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学家 >> 浏览文章

中国货币超发根源是经济结构失衡?

发布时间:2013-2-17 15:50:50 来源:腾讯博客 【字体:

据中国媒体报道,截止去年年末,全球M2余额已经高达366万亿元,而其中,有近三成是在过去的五年间新增的。而在过去五年中,中国的新增货币数量更是包揽了同期全球增发货币数的一半,在2011年的贡献率更是达到52%。这样的增长规模和态势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上都是少有的。专家们对此无不担忧,中国央行货币的超发不仅会拉长我国通胀周期,使货币政策调控受到空前阻力,而且还容易助长资产泡沫,后患无穷。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谴责日本不限量宽松货币政策,美国的QE系列,欧洲央行的OMT购债计划都是造成我国输入型通胀的源头。但是,我们可否感知,中国自己也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印钞机,而这样的印钞机一旦开动马力,给国内的通胀造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数据显示,中国物价上涨周期一般为25至26个月,下行周期为15至17个月。不过近几年来,我国的通胀周期在拉长,而通缩周期在缩短。     

      如今国内有很多专家会为M2接近100万亿人民币进行辩解,称美国的M2(仅10多万亿美元)之所以远低于中国,是因为在美国银行体系的总资产仅大约12万亿美元,而股票与债券市场的市值就超过了60万亿美元,即在美国经济中直接融资比例超过80%。与之相反,在中国,银行系统的总资产超过80万亿元,而股市、债市规模则仅有区区20万亿。资本市场的欠发达使得大量的资金无处消化,进而导致了M2的激增。笔者则认为,当前我国货币超发现象严重,正是说明了我国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若不能从根本上彻底遏制,那么我国的货币贬值将是大势所趋。       

     首先,中国是在2001年加入了WTO组织,当时我国的M2只有区区10.96万亿人民币,而到如今M2已经快突破了100万亿人民币大关,增速之快,令人咋舌。究其原因,就是央行“被动超发货币”所致。2001年之后中国的出口贸易顺差大幅增加,特别是2005年汇改之后,人民币升值前景一片光明,这使得大量的外汇流入中国,而我国央行为了确保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不得不投放大量的基础性货币,所以导致国内货币超发现象严重,不出现严重的通胀才怪呢。

     正是因为中国经济长年过度依赖出口增长方式,不仅导致扩大消费在国内重启无望、“去产能化”步履为艰,而且由于我国外汇占款过多,造成货币超发现象严重。现在看来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愈来愈受被证明难以持续。所以未来中国如何摆脱基础货币超发的怪圈?就是改变人民币单边升值的弊端,让人民币汇率在一个均衡的区间内自由浮动。同样对外贸易顺差也要维系在收支相抵的状态,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贸易保护主义的袭扰,而且还可以避免我国基础货币被动超发现象的发生。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是要从出口导向型经济转为内需拉动型经济。唯有这样我国的M2才不会有过快增长。

     还有,当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袭来之后,为了阻止经济过快下滑,我国中央政府拿出了4万亿投资计划,以及地方政府也推出了10多万亿基建投资项目,随后再放松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从表面上看,在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强力拉动之下,经济回落势头立即被止住了,但是这样靠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的经济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还会导致银行信贷规模大跃进,信贷大肆扩张导致高通胀周期频现难以避免。2008年底M2规模只有47万亿,而到了2012年底M2就达到97.42万亿元,在短短的四年时间内货币规模翻了1倍还不止。

     现在中国经济正陷入一个怪圈,经济衰退——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信贷扩张——经济复苏——通胀来袭——货币收紧——经济继续下滑。所以中国经济已经到了非“调结构,转方式”不可以地步了。若经济继续依赖政府投资和房地产业来拉动,那么国内的通胀态势就不可能得到根本遏制。而且靠投资来拉动的经济增长效率还极其低下。最为明显的就是投资回报率的不断下滑——中国每投资1元钱只能撬动0.5元的GDP,而在美国,投资1美元得到的GDP增长则高达1.5美元。所以要彻底根治中国通胀问题,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原来的固定资产占GDP比重的55%,转变像发达国家那样,民间消费占GDP的70-80%以上。

      不可否认,美、欧、日等西方发达经济体为了提振本国经济,也开动了印钞机,但是他们均有一个通胀目标底线就是,本国国内核心通胀率不得超过2%,而且日元、欧元、美元还是世界性货币,印钞对其国内的通胀影响有限。而中国的货币超发,从表面上看是西方国家生病,中国吃了他们的药,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中国的货币超发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国内的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所致,就是过度的依赖政府的投资和出口,而这种增长方式目前的边际效应正在逐步递减,所以未来中国经济既想可持续发展,又要保持通胀率的平稳,就必须抛弃固定资产投资,而重新启动消费来看动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