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学家 >> 浏览文章

中庸、莫尔定律和墨菲定律

发布时间:2013-7-5 6:45:54 来源:腾讯博客 【字体:

 

金融反思(系列之一):

 

《中庸》、莫尔定律和墨菲定律

 

《中庸》是中华哲学伟大经典,思想源自《易经》。《中庸》开篇有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中和,则天地位和万物育,此乃宇宙万物和人生之基本规律。辜鸿铭先生将《中庸》翻译为“Universal Order”,意即天地万物的普遍规律和法则。以通俗常识解释之,所谓“致中和”,就是宇宙万事万物和人生社会现象不能走向极端,一旦走向极端,则必然导致秩序的崩溃和全面危机。

 

经济学数百年的发展,一言以蔽之,只不过是《中庸》伟大哲理的小小脚注。经济增速太高不行,太低亦不行;收入分配太平均不行,太不平均亦不行;通货膨胀不行,退货收缩亦不行;完全市场化不行,完全政府化亦不行;税率太低不行,税率太高亦不行;利率太高不行,利率太低亦不行;完全封闭经济自然不行,完全开放经济亦不行;金融不发达不行,金融过度发达亦不行。。。举凡经济学所有命题,皆必须符合《中庸》首创的“致中和”原理,亦即我们必须努力找到最优经济增长速度、最优通货膨胀率、最优收入分配比例、最优市场和政府边界(譬如所谓“科斯定律”);最优税率(譬如所谓“拉弗曲线”);最优利率;最优经济开放度;最优金融发展度或金融深化度。经济学发展到今天,数学演算复杂非凡,却至今还没有找到上述这些关键的“致中和”指标。

 

从这个基本哲理出发,我们能够很容易找到全球金融危机的最终根源,那就是货币和金融扩张过度,亦即虚拟经济恶性膨胀。金融货币等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则必然导致金融危机。我们先看一些基本事实,以美国为例。

 

美国金融业创造的GDP占全部GDP之比例,从1950年的2.8%,上升到1980年的4.9%,随后持续上升到金融危机之前(2006年)的8.3%。自1980年开始,美国金融业GDP之年均增速,超过之前30年一倍。1980年,美国金融资产总价值是GDP的5倍;到金融危机之前(2007年)翻了一倍,超过GDP的10倍。2007年,美国证券业产出达到6761亿美元,增加值达到2412万亿。资产管理是其中最大项,达到3419亿美元,是1997年的4倍多。其中主要是投资顾问费、资产管理费、共同基金、退休基金、信托和托管业务管理费。

 

美国家庭信贷占GDP之比例从1980年的48%上升到2007年的99%。主要来自住房按揭贷款。其次是消费信贷(汽车、信用卡、学生贷款)。还有以家庭住房资产为抵押贷款消费。家庭信贷大幅度飙升反过来快速促进资产证券化、证券发行、交易、固定收益产品、衍生金融工具。与此同时,金融资产总值与实物资产价值之比例亦大幅度上升,许多公司的市值和市盈率大幅度攀升。英国、加拿大、欧元区等多数发达经济体皆出现类似趋势。

 

从就业和工资情况看,1980年,美国金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与其他行业大体相同,2006年,前者达到后者的1.7倍。1960-70年代,以哈佛大学为首的顶级大学研究生进入金融业的比例只有6%,2008年上升到28%。1990年代之后,斯坦福大学等顶级MBA学生进入金融服务业的收入,达到其他行业的3倍多。

 

针对美国和主要发达经济体的金融行业的过度扩张,有学者总结出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莫尔定律”:即金融市场或者股票市场规模每隔几年就会翻番。以美国为例,1929-2009年,美国股票市值每10年翻一倍,最近30年,则是每2.9年翻一倍。与金融市场莫尔定律相关的,还有所谓金融市场的“墨菲定理”:那就是金融危机总会发生,只看是什么时候。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jingjixuejia/111546.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