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学家 >> 浏览文章

寻找1111个读者

发布时间:2013-3-23 9:08:00 来源:腾讯博客 【字体:
寻找1111个读者 李华芳
1缘起微博被禁 最近发生了3件事,对我有触动:一是我的微博因“南周事件”被禁言了,没准你觉得还可以转发评论甚至给我发私信,但我看不了。所以我也不打算再用了,要是有事找我,还是邮件吧,你知道的:)
二是在微博被禁言后,我在近3个月时间内,读了包括但不限于广西师大版韦伯全集卷一《学术与政治》,萧公权《问学谏往录》(这本书得益于网友,我还研究了删改对照),李零的《丧家狗》,《启真2》,Acemoglu和Robinson,Why Nations Fail?,Michael Sandel,What Money Cannot Buy?,Abhijit Banerjee和Esther Duflo,Poor Economics。感谢Kindle。 我还开始上一门EdX的在线课程,已经坚持了5周多,感谢哈佛感谢MIT,你们TMD真是全球学生的福音。
更过分的是,我还发表了两篇书评《学术与政治之间——从马基雅维利关于“君主论”的两封信说起》,以及《因他对中国有一丝真诚的好奇——评科斯、王宁“变革中国”》。并且我已经写完了Why Nations Fail和What Money Cannot Buy的评论,也即将刊出。算是极大超过了我作为“翻书党”人之前定的“1个人1个月读1本书写1篇书评”的1111目标。当然,你听到之后有可能会崩溃,因为我还编了一本书。
三是我现在每周末和同学朋友聚会,还在DC主讲了一次“国界沙龙”,见了好多人。有点没有微博前,在上海季风书园“今天,我们读书”的错觉。吃饭聊天,见到人的感觉真好。
其实二和三是都发生在不用微博之后,这一对比,我冷汗涔涔。甚至想感谢小秘书,谢谢侬,让我知道原来微博这么浪费时间。而没有微博我可以做诸多事,过精彩活。(当然,如果你把这多时间花在微博上,也应该可以收获许多粉丝、互动、赞转评,没准混成留几手也说不定,这个你们自己感受下吧。)对我来说,微博被禁是塞翁失马了。
2写得长还是短? 对blogger们来说,最近最大的新闻就是Google 即将关闭一个不错的服务,就是Google Reader。我喜爱她,是因为偶尔能看到朋友们写的博客,尽管大部分已经不更新了,但偶有更新,有时候居然有收到情书般的窃喜,这种感觉真是太美妙了。问题是这在她/他写140字或更少,推送到我的时间线里的时候,我为什么没感觉呢?
毫无疑问,微博改变了太多人写作的方式。这几乎也是趋势所致。先是报纸杂志的长文,作者们在那里写专栏也无比慎重;接着blog出现了,还能写个几百上千字;再后来微博了,于是填满140字都显得奢侈;嗯,或许微信吧,练字都懒得打了。尽管编号连续的微博长微博微刊等还是允许你有连续的想法,但你已经没法体会在一个初春的午后,一杯茶就着阳光,写下本篇博客时那种感受。碎片化生存,与体味一种缓慢的时间长度,实在是太不相同了。
但长度对碎片的反击从未停止。虎嗅网翻译了一篇文章,叫《突然间所有人都是纽约客的范儿了?只有一个问题:谁来写啊?》,大意是现在类似《纽约客》风格的长文章越来越受欢迎了,所以不少媒体现在开始做长文章。但媒体一回身,惊觉之前碎片化的操作模式,不仅产生不了欧逸文、何伟,甚至把原来仅有的调查记者、深度评论者们也都搞脑残了。一想到要写1000多字,甚至更长,这些人的脑子里已经进化出一种不由自主的恐惧和抵触。他们,不再热爱写字了,不再珍视读书写字这个活动了。
他们已经碎片化了,具体表现在检索到一个新闻只看标题和摘要就开始评论,而不查找与此相关的背景、制度环境、法律法规、可能涉及的理论资源,更不会想到要找相关的论文来读,所以评论界轻易就堕落了。但如果你想当一个认真的评论者,你就会发现记者TMD的太不负责任了,因为这帮混蛋连核查基本的事实都不会做了。所以没办法的情况下,出现了不少所谓“自媒体”或者科技博客,开始译介国外同行的内容,这当然是对的。但关键点在哪里?你们感受到了没有?是别人写的,有没有?
媒体不洁身自爱很久了。你凭良心跟我说一下,难道你真的会在意财新网的记者火线评论了什么么?难道你真的乐意停留在财经网一片乱炖的页面上么?这两家还算坚持着深度内容的网站都日益门户化,拼命塞给你一些速朽的玩意儿,真不知节操何在?【我在这两家都授权了可以转载我的blog,我偶尔去看一眼的唯一乐趣就想知道是不是有人在骂:LZSB】
www.thebrowser.com的罗伯特·科特瑞尔所言,“经过无数次认真验证,我能够自信地得出以下很简单的真理:无论涉及什么话题与出版物,一流写作者总能写出一流作品;而平庸的写作者只能写出平庸作品,糟糕透顶的写作者,再怎么努力也都是枉费功夫。”我的意思是的确技术进步了,内容制作方式更新了,但那些制作内容的人呢?那些写作者,那些老道的目光敏锐的能跟作者饭醉帮助作者成长而不仅仅只是催稿的编辑们呢?这不仅要钱,还需要时间。不是一下子大家就都能“纽约客”化的。
3自由写作 我写blog也有些年头了,最怀念的还是牛博网的时候,那时候我特别喜欢读“推倒柏林墙”的文章,无他,唯长儿。长度的好处是多少能把事情说清楚些,什么钓鱼岛、汪精卫、李登辉之类的,都写得极好(你们应该知道吧?不知道也可以问Google的)。
我写的东西吧,不算好,但比平庸好一点。将来吧,我也还是会不断写作的。但你要让一个blogger能不断写下去,除了他主动有时间外,就只能花钱购买他写blog的时间,并且笃信自己的眼光能发现一个值得一直跟随的博客。
我曾经有段时间突发奇想,觉得应该售卖blog(查看这个实验),后来发现完全不成功。我还在每一篇博文后面附上了支付宝1元的说明,也不太有效果。我不知道我的读者们都在干嘛,所以我的模式就卖给媒体,然后让读者免费阅读就好了。这个缺陷,我在之前的实验小结里也谈过,就是你不得不接受审查。
媒体审查久而久之,你也就会慢慢适应这种审查。这其实不仅在媒体,在学界也广泛存在。例如人民大学的聂辉华就说:“不须学术期刊的编辑动手,我们早已学会了条件反射式的自我阉割。比如讨论腐败问题,我们绝不会写下诸如《腐败源于集权》这样有勇气的论文题目,而是将几个不痛不痒的关键词串联起来,比如《腐败、官员行为与经济增长》,连《腐败、民主和制度》这样的题目都不写出来,或者写出来也会被编辑改掉。”
你看,这其实是制度性的。这样一来,即便不是碎片化战胜了你,审查也会毁掉你。如果你哪怕是稍微出格,接下来媒体也不能发表你的东西了,然后你就只好“何清涟”、“余杰”了(名词动用)。没有自由写作,你谈个毛“纽约客”style啊。
4寻找1111名忠实读者 终于要说到关键点了。作者们应该换一种方式,那就是直接收费,自由写作。如果有1111名读者,每人愿意每年支付你100元,差不多就是11万1100元,我认为可以维持一个blog相对体面的生活了。至于为什么是1111名,这个除了上面说的“1人1月1书1评”之外,主要是这据说是个寂寞无聊得不行的数字。其他真没什么意义。
所以下面是我今年【-2013年12月31日止】的实验设想,我会继续告知大家是不是行得通。这就像是一个手动版【http://www.kickstarter.com/】,但我自己还有另外一个心思是知道谁是我的读者。
我将从现在开始寻找1111名本博客的忠实读者(唉,其实不知道会不会有1111人,想到这个就有点伤心,真是深深同情那些码字的人)。
如果你自认为是本博忠实读者并且愿意支付100人民币/年(标准化了。按照现在的通胀水平,100人民币估计都请不起妹子吃饭),请发【姓名|最常用邮箱】至 1111readers@gmail.com (注:附照片哪怕是艳照也不打折的),将会收到更多详情……
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