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学家 >> 浏览文章

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模式

发布时间:2013-2-21 14:13:51 来源:腾讯博客 【字体:
     (徐洪才,《中国金融》,2013年第4期)

建立多元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是大势所趋,但是这一体系仍然不稳定,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目标模式应以美元、欧元和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形成“三足鼎立”格局,在此基础上建立以SDR作为共同储备货币、与美元、欧元和人民币并存,即“3+1+n”体系。我国应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推动人民币加入SDR篮子;与此同时,应该苦练内功,加快人民币国际化。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进展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2009年,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牵头的联合国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改革小组,针对建立超主权储备货币体系的五大技术性问题提出了初步设想。2011年,法国总统萨科奇委托IMF前总裁康德苏召集世界知名学者和政要成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名人小组,向二十国集团(G20)提交了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皇宫倡议书”。2010年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出的改革方案,主张在需求方面降低成员国对储备资产需求,在供给方面实现储备货币多元化或创造新的全球储备货币。总体而言,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正朝着多元化和建立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方向发展。

建立多元储备货币体系是大势所趋。目前,“一美独霸”的国际货币体系既不合理,也不稳定。随着美、欧、日经济陷入衰退,新兴经济体崛起,美元地位逐渐弱化,多种储备货币局面正在形成。但是,建立东亚单一货币“亚元”缺少现实基础,人民币国际化、成为由美元、欧元和人民币“三足鼎立”中之一“足”已是历史必然。通过市场竞争促使储备货币发行国保持货币稳定,取代只有一种货币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并对储备货币发行实施监管,乱发货币受到约束,滥发货币可能导致自身储备货币地位丧失。大国竞争储备货币地位,储备货币国对外实行浮动汇率、协调国际收支平衡,对内盯住物价和GDP增长。小国短期内可盯住大国货币汇率,并实施必要的市场干预,但要附加约束条件,当其国际收支顺差或逆差超过贸易额一定数量时,必须调整汇率或进行浮动。建立这种多元储备货币体系,可避免持有单一外汇储备的汇率风险,具有现实可行性。

但是,多元储备货币体系仍不稳定,难以根本解决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这是因为:第一,尽管几种国家货币共同作为储备货币,但其性质未发生根本改变,主权货币充当储备货币带来的“特里芬难题”并没有解决。第二,通货紧缩倾向依然存在。第三,全球汇率波动和资本流动加剧,国际金融市场可能陷入更加动荡不定。第四,可能出现竞争性货币贬值,导致全球通货膨胀。第五,不平等性不会因储备货币多元化而消除,非储备货币国仍然会出于自我保护,而实施出口导向战略来积累外汇储备。唯一不同的是,储备货币发行国享有“铸币税”收益不再由一国独享,其他储备货币发行国将从中受益。

因此,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必然是一种兼顾多元储备货币和超主权共同储备货币的一种新的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向和人民币未来前景

国际货币体系目标模式应以美元、欧元和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形成“三足鼎立”竞争格局,在此基础上,建立以特别提款权(SDR)作为共同储备货币、与美元、欧元和人民币并存,即“3+1+n”的体系。其中,“3”为美元、欧元和人民币,三者之间完全浮动,互相竞争储备货币地位;“1”即SDR,作为全球共同储备货币,与美元、欧元和人民币共同行使国际储备货币职能;“n”为其他主权货币,分别盯住美元、欧元和人民币汇率。这一体系能够结合多元化储备货币和全球共同储备货币的优点,基本特征是:IMF行使全球央行职能,并对主要国家货币政策实施监管,保持国际储备货币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进而维护全球金融稳定和支持世界经济增长;同时,美元、欧元和人民币兼作储备货币,与SDR形成互补,接受IMF的有效监管。

本世纪以来,日元失落和亚洲货币缺失与“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极不相称。2010年,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经济新形势热切呼唤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东亚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迫切需要深化金融合作和一个区域性货币作为媒介,这给人民币区域化提供了机遇。我国也有责任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发挥地区大国作用。在东亚金融合作中,存在日元和人民币主导权之争。短期看,现阶段我国参与“10+3”金融与货币合作,人民币争取发挥重要作用;长期看,与日本相比,我国在东亚政治外交中没有历史遗留问题,政府负责任形象得到多数国家认可,具有良好口碑。我国应争取在2020年之前,促使人民币跻身于日元、英镑等第二层次国际货币行列。到本世纪中叶,实现人民币与美元和欧元“三足鼎立”格局,并与SDR共同发挥储备货币作用。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近期里的迫切任务,就是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支持欧元区经济稳定,同时打破美元独霸格局,逐步建立统一性与多元化相结合的国际货币体系。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第一,提升IMF国际地位,改善其公平性,赋予IMF发行SDR、维护全球金融稳定的职能。第二,降低美元在储备货币中比例。第三,加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第四,保持主要经济体货币汇率稳定,授权IMF监督系统重要性国家央行实行稳健的汇率政策,对汇率波动设限,对违规者开出罚单。第五,加强对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货币政策和跨国资本流动的监管。第六,注意保护弱小国家,IMF对发展中国家资本管制给予正确指导。

推动IMF对SDR进行改革

一是推动人民币加入SDR。根据现行标准,人民币已满足加入SDR“出口规模”的要求。在2005至2009年SDR篮子审查期内,我国出口规模超过了英国和日本。近年来,人民币扩大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使用,实现“被广泛使用”具备了一定基础。以人民币计价国际债券规模扩大,货币互换和境外银行人民币存款增加,人民币开始进入更多国家储备,日元资产仅占已公布储备总额3.8%,人民币约占0.28%,差距不明显。但是,人民币距离“在主要外汇市场上被广泛交易”有差距。2010年仅占全球交易量0.45%,同期日元占交易量6.4%。随着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人民币在外汇市场交易程度将扩大。我国应苦练内功,顺势而为,加快推进人民币“可自由使用”,同时推动IMF开展对影子SDR模拟测算,并做主要国家工作,争取在2015年IMF对SDR篮子审查调整时实现人民币加入SDR。

二是明确SDR改革的方向。SDR现行机制存在内在缺陷:SDR份额与可获得贷款额及表决权挂钩;SDR不能用来交易结算,长期不流通,不能反映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这就决定了SDR只能充当国际储备的一项资产,无法充当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目前,急需在SDR篮子内加入新兴经济体货币,改革SDR定期调整做法。应修改IMF相关规则,授权IMF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发行SDR,IMF使用SDR购买相应金融资产,如成员国政府债券,成员国使用从IMF借入的SDR从事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此举本质上是赋予IMF作为世界中央银行从事“公开市场操作”的职能。目前,SDR完全代替美元尚缺乏现实性。理论上,SDR既可作为储备资产,也可作为交易工具。应加快SDR扩大使用,降低美元在储备货币中比重。长期看,SDR应遵循由替代各国用作国际交易货币,到替代用作国内交易货币的路线图,逐步推动SDR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坚持渐进性原则,避免国际金融体系遭受重大冲击。国际社会共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美元充当储备货币的“负担”。

我国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对策

一是内外兼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对内加快人民币国际化,配合实施这一国家战略,加快金融改革和开放。对外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改变过去“被动参与”形象,主动申请G20轮值主席国,联合金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改变人民币作为美元附属的地位。将人民币与日渐衰落的美元捆绑在一起,易导致我国经济过早进入“老态”,必将失去国际竞争力。英联邦国家曾饱受英镑衰落之苦,其教训可资借鉴。

三是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摆脱美国经济羁绊。调整战略,从出口导向转向内需驱动。凭借制造业基础,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贸易地理分布多元化;发展东亚区内贸易和投资,形成内生性经济增长机制。加快与韩国、日本和欧盟FTA建设,争取在亚洲货币合作上发挥主导作用。

四是在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内部成立开发银行。主动出击,利用巨额外汇储备建立上合开发银行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向相关国家和地区提供开发性贷款,实现双赢。

五是优化海外资产配置。放松对居民和企业资本管制,让私人部门成为海外投资主体;支持企业海外并购;扩大外汇储备资产组合范围,实现储备资产多元化。

六是加强国际货币与金融合作。在亚洲和金砖国家中担任领导者角色,统一声音,提高这些国家的知情权、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一致要求美国承担国际责任、停止放任美元贬值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