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学家 >> 浏览文章

理解“以人查房”,重建改革共识

发布时间:2013-2-27 2:18:51 来源:腾讯博客 【字体:

作者:李铁

    房子越来越值钱,它因此而成为了国人心目中的新的财富图腾。而当它与权力——另一个容易触动公众神经的元素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故事就多了起来。以人查房,网络反腐,屡传捷报。自从微博里开始曝光一些房姐、房叔、房祖宗以来,让不少心虚的官员如芒在背,有胆小者甚至含泪卖了楼。

在网络的的群情激奋之下,“以人查房”表现出了一种亢奋和蔓延的态势。不过这些坐拥巨额房产的“房氏家族”似乎可以暂时松一口气了。近日,一些地方加紧出台房屋信息查询规范,对输入姓名查询名下房产的“以人查房”方式作出约束。江苏盐城有关部门称,部分地区个人住房信息的不正常流出,引发市民对住房信息安全的担忧。北京市建委也在内部明确了纪律,个人一律不准进行类似“以人查房”之类的信息查询。这也意味着,今后公众将很难查到某个官员名下到底有几套房产。

按理说,房管部门不允许一般公众“以人查房”,是一个非常合理的规定。从其它国家的情况来看,尽管各国的房产信息公开的规定有差异,但一般都不允许普通公众“以人查房”。因为这显然威胁到个人的隐私和居住安全。

然而吊诡的是,对于这一项有利于维护私权和私产的规定,公众似乎并不买账。有网络调查显示,居然有九成网友反对禁止“以人查房”。不少人认为这是制度化地护短,为网络反腐设置障碍。有媒体撰文评论:“还没把公权力装进笼子,却已把官员房产信息装进了保险箱,苍蝇拍、打虎棒都够不着。”

在私权保护领域的进步,是改革的一项重大成就。一项有利于保护公众隐私的政策,却不受公众的待见,这一现象值得玩味。有人说,网络反腐反得连基本个人权利都不顾了,这是改革的和权利意识的倒退。甚至有人将支持“以人查房”的人称之为网络暴民,是民粹主义情绪蔓延的一个典型例证。

对于“以人查房”的两种观念的对立,在近些年的社会思潮中颇为常见。类似的还有在关于国企、医疗、住房、教育等领域的市场化改革问题上,都出现了两种对立的公众意见。这也是学者们近年经常谈起的关于改革共识的破裂问题。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社会对于改革的共识和认同度颇高。说起一项政策有利于保护民权,国企和医疗教育往市场化的方向改革,除了少数坚持极左思想的人,恐怕很少有人会反对这个方向的改革。但近些年,这些改革的共识却面临着挑战。不少人认为,保护私权,只是巩固了一部分既得利益者的权益,而各种领域的改革,让普通民众成了改革的对象,成了改革成本的承担着。他们中的一些人因此而对改革的市场化方向产生了质疑,因此有了一些反市场、反私权保护的言论。

对于这样一种变化和分裂,已经不是一句不懂现代意识、非理性、民粹可以驳斥的。我们更应该反思,在这样一种断裂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很多人对改革的方向产生了怀疑。

我们还是回到“以人查房”的争议上来。在我看来,在极左思潮终结了三十多年之后,今天的中国人绝对不会非理性到拒绝那些真正保障民权的规定。很多公众反对限制“以人查房”,无疑是看到了在今天的社会形势下,保护公民隐私固然重要,反腐败,促进官员财产公开也是当务之急。如果普通人不能“以人查房”,那么,反腐败的监管部门能不能查?他们会不会去查?如果他们不能查,或者不愿意动真格地去查,那么,在隐私权保护下,获益最大的是谁?隐私权会不会成了贪腐的挡箭牌?

我们看到,在这一轮的网络查房反腐事件中,绝大多数都是民间自己发现和举报,然后相关的监管部门才介入调查的,而且几乎一查一个准。公众自然会发问:我们体制内那些专业的部门,为什么就没能发现呢?按说他们掌握着制度内的授权,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挖出一批批“房式家族”并非难事。是不能,还是不为?

如果保护隐私权意味着保护贪腐,很多人宁愿放弃隐私权。如果市场化的改革意味着对普通人利益的侵占,很多人宁愿不要改革。这或许是听到改革二字,不再像改革初期那么亲切的原因所在。重建改革的共识,修补社会的断裂,从理解这些质疑的思潮开始,从修补改革的制度漏洞开始。只有实质上回到公平正义的轨道上来,才能真正平复那些非理性的公众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