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学家 >> 浏览文章

2013年中国粮食是否“十连贯”

发布时间:2013-2-10 11:23:41 来源:腾讯博客 【字体:

中国粮食丰收“九连贯”后的思考

  洪 涛

提要:文章论述了我国是最大的粮食生产国、贸易国、消费国,粮食流通格局已经发生了“南粮北调”向“北粮南运”、“中粮西运”、“东西对流”的重大的变化,我国粮油离不开国际市场,特别是2010年出现的三大品种进口大于出口的现象应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玉米进口量较大、油脂自给率较低、大豆自给率低于15%,已经突破“警戒线”等新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以及我国粮食市场体系形成、粮食网上交易活跃等。在展望2013年粮食市场中,笔者认为:世界粮食价格波动成为常态,未来超级稻将使产量提升50%,稻米出口格局发生变化,跨国粮商兼并重组垄断粮食市场,应重视中国虚拟土地粮食政策研究,保持粮食产销政策的稳定性,对粮食产区更应探索“粮食银行”新模式。

关键词:粮食九连贯 粮食格局 粮食市场

一、我国已成为国际上粮食生产消费大国

(一)我国是最大的粮食生产国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九连贯增长,在2011年粮食产量达到57121万吨(达到了2020年的目标水平)后,2012年总产量再创新高,为58957万吨,比上年增产1836万吨,增长3.2%。从粮食9年连贯的品种结构来看,玉米产量为20812万吨,增产1534万吨;稻谷产量20429万吨(约占世界稻谷产量的1/3);小麦产量12058万吨,玉米产量超过稻谷产量383万吨,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品种。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粮食连续丰收对我国应对国际经济衰退、国际金融危机、国际粮价波动、国内CPI的波动、满足国内粮食消费需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归纳起来,一是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二是玉米产量创历史新高,超过稻米产量;三是稻谷产量创历史新高,比历史最高的2011年还要高;四是三大主粮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创历史新高,达到90.4%。同时有三个降低,即稻谷占产量的比例降低;早稻产量占粮食的比例降低;大豆播种面积降低,2012年播种面积为7177千公顷,比2011年减少712千公顷,如果剔除1991年的7041千公顷不计,是1978年以来最少面积。

(二)我国是最大的粮食贸易国

全球粮食产量在23亿吨左右徘徊,正常贸易量为2.2-3.3亿吨,假定中国将其全部购买也仅仅能够满足国内需求的45%,因此,我国始终保持较高95%以上的自给率,但是油脂油料则保持较高进口率。至2013年1月,全球粮食价格已经连续三个月下降,55种食品的价格指数从11月的211.7下跌为12月的209.3,是6个月以来最低值,该指数全年平均值为211.6,低于2011年的227.6。但是全球粮食库存将减少5%,至4.95亿吨左右,预计2013年全球粮价仍居高不下。

2010年以来我国小麦、玉米、稻谷、大米和食用油籽进口均大于出口,2012年玉米进口量是上年的4倍多,进口小麦是上年的3倍多,2010-2012年大豆进口分别为5480万吨、5264万吨、5835万吨。

2012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757.7亿美元,同比增12.9%,其中出口632.9亿美元,同比增4.2%;进口1124.8亿美元,同比增18.6%,贸易逆差为491.9亿美元,同比扩大44.2%。1-12月,谷物进口额为47.9亿美元,同比增134.2%,出口额为6.3亿美元,同比降22.4%,谷物净进口1296.7万吨,增长3.1倍。

中国连续九年粮食丰收,2012年1-11月,中国的三大主粮品种进口上升至上年同期的3倍,从450万吨增长到1342万吨,这是不正常的,这与国家统计局与实际统计数据分歧有关,实际上来看,中国大幅提高粮食进口与国家有关部门对国内粮食产需的实际统计资料偏离有关。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三大主粮品种的加工产量来看,2011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的面粉产量为1.16亿吨,小麦消费量需要1.58亿吨;行业主管部的统计小麦面粉产量8600多万吨,小麦消费1.2亿吨,饲料小麦消费1400万吨。按照这些数据核算,2011年小麦消费需求远远高于国内小麦产量,明显存在国内缺口。

油料方面,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1年全国精制植物油产量4331.8万吨,扣除海关公布的进口植物油656万吨,国内植物油产量3676万吨,进口油料及国产油料的植物油的产量仅有2050.8万吨,正因为如此缺口,进口也就是必然的。

(三)我国是最大的粮食消费国

    我国人口众多,2012年底达到13.45亿人,进入中国的境外游客达到6000万人,具有较大的粮食需求量。2012年我国玉米产量首次超过稻谷,改善了粮食内部结构性矛盾。从库存看,2012年9月末全国粮食库存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同比增9.9%,其中政策性粮食库存增幅较大,国家调控市场能力明显增强。从需求看,2013年如果经济回暖趋势较为明显,工业和饲料用粮都将增长。

预计2013年粮食消费总量将超过12000亿斤,增4%以上。从国际看,据FAO最新预测,2012年全球谷物产不足需,库存消费比降2个点,为20.5%;2012年全球粮食价格波动不大,预计2013年粮食价格会增长,粮食进口价格优势不明显。预计受托市价提高拉动,国内稻谷、小麦将小幅上涨;玉米将结束2012年10月以来的下跌走势,逐步企稳回升,但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尤其是黑龙江等部分地区因玉米水分含量高、农民惜售,2013年可能出现集中售粮、价格难涨的局面。

我国是一个食用油消费大国,2011年食用油总消费量达到2765万吨,其中2515万吨在家庭、餐馆和食堂等终端被消费者直接消费,另外有250万吨用于工业及其他间接消费途径,我国食用油人均年消费量已由1996年7.7公斤上升到2011年的20.5公斤,达到世界人均20公斤的水平。

二、粮食流通格局已经发生变化

我国粮食流通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是南粮北调,现在是北粮南运、中粮西运、东西对流,这种变化对粮食流通提出了新的要求。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南沿海省份播种面积大量减少,从粮食盈余或基本自给状态逐渐变为粮食大量调入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虽然仍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之一,但其盈余量在逐年减少;黄淮海地区保持着商品小麦的主体供给地位;东北地区已成为重要的粳稻、玉米等商品粮源供应地。以80年代为界,在我国粮食流通历史上经历了由“南粮北运”到“北粮南运”。

“北粮南运”的战略意义非凡,它的实施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粮食国内主要流向是东北的玉米、稻谷和大豆流向华东、华南和华北地区,黄淮海的小麦流向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长江中下游的稻谷流向华东、华南地区。作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长期以来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承担着北粮南运的重要任务,南方各省均已与东北地区建立了玉米、大米等粮食购销关系。2011年,东北三省粮食产量为2155亿斤,占全国粮食产量的18.9%。东北是全国最大的粮食流出地,据相关数据统计,中国粮食年物流量约2亿吨,跨省区物流量约为1.2亿吨,其中东北地区年流出量约5700万吨。散粮运输是东北地区粮食流通的主要模式,目前东北地区的大型散粮车运输企业已增至8家,散粮车增至4720多辆,年运力达1500万吨以上。在海运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东北地区已形成以北良、大连、营口、锦州、丹东五处港口为主的粮食南运港口群。五个港口已建粮食转运泊位10个,其中两万吨以下泊位两个,两万吨至五万吨泊位四个,五万吨以上泊位四个,筒仓、场地总数分别达230多处和220多处,且还呈上涨趋势。

在“北粮南运”的过程中,一些龙头企业如中粮集团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龙头企业加快在东北进行战略布局,与东北粮食主产省政府、粮食企业逐步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主产省粮库、米厂进行上下游的分工和合作,将有助于加快大米行业整合,改变中国大米行业“小、散、差”状况,促进国内外粳米需求增长,更多农户也将从中获得实惠。与此同时,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粮食加工项目,例如中粮米业在大连投资建设的首个大米加工基地,年加工大米23万吨,完善稻米产业链条,强化稻米供应能力,对推动东北水稻产业化进程及“北粮南运”具有积极作用。

同时,“中粮西运”、“东西对流”也悄然形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仍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之一,但其盈余量在逐年减少,西部地区随着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的实施,粮食生产能力降幅虽然不大,但退耕户的细粮消费量明显上升,小麦、水稻的需求量增加。于是,在这种背景下,中粮西运开始形成,与北粮南调共同形成粮食流通新格局。

三、我国的粮食市场离不开国际市场

(一)玉米进口量较大

2012年玉米进口高达550万吨,是2011年的5倍,虽然进口量基数较小,但增长量依然惊人。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加快导致可耕地面积减少,加之国民对副食品需求逐步增大以及深加工企业需求,玉米需求量逐年增长将是趋势,进口量的提高也在情理之中。

(二)油脂自给率较低

     我国是油脂进口大国,油脂自给率仅38.1%,在供给方面,除了前述2765万吨消费量,我国在2011年还出口了12.4万吨食用油,另有年度结余87.7万吨,合计总供给量为2865.1万吨。虽然看上去能够满足现阶段的需求,但问题在于,这2856.1万吨的总供给量中,国产油料的榨油量仅为1091.8万吨,进口油脂油料合计总折油为1773.3万吨,自给率只有38.1%。若使我国食用油自给率达到95%,至少需要6.2亿亩耕地,而现实情况是,我国没有如此巨量的土地用于种植油料,除非与主粮争地。

(三)大豆自给率低于15%

     中国曾是大豆出口大国,最近10年来却出现了大豆进口量猛增、国产大豆面积减少、大豆主产区加工企业停工甚至破产等现象。2012年我国大豆进口接近6000万吨,这个数字约为我国大豆产量的4倍。我国大豆价格低,农户种植热情不高,是国产大豆种植面积缩减的主要原因。近几年黑龙江的大豆播种面积显著缩减,2010-2012年播种面积分别为6400万亩、5100万亩、4000万亩。对农户来说,种玉米比种大豆每亩要多挣约300元。我国大豆产量将低于1000万吨,大豆自给率将低于15%,已经突破“警戒线”。

近年来,我国进口大豆数量呈持续上升之势,2011年为国产大豆产量的3.63倍,进口大豆主要是转基因品种,2012年大豆进口量达到国产大豆的5~6倍。

四、粮食市场体系已经形成

到2010年,我国有各类粮食批发市场400多家,国家粮食交易中心22家,建立了全国的粮食竞价交易系统。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全国亿元以上粮油商品交易市场有111个,经营面积425.77万平方米,交易额达到1436.99亿元。国家粮食局颁布的《全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与发展的“十二五”规划》指出:进一步完善粮食批发市场体系,进一步提升粮食批发市场的服务功能,形成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为龙头,区域粮食批发市场骨干、城镇成品粮市场为基础,多层次粮食批发市场体系。

在粮食批发市场体系中,网上交易十分活跃,如中华粮网、衢州粮食网、宁波网上粮食市场、黑龙江粮食交易网、黑龙江北大荒粮食电子交易市场、九江谷物网等,主要交易有网上协商交易、网上拍卖交易、网上栈单交易、远期交易、合同转让、RAT逆向拍卖等。2012年黑龙江粮食交易市场网上粮食成交数量达327万吨,成交额达126.3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网上粮食市场。

五、2013年粮食市场展望

(一)世界粮食价格波动成为常态

2008年世界粮食价格达到较高的程度,2011年粮食价格波动,2012年粮食价格正常上涨,小幅回落。2012年全年的食品价格指数平均为212点,12月食品价格指数平均值为209点,是6月以来的最低值,比11月降低两个点。但是,全球粮食库存下降,干旱国家出现粮食减产,或会使全球粮食价格有所回升。

(二)未来超级稻将使产量提升50%

人均耕地面积持续萎缩,杂交技术也臻于极致、进入瓶颈,粮食研究人员不得不将粮食增产的希望寄于C4技术,使粮食作物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增产。2012年12月17日至19日,来自英、美、中等多个国家的17支科研机构达成一致,若新品种——未来超级水稻成功,或使产量提升50%。

(三)稻米出口格局发生变化

泰国2012年失去保持30年之久的世界头号大米出口国地位,落后于印度和越南。2012年,印度的大米出口超过950万吨,居第一位;越南2012年出口大米760万吨,比2011年增长10%,居第二位;泰国出口大米690万吨,居第三。巴西2012年出口创新纪录,出口达到958亿美元。美国粮食美元对全球粮食发展中国有重要影响,所谓粮食美元是指美国粮食系统在高额财政补贴的前提下,通过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国际扩张,使得世界其他国家的粮食产销体系受其冲击,成为其附庸,丧失其粮食的主动权。

(四)跨国粮商兼并重组垄断粮食市场

在全球粮食市场上,嘉吉公司、邦吉集团、路易·德雷菲斯农产品交易公司、来宝集团、嘉能可公司、日本丸红株式会社都希望在中国粮食国际贸易上获得相应的利益。2012年这些跨国公司采取兼并重组方式进入粮食市场,日本丸红公司以53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的加维隆集团,目的是为了向中国供应玉米,这项收购协议是对2009年该公司与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签定的一项进行“广泛合作”协议的补充。在纽约上市的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公司(ADM)2012年对澳大利亚谷物公司主动发出了28亿澳元的收购要约,澳大利亚谷物公司是亚太地区仅存的独立的小麦和大麦交易公司。

(五)重视虚拟土地粮食政策研究

2012年我国耕地面积是18.26亿亩,国家要求提出占比平衡,粮食的播种面积是是16.6亿亩,整个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是23亿亩,因此中国应采取粮食虚拟土地政策,当我国进口粮食时也等于是进口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但是,必须注意的是也应注意粮食国家安全性,避免因为粮食的“逆向贸易”(丰收时大量进口,歉收时大量出口),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

(六)保持粮食产销政策的稳定性

如保持粮食政策诸如粮食融资政策、粮食政策性保险政策、粮食最低保护价政策、粮食储备政策、粮食进出口政策、粮食组织政策、粮食科技政策、粮食市场体系政策、粮食可持续消费政策等的稳定性,就利于促进粮食协调稳定发展。

(七)探索“粮食银行”新模式

“粮食银行”是指为解决农民储存粮食的难题,通过“粮食银行”提供的免费存储服务,使农民把粮食存入“粮食银行”后,不仅安全放心,而且能较好地解决农家日常粮食储藏保管等方面不科学和占地等问题,从而构建了粮食系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坚持“储粮于民,储粮备荒、存粮自愿、取粮自由、为储户保密、按照粮权不变、时间不限、落价保底、涨价顺价”的原则,全力为农民、种粮大户等服务。

总之,我认为,我国粮食“九连贯”后是否能够实现“十连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粮食产销能力的培育、粮食体制与粮食体系和机制的形成,重要的是粮油数量及其品种结构、空间结构、质量结构的合理;重要的是认清中国的国情,确立从实际出发、科学发展的粮食观,既保持粮油基本自给,又是要做到“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市场联动;既要以粮食市场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又要对粮食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既要发挥实体粮食市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功能,又要发挥粮食网络交易的作用;在粮食格局上,应重视“北粮南运”,又要注重“中粮西运”、“西杂东运”、“东南西北对流”的多种流通渠道;在粮食运载方式上,既要重视铁路、公路运载方式,又要重视水路、航空、管道的运载方式及其联运方式的选择;在粮食进出口上,既要讲究进出口平衡,更要注重产业供应链的把握,特别是重视供应链“链主”角色培育。使中国粮食步入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粮食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等.2012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丁声俊.全国第一粮食大省由大转强正当时[J].黑龙江粮食2012(6)

聂振邦.形成粮食为主的农产品市场有迫切性[BTBL].和讯网2013-1-26.

金融时报:中国成为全球粮食市场大买家[N].新华网.2012-12-15.

(作者:本刊顾问、农业部农产品市场流通专家、商务部市场运行调控专家、国内贸易专家、电子商务咨询专家、中国粮食经济协会/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

                                          本栏编辑:张占华(0451-86777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