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学家 >> 浏览文章

坐看云起专栏中山陵不仅仅是宏伟和庄严

发布时间:2013-4-1 17:15:09 来源:腾讯博客 【字体:

       刊3月19日《长江日报》读周刊专栏版。编者改题为《孙中山遗体为何未永久保存》。

       对作为历史人物的孙中山,我基本否定。这篇“中山陵”透露的正是这种态度,但因为专栏篇幅限制,也由于公开抨击其人至今尚不能为文网所容,此处只能皮里阳秋地说几句。关于中山陵,异日拟写一篇长文。

 

中山陵不仅仅是宏伟和庄严

黄波

 

去过几次南京,最近一次才去看了一眼中山陵。

作为被誉为“中华民国国父”、“伟大的革命先行者”的孙中山的陵墓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虽然我早知道建筑足够宏伟,环境足够清幽,气氛足够庄严,但真正身临其境,还是吃了一惊。中山陵前临平川后依青山,整个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建筑群从选材到设计到做工,几乎每个细节都臻于完美。如此胜地,而能成为一个人的栖息之地,夫复何求?

叹赏之余,我也有一点疑虑,建这样一个中山陵是否出自中山先生之本意?所谓“陵”者,汉武帝有茂陵,唐太宗有昭陵,明太祖有孝陵,其意义中国人再熟悉不过了。中山先生创建的是共和国,他是经选举产生的临时大总统,其伟大远非汉武帝明太祖等人可以比拟,似乎应该有所不同。

带着疑虑,回家翻书。先翻的《邵元冲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邵氏是国民党元老,与孙中山关系特殊,1924年曾经担任孙中山机要主任秘书,并随孙北上会见段祺瑞,孙中山病逝前后,其均在左右陪侍,是孙中山签署遗嘱的证明人之一。这样一个人物,其日记之价值和可信度自不待言。

1925年3月12日,邵元冲亲眼目睹了孙中山“形状大变”、“呼吸渐停”至 “孙夫人以手敷垂其眼帘”的过程。当天日记记道:“以公遗命,将来遗体欲葬于南京之紫金山,并命保存遗体仿列宁之式。此事决由孔庸之(即孔祥熙)与协和医院商办。至公之欲安葬于南京之紫金山者,盖以此为第一次革命首都之地,且欲激励后死者以完成辛亥革命之工作也。”

我的猜测看来没有根据,中山先生不但要求安息于紫金山,而且遗命自己遗体永远保存以供后人瞻仰。为什么后一条要求没能实现?此中也有故事。苏联既有保存遗体的经验,又是孙中山联合的对象,于孙中山逝后遂主动赠送水晶棺一副,但运到后经协和医院专家检测,此棺长途运输后已不能真空无菌保存遗体。国民党人遂又向美国订购特制铜棺。邵元冲1925年9月28日日记记下了他参观铜棺的情形,“闻此为东方第一次制造者,需价一万五千两,重一千五百余磅云。”

中山陵自1926年1月动工,至1929年主体建成,暂厝于北京西山碧云寺的中山灵柩终于可以迁葬南京了。国民政府谓之“奉安大典”。灵柩从北到南长途跋涉殊为艰难,当时的《时报》记者金雄白前往采访,几十年后著回忆录犹印象深刻,“灵柩是由北平挑选了专业的六十四名扛夫抬着的,扛夫们穿了一色的素服,动定进退,都以击柝为号。”其盛大场面又见于5月28日的邵氏日记,“灵梓抵站后,即恭扶下兵舰渡江登岸。本日共分八列,凡党军政各职员及民众团体等均列队前道,余及各中委等则在第七列执绋伴灵车行。以途中队伍拥挤,故自江边至中央党部,不过九里许,而至下午三时顷始到。沿途民众皆列队敬礼,又各机关及各省政府之建牌楼者亦无数。”……

当了一回文抄公,抄了这些第一手史料,也许能说的话只有一句,世之有中山陵,真是太不容易了。自然为了表达后人对一代伟人的敬意,这点人力物力财力也实在算不了什么。美中不足的是,事实证明当年“奉安大典”中毕恭毕敬的党国要人,其中颇多中山先生精神的叛徒。尤其不能淡忘者,这一场热闹过后两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民族的灾难愈发深重矣。

中山陵引起的不仅仅是对宏伟和庄严的赞叹,也许还可以供人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