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学家 >> 浏览文章

经济学家的旧船票

发布时间:2013-2-26 0:34:13 来源:腾讯博客 【字体:

 

经济学家的旧船票

温克坚

 

先是呼吁“大赦贪官”,然后是呼吁重建国家改革委员会,部分经济学家(包括但不限于吴敬琏,张维迎,许小年等)的公共言论持续雷人。本来言论自由,各说各话,也无伤大雅,不过由于这些经济学家的媒体影响力,引发唱和者甚多, 误导性甚强,因此需要反驳。

 

梳理这些学者的背景和他们的言论,发现这种呼吁大多基于某个神话: 那就是改革推动了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社会进步,而改革是一些知识精英,尤其是经济学家大力鼓吹的结果,当年的体改委就是共同的平台,而改革要过大关,尤其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因此推动成立国家层面的改革委员会,阐述改革理论和聚合改革力量, 带动政治进步,自然是合乎情理的选择。

 

笔者无意否定80年代以来自由派经济学者的贡献,吴敬琏推动市场经济,张维迎推动价格双轨制,这些机缘和成就,对经济学者个体来说,都是至上的荣耀,而在那个年代,体改委集结了一大批自由化的知识分子,作为改革派重镇,参与了高层政治博弈,客观上影响了经济社会进程,这种成绩也可圈可点。

 

但是站在社会演变的视角来看,最近三十年的社会变革实在是太多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把这些巨大的变化简化为“改革带动社会进步” 也许符合官方宣传基调,但是站在民间立场,这种论调实在难以让人信服。即使不去反驳这种改革神话,那么改革和当年体改委的制度设计之间,又有多大的关联呢?难道改革是少数精英设计的结果?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难道是名符其实的吗? 小岗村的承包制是谁设计出来的? 个体户,乡镇企业等又是谁设计出来的? 80年代末的悲剧又是谁设计出来的? 过去三十年曲折多舛的社会进程表明,改革就是一个跌跌撞撞的试错过程。  

 

如果说若干年前,改革话语还是一种美好的政治虚饰,那么由于这些年来改革的停滞,社会矛盾的激烈,和更多独立力量的登场,“改革话语”已经失去了公信力,失去了美誉度,变成了某种负累,连孙立平先生都公开说要告别改革话语了,那些停留在改革幻象的经济学家,显得太不够接地气了。

 

而更深入的对这些建言进行剖析,那些呼吁成立国家改革委的朋友,至少还患有下列症候:

 

明君情节? 呼吁成立国家改革委员会的一个论断是发改委等官僚部门有部门利益,行业利益,小团体利益,来自部委层面的改革动议必然没有考虑到全局利益,因此必须设立对最高层负责的改革委员会。部位有其特定利益,这个判断没有问题,但是凭什么认为最高层就一定是秉持公心,造福苍生? 即使最高层有这种政治意愿,又凭什么信任他们有相应的知识分辨能力,能甄别良好的方案?这些经济学家其实未必真有明君情节,但是他们故意搁置这种逻辑追问,显然是一种政治上的讨巧。

 

顶层还是常识? 这两年来,一些怪诞的词汇流行,比如顶层设计,,顶顶层设计,总体路线图等等,这种唬人的概念,似乎显示的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巨大智力产品。但是真有那么玄乎吗?   现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比如全民选举,三权分立,司法独立,行政问责等等已经成为常识,以这些经济学家的学识,他们的政治立场毫无疑问是赞成宪政民主的,他们也未必真的笃信通过设立国家改革委员会,就能deliver他们期待的路线图或者顶层设计,但是出于对规避风险的过度考虑,他们似乎不愿应和民间日益强烈的对宪政民主制度的渴求, 宁可用一些模糊的,中性的,内涵不确定的说法来委婉的表达他们的诉求。在公众已经掌握政治常识的时候,过度修辞就是一种伪善。

 

知识的狂妄。 在知识社会化过程中,由于权力当局的操弄,经济学一直以来一家独秀,而社会学,政治学则大多发育不良,其中转型政治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则基本上成为禁忌。这种状况大概激发了经济学家的狂妄,以致他们罔顾社会运动的规则,罔顾政治博弈的逻辑,提出一些雷人的建议。大赦贪官既不符合法治精神,也没有正义基础,还谈什么降低变革成本,避免大的社会动荡呢?这些说辞都是某种乡愿,都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社会选择过程,忘记了公众的参与才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在转型国家中,公众虽然没有选票,但是他们依然以复杂的形式形成社会选择过程,他们参与经济活动,他们参与意见表达,他们是社会运动的背景,他们塑造社会心态和社会氛围,他们是气场,任何试图把他们排斥在社会过程中的做法,都是不得要领的。 

 

而从民主化转型过程来看,形成社会选择过程,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在政治舞台上,有不同角色的存在,有不同道路的存在,当宪政民主的愿景越来越清晰,当民主成为一种真实的替代方案,当赞成民主的精英群体成为一个可以信赖的公共群体,这个时候,社会选择进程自然开始了。因此,支持民主的精英阶层在政治身份上的独立性,是必要条件之一。与其建立共识,不如凸显分歧,有分歧,才让社会力量有选择的机会。

 

回望这些经济学家们的这些主张,公众会觉得他们的角色类似某种智囊,策士,谏士,是体制的依附者,而不是替代性的或者独立的角色。这种角色并不是说不需要,不过在一个激烈的甚至对抗性的民主化剧本中,知识精英不能总是停留在这种角色,他们需要更接地气,需要更有冲击力,承担相应的社会期待,以独立的而不是依附性的角色展现给公众。

 

改革叙事可以很美好,但今天的社会情境已经无法重复昨天的故事。无论体改委或者改革委,都像一张旧船票,无法登上宪政民主的大船。吴敬琏张维迎许小年们,请你们换张新船票吧。

 

2013-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