中日关系“和则两利,离则两伤”
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可以简单地用三个数字来标注:2000、50、40 ——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四十年新交。在古代,中华文明对日本的政治、文化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以致今天仍能在日本感受到浓郁的盛唐遗风。而近代,日本“脱亚入欧”维新改革迅速变强,风水轮转成了中国学习的榜样。孙中山、黄兴、蔡锷、陈独秀、李大钊、蒋介石、周恩来、鲁迅等等对中国近代产生过影响的著名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留日学生。不过,更让中国人铭记的是长达五十年的屈辱史,甲午战争豁开了伤口,九一八灼伤了皮肉,八年抗战是中国人民血泪交织的永恸。正是有着这一段历史,虽然两国邦交正常化已四十余年,但关系却脆弱而敏感。中日之间有一部绵长的编年史,复杂而多向,走出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路。2012年是中日正常邦交化四十周年,这条路上却风云再起,日本政府欲购买钓鱼岛事件掀起了中国民众的又一次反日高潮 ,中日关系跌至谷底。历史问题如鲠在喉,民族情感纠葛难清,“教科书事件”、参拜靖国神社、“光华寮事件”、多次钓鱼岛事件,一次次拉紧了原本紧绷的两国关系之弦。
中日关系,何去何从?这是个问题。我们看到了基于民族情感的激愤,也应该看到,这40多年来中日两国民间与官方在改善两国关系,恢复睦邻友好,促进经济互利所做的努力。
建国初期,日本不承认新中国合法地位,中日关系仅限于民间交往,以民间贸易为主。后来逐渐发展成半官半民,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善,新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外交始打开局面,中日复交提上了日程,但期间仍不免波折,周恩来、邓小平、胡耀邦、胡锦涛等领导人在其中都付出了努力。
周恩来提出的对日方针是“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瞻前顾后、日积月累、水到渠成”,做好了持久的准备。中日间民间外交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与此同时国际环境也在向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1971年11月,中国重返联合国,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日本政府开始重新考虑与中国的关系。新上任的田中角荣首相提出要“加快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邦交正常化的步伐”,许多在野党派人士甚至积极地充当起“牵线人”,奔走在两国之间。1979年9月29日时任首相田中角荣更是绕开国会,以政府联合声明方式与中国恢复邦交。当时中方向日本提出的中日复交三原则,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谓“日蒋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应予废除。”日方基本遵从,双方在各自做出了适当让步的前提下,终促成了邦交正常化。中日复交是当年中日两国的一件大事,周恩来也因此在日本赢得很高的声望。但遗憾的是他没有实现中日缔结中日友好条约的愿望就撒手人寰。在中日复交过程关于钓鱼岛的问题也曾摆上台面,当时日本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曾带着日方的建交草案来摸中国的底牌,其中有涉及到钓鱼岛的问题。周恩来明确表示:“钓鱼岛的问题没有必要涉及,它与恢复邦交相比算不了什么问题。”田中角荣访问中国,也向周恩来提起钓鱼岛的处置,周恩来依然表示以后再说。彼时中日外交的争议点在反霸权、反苏修和一个中国的问题上,如沧海一粟的钓鱼岛就这样被轻描淡写。
1974年田中角荣因洛克希德丑闻下台,接任的三木武夫曾经是中日复交的倡导者,却在缔约问题上裹足不前,而曾反对复交的福田赳夫最终促成了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当时美国推行“联华制苏”,中美关系不断改善。福田首相访美时,总统卡特曾劝其对中日关系积极行动。1977年复出的邓小平也积极促进缔约谈判,1978年7月21日,中日缔约谈判在北京重启,第一回合经过了15次谈判,达成统一意见,搁置钓鱼岛争端。随后谈判分歧主要在反霸条款上,虽有纠结,但总算达成共识。在22天16个回合的谈判后,1978年8月12日,中日正式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友好关系在法律上有了保障。1978年10月22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应邀访问日本,成为中国第一位访日的领导人。在拜会日本天皇裕仁时,邓小平对天皇说:“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我们今后要积极向前看。”在钓鱼岛等争议问题上,邓小平也提出了搁置争议的建议。
对于中日关系的发展,邓小平很前瞻,他说:“中日双边关系,既是平等的,也是互惠互利的,符合双方实际利益。因此需要双方着眼长远,共同努力,共同维护,任何损害或者不正确对待中日关系的做法都是短视和不可取的。”中日和平友好条件的缔结,使中日关系更上一层楼,进入了蜜月期。而被称为 “蜜月中的蜜月”的,是在胡耀邦时期。1982年9月28日,刚刚在十二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北京会见日本首相铃木。胡耀邦说:中国和日本是世界上两个伟大民族,中日两国“和则两利,离则两伤。”
和邓小平一样,胡耀邦积极提倡向日本学习,他在推进中日关系友好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1983年11月23日,胡耀邦访日,与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一见如故,中曾根康弘特设家宴款待胡耀邦,两人达成了很多共识,中日关系三原则更被建议扩展成了四原则,即:和平友好,平等互利,相互信赖,长期稳定。当时中曾根内阁的外相安倍晋太郎,即现任首相安倍晋三的父亲表示“双方确认了日中关系四原则,并且为此而建立“日中友好21世纪委员会”,对此我们感到很高兴。”
1984年中曾根康弘回访中国,受到超规格礼遇,胡耀邦更设家宴回请中曾根康弘。1984年秋,胡耀邦邀请3000日本青年访华,并向他们开放中南海。1984年9月24日,第一批701名日本青年抵达上海虹桥机场,时任全国青联主席的胡锦涛带领1200名上海青年到机场迎接。在当年欢迎日本青年的晚会上,日本女歌手芥洋子和彭丽媛同台演唱的一首欢快的《四季歌》成为当年中日甜蜜友好的最佳诠释,这3000名日本青年先后到北京、上海、西安、武汉等名城走访,与中国青年广泛交流、欢聚,还受邀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35周年国庆大典。这十天的亲密接触,让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年对中国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这些青年后来大多成为行业中的精英,他们积极推动了中日各行业的合作和发展,此为后话。3000人,10天的行程,庞大的接待工作,安排得紧凑有序,意义非凡,以致于曾担任日本驻中国大使的中江要介至今津津乐道其“比北京奥运会还完美。”
活动组织的巨大成功赢得了日本社会的热情回报,在一些日本民间团体的努力下,第二年,胡锦涛带领500名中国青年乘坐“中日友好之船”回访了日本。当时的中日关系不管是民间还是官方都进入了最甜蜜的时期。
中日关系的友好带来了经贸的双赢,这是无可非议的。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经贸发展迅速,至2005年,双方贸易额增长了160多倍。在1993年至2003年期间,日本一直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如今,中国成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日本是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中国的确为衰退中的日本经济带来了不少生机:日本对外贸易一直处于顺差,中国人去日本旅行带去了丰厚的利润。但中国对日产的依赖也无形中渗透到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数不清的日本技术、日产零件,绝不是大喝几声“抵制日货”火烧几辆日系车就能消除的。在就业方面,国内有统计数据显示,日本企业在华直接关联的就业机会超过300万个。日本官方保守估计达1000万个。中日的交往还不止于此,各种互助、民间交流,行业互利、情感往来,数不胜数。
然今日之中日关系确实发生了极大的危机,正如3月22日,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会见日中经济协会代表团时,就钓鱼岛指出,中日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的混乱,这种不正常状态对双方不利,会两败俱伤。可以想见,中日倘若互损,有如自断经脉,得不偿失。这样的结局绝不是为中日关系走向和平友好而积极、不懈努力的周恩来、邓小平、胡耀邦、胡锦涛等前领导人以及民间和官方各界人士所乐见的。此时,中国新一任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等正为中国打开外交新局面而辗转国际舞台,中日关系亦是重要的一盘棋。对于未来中日关系何去何从,我们不妨继续坚持官民并举,积极改善和推进。
如:加大民间的交流,让两国人民真正地认识、了解彼此的文化、历史。曾有一项调查显示,88%的日本人没有来过中国,98%的中国人没有去过日本。满屏幕充斥的抗日神剧混淆了着国人对日本的认识,少部分民族主义者的挑动就能让国人怒发冲冠,然盲目冲动并不是爱国主义;理性地看待中日关系,不是短浅地停留在某一点某一时,而需长远地看待一衣带水的两国之间的关系。若真觉得日本可憎,那就多多学习对方长处,补己不足吧。魏源之“师夷长技以治夷”,至今仍不过时。
上一篇:重新改革的基点在深圳--设立深、港自由港
下一篇:人类经济学最大的常识错误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逼近6.25 升值压力不减2013.04.15
·拟IPO企业改道 中技桩业借壳ST澄海2013.04.14
·建立良好市场生态才能根治IPO恐惧症2013.04.15
·IPO核查一个投行人的15天2013.04.15
·东易日盛被指对加盟商“过河拆桥” 或增加IPO变数2013.04.15
·新股发行改革或从中介机构突破2013.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