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学家 >> 浏览文章

自贸区开始不值钱,未来到底比什么?

发布时间:2015-1-16 8:15:01 来源:腾讯博客 浏览: 【字体:

    群峰竞立,气象万千。

     上月,国务院决定,在上海自贸区之外,另外增加广东、天津、福建三大自贸区,由此,中国的自贸区,完成了第一轮扩张。

 

自上海自贸区设立以来,一直存在巨大争议,其对改革的标杆意义,与对改革阻力的警告作用,同样明显。上海自贸区的四大突破,包括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导向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等,已基本形成。取得了一定意义上的阶段性成果。

 

但是,在重要领域的攻坚,上海自贸区则远远没有完成,如在核心和竞争性领域的负面清单,汇率的自由化,以及零注册制的推广等。重重阻碍,凸显在中国实质性改革的艰难,利益阶层力量之强大。

 

在上海自贸区尚未尘埃落定的情况下,国家急切地推出第二轮自贸区,预示未来的两大变化。

 

 

      渐渐不值钱了,估计要“ 一人发一个” 

 

一生二,三生三,三生万物。

津、闽、粤三大自贸区强势推出,与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演进轨迹,基本相同。

改革初期,中国推行的非均衡发展模式,优先发展东部,然后实现东部带动中西部。率先布局上海,然后推进到广东、天津、福建,也是遵循这种模式。

 

当下,东部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高,市场化程度也比较高,市民富裕,受教育程度,以及现代素养都相对比较高。在这些区域推动改革,相对容易获得理解。

 

完成东部布局之后,国家未来的重点,必然转移到中西部。

 

自贸区的发展轨迹,未来将与新区的发展轨迹非常类似,甚至速度更胜一筹。新区的推出,首创在浦东,约十年之后,滨海新区推出,其后五年,重庆两江新区推出,再往后,速度越来越快,最近三年,竟然推出了六个国际级新区,等于一年两个,相对初期十年推出一个国家级新区,当下的速度,大约是当初的20倍。而且这还没有完,更多的新区正在申请中。

 

自贸区的最初设想,本来是等上海自贸区成熟之后,再谋推广。现在,因为某种原因,国家对于改革的速度设想,变得更为急迫。上海自贸区设立仅仅一年,就推出另外三个自贸区,而且这三个自贸区,面积均达数百平方公里以上,比上海面积更大,涉及的领域更广。并且,在普遍意义的全国试点之外,这些自贸区还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天津自贸区主要对准东北亚,大力发展航运,福建的自贸园区主要是发展台海贸易,促进对台合作的发展;广东自贸区是粤港澳合作升级版,主要推动粤港澳贸易自由化、粤港高端服务的合作等,带动珠三角实现二次飞跃。

 

自2008年以来,国家推出了数十个国家级战略,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所有的省区都被纳入国家战略之中。几乎在十二五期间,完成了整个国家的重新梳理。而这种国家战略的大跃进的轨迹,也与国家寻找新的增长极,实现全面崛起的轨迹合拍。

 

同样,自贸区是中国深入改革,实现经济结构,社会结构转型,并最终完成市场化改革的最大抓手。未来的改革是加速度,而非匀速。

 

   在此情况下,可以判断,自贸区不是逐步推行的模式,未来将是大跃进的模式。自贸区也不是试点模式,而是普惠模式。

 

当下,武汉、成都、西安、重庆等都在争取下一轮自贸区,中西部重镇,皆有各自争取自贸区的理由。国家也难以厚此薄彼。去年秋,国家曾一度拒绝了27个省区的自贸区的申请,随着天津、广东和福建自贸区的落定,第三批自贸区,将呈现天女散花之式。估计最后的局面,基本是一个省一个。

 

      自贸区,从第二批开始,就开始不值钱了,未来预计国家的策略,是索性放开地方申请,中央搭台,地方唱戏,让地方自己折腾,自己突破。

 

   都值钱,或者都不值钱,对中国的发展,反是一种最公平的模式,改革初期的试点制,使部分省区和城市,或者了超过其它区域的竞争优势,而未来中国的改革,需要的是全面突破,国家奉行的发展战略,也是全面崛起的战略,搞试点制,开小灶的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

 

 

            自贸区应成为改革赛马场

 

 

     谁可执自贸区的牛耳?

     这是个问题。

     上海曾被寄托厚望。 管用的一个就够了,不管用,最后的结果就是一人一个,人人有份。不客气地说,上海自贸区是不管用了,不然国家也不会在一年之后,马上推出三个,这是一种变相的不满:在重要领域无法取得突破,国家寄望于多头并进,多点开发。

 

由此,未来自贸区成为一种普适政策之后,比拼的就是改革,谁能在改革领域走得更远,谁就是新一代自贸区的旗帜。

 

当下,负面清单制度,零注册制度,已经在很多地方落地,甚至比上海有过之而不及。同时,在上海等地推行不动的改革,在其他区域,反可以推行。

 

国家选择上海作为新一轮改革的突破口,自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中央政府选择上海,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失策。

 

中国初期的改革,确实是以东部为发动机,但是,随着改革步入深水区,东部出现了两个变化,一个是,增速变慢,一个是,改革的动力衰竭。在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均失去了改革的锐气。尤其以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为最。虽地处东部,但是既得利益阶层强大,改革在全国不仅不领先,反现得滞后。起码在户籍改革领域,不是上海北京天津做出表率,给全国给地带来经验,而是上海北京天津必须乖乖地放低心态,跟别人学。

 

在第一轮的自贸区改革中,上海的阻力就不小,负面清单不痛不痒,核心领域民营企业仍然难以进入,没有建立起对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开放的很多是无关紧要的行业。服务业的开放,金融领域的开放,最后不了了之,改革实际上已经流产。而所谓的零注册,也受到很多行业限制,比如报纸电视台就不能自由开办,在此情况下,零注册也打了大大的折扣。

 

  而天津和深圳,则令人失望。天津一方面希望获利于京津冀一体化,呼吁北京开放车牌,一方面却在去年开始限制外地车进入天津,深圳则在市场改革领域急剧倒退,在大运会期间赶人引起争议,前几天突击限车,也引起了多个阶层的震怒。这些都表明,东部已经不再是改革的发动机,既得利益阶层已经坐大和固化,已经开始了“内地化”,甚至某些领域比内地还保守。

 

对于东部改革冲击巨大的另外一个因素是,改革逐步呈现出发散式的局面。改革中期以后,一个新的现象就是,改革的突破,不再是沿海到内陆,而是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破局者。

 

比如,在医保改革领域,率先改革和最彻底改革的地方,并非北京上海,而是深居内陆的陕西神木,虽然当初首倡此项改革的改革者已失势,但作为一项改革试验,免费医疗却在神木生根,并且在为部分地区借鉴。再比如户籍改革,比较富裕的沿海区域,如京沪广深等地,户籍反成为负担,无法进行大的改革。最后改革从中西部地区突破。如郑州宣称,只要在当地工作两年,即可自由落户,此种改革力度,突破了很多沿海城市。而随着新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未来中西部,将建立一种不同于沿海的“内陆开放”模式,系列改革的肇源地,估计亦非上海天津等沿海地区。尤其是中部,未来发展空间巨大,有增量,好改革,中部相对而言,改革成本也更低,是未来中国改革破局的最大希望。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经济特区的设立,曾经起到了很大作用,改革后期,“特区不特”成为特区的哀叹。但是,某种意义上说,“特区不特”正说明了全国其它地方,改革已经突飞猛进,区域间的差距缩小。

 

而本次自贸区,索性在几年内一步到位,表明未来中国将实行程度更猛烈的改革。

当下,中国已经步入“新常态”,其非常显著的特点有两个,一个是增速降低,未来中速将是一个长期形态,在此情况下,唯有通过改革,继续挖掘整个社会的潜力。一个是,未来的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变到以创新驱动,而要创新,亦需加大开放力度。

 

未来的自贸区,需要高质量和高标准的改革,成为自贸区,并不意味着相关人士官升半级,争取到政治特权,也不意味着可以向中央拿到更多特殊政策,而应该是获得更多的改革试验机会,实现更多突破。破除更多的桎梏。

 

      从中央政府的角度而言,也应该放权,实现地方的自我改革,自我突破,自我升级。通过地方的创新,最后实现万马奔腾的局面。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jingjixuejia/172127.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