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公车铺张关键在严控政府财权
春节临近,中央八项规定和有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通知在社会上产生了热烈的反响。但是媒体记者通过调查却发现,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公车使用上的浪费依然很严重,昨天(2月3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刊出的一篇报道披露了这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据财政部统计,2011年,中央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用当年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3.64亿元,其中车辆购置及运行费59.15亿元,占“三公经费”总数的六成以上,是公务接待费的4倍。
近段时间,在反对铺张浪费的社会氛围之下,“舌尖上的浪费”受到了舆论的广泛批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以前在新年春节期间到处可见的奢侈之风得到了有力的遏制,一些政府机关的节庆年会普遍退订。但是,政府机关所存在的“车轮上的铺张”,尽管它是一个比“舌尖上的浪费”更严重的问题,却尚未引起广泛重视。因此,在春节临近的时候,提出这一问题,对泛滥的公车消费形成舆论包围之势,无疑是具有正面意义的。
但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是,对于公车消费,中央其实早有严格规定,但这些规定在逐级落实过程中,却常常成为一纸空文,在每一年的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公车消费也都有议案提案,但最终结果却常常是“说了也白说”。早在1994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按照这个规定,只有部长级和省长级干部才可以一人一辆配备专车,但现在县处级甚至科级干部也有固定用车已经司空见惯。最近几年,中央出台了多项规定,对公车使用进行严格限制,据称,仅在2007年至2012年间,在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中,全国清理出的违规车辆就已达到19.96万辆。
从1994年“两办”下发这个关于公车管理的文件算起,公车改革在我国已经喊了将近20年,但公车数量和购置却越来越庞大,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其间,一些地方也探索了一些公车改革的经验,比如通过车改由领导干部买断公车,但这种由权力自我推进的改革却演变成了让领导干部享用高额车贴的寻租,车改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成功。
在讨论公车问题时,我们必须看到的一个现实是,一些地方领导机关之所以敢于将“两办”规定弃置脑后,缺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固然是一大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近年来越来越丰厚的政府财政收入保证了政府在公车消费上有这样的能量。最近一二十年,随着我国GDP的迅速增长,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水涨船高,其增长速度甚至远超GDP的增长水平,在政府财权缺乏制约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必然会打起将权力用于自肥的“小算盘”。一些地方的政府机关大兴土木,建造堪比“白宫”的豪华型政府办公大楼,“三公消费”节节攀升,已经成为一个触目的社会现象。“车轮下的铺张”与“舌尖上的浪费”一样,都是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背景下扭曲的社会财富分配格局的一种折射。
最近几年,在经济增速减缓的趋势形成以后,企业效益和民众收入的增加都十分艰难,但政府的财政收入却一直保持着远超GDP增速的强劲态势,这种格局不仅不利于经济的健康运行,而且会加大政府在财政资金使用上的挥霍无度。因此,要想将公车铺张的势头遏制住,最为关键的是必须下大力气遏制住政府膨胀的财权。在这个方面,最重要的是严格控制住政府财政资金预算,以目前餐桌上的反浪费来说,在强大的舆论高压之下,政府机关纷纷取消了年会活动,但它们的这笔资金预算仍然留存着,只要风头一过,随时会消费出去。而如果一开始就控制预算,让政府部门在这方面无钱可花,那么,即使没有这种舆论高压,它们也没办法大手大脚地花钱。
治理“车轮上的铺张”,最重要的还是要回到经济手段,只是这种经济手段必须上升到严格控制政府财政预算的高度,给政府部门的“三公消费”来一个釜底抽薪。而严控财政预算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限制公车浪费乃至“三公消费”,更重要的它将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从目前的消费型政府变身为服务型政府。
(北京青年报,2013年2月4日)
上一篇:居民收入增长也须有质量
下一篇:不雅视频案中的官员栽在哪里
·万科1月销售191亿 无B股股东反对转H2013.02.05
·11亿首入南京 方兴“豪赌”最大烂尾地标2013.02.05
·太古地产内地投资物业出租率超八成2013.02.05
·万科召开临时股东大会 B转H方案获高票通过2013.02.04
·国企逐渐垄断房产业 中小民企困难重重2013.02.04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2013.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