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学家 >> 浏览文章

虽然有桥,还是让我们摸石头吧

发布时间:2013-2-4 0:12:42 来源:腾讯博客 【字体:

       摸着石头过河。伟人说的,这些年,我一直在河中央摸着,却找不到立足的石头。

       从最近的新闻看,我觉得摸石头理论基本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那个原本可以让我们过河的桥,会轰然垮塌,这是有依据的,媒体报道,5年垮桥37座,182人丧生,却很少有人被行政问责。死伤累累,但,桥的质量永远合格。

       这有些幽默,以至于幽默得有些过于低估我们的智商。

       但又能怎样?幽默是有传统的,若干年来,那个叫《环球时报》的玩意,总是能用文字游戏,让常识般的荒诞,解释得合情合理,它总在向这个社会暗示,一切不合理,一切荒诞,都是应该的,即便是这些荒诞,也仅仅是我们这个社会优越性的委婉表现,因为有了这些荒诞,才能体现出暂时幸存者的幸福感。我们还不叩头谢恩?

      只能说,这已经是一种反逻辑的社会,而有的人,则会因为反逻辑而官运亨通,如胡编之流。

      在这种逻辑给了我们一个结论,桥不是用来通行的,如果你一定要通行,后果自负。于是,我们就只有在河里摸石头。如果你不服,专家们有一堆的数据佐证你就是不能过桥,而只能摸石头。

      我一直觉得,专家们还是很可爱的。10年前,那个叫《南方周末》的报纸,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呼唤专家的良知》。记得当时很震惊。原来,在这个社会里,最该信任的专家们已经没有了良知。但从现在的情况看,专家们已经不是没有良知,而是没有了常识。

     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衡量一座桥梁是否合格的标准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垮不垮,因为无论是设计标准还是施工要求,都只是为了一个目的,让我们过河,但这个目的显然有些高,我们现在需要的已经不是过不过河的问题,而是如何保命。当一座本该让我们过河的桥梁成了夺命的陷阱,那我们首先需要警惕的,已经不是桥梁本身,而是产生这个桥的土壤。

      这个土壤我们并不陌生。陪标,暗箱操作,巨额回扣,偷工减料……有人说过,当一件不该常态的事情成了常态,那效仿就常态。于是,我终于能理解为什么在短短的5年,182个人随着37座桥梁的垮塌成了冤魂,而更多的人正在成为冤魂的桥上,其中,也许就有你和我。

       曾经做过一些灾难的采访,每一个冤魂的背后,都有一个撕心裂肺的故事,他们也许正在回家的路上,妻儿做好了晚饭等他回来,孩子等待着生日的礼物,他们也许正心怀梦想,为每一个可预见的收获满心欢喜,也许他们的父母正在医院,等待他们的照顾,也许他们的情人正点亮了蜡烛,期待他温柔的脚步……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着更多的悲剧注定发生。但在这个社会里,总是有人觉得那样的悲剧离自己很远,如一群即将宰杀前的猪,正在快乐地分享出栏前的饲料。

        就像任何一次灾难之后,媒体上永远是正确的声音,领导的名字精心地排列着,贯穿全文,悲剧成了官员表演存在的舞台,词汇永远是“迅速、立即、有序、精干、全力以赴、难度很大、全力救援”,受害者亲属的情绪永远稳定……天,这基本属于反人类的心理啊?这,你们都敢用?

       任何灾难都有人祸的痕迹,所有人祸都被冠以正确的解释,这是一个死结。在一个永远看不到桥梁的社会里,人人都在河里,没有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