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豆瓣: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0441113/
在这本书的开头,我想把写作时遇到的一些问题开诚布公地交代给读者。
所谓著作,本来就是有了作者和读者以后才能成立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本卷我尤其需要读者的协助。这是因为,唯独这一卷不得不采取与前面的9 卷,还有后面的5 卷,完全不同的结构。
早在撰写《罗马人的故事1 ·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的时候,我的大脑里便有了这个想法,那就是要把计划共15 卷的《罗马人的故事》中的一卷专门奉献给罗马人修建的基础设施。而且这一卷的标题也确定为“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是因为我相信,无论是译为公共设施也好,还是译为基础设施也好,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它更能体现这个民族的天赋。尤其是罗马人,他们对于同样认识到基础设施重要性的现代人来说,堪称“基础设施之父”。基础设施的英文“infrastructure”这个词本身就是现代产生的一个合成词,它由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中表示“下层”或“基础”之意的“infra”和表示“结构”或“修建”之意的“structura”组合而成。英文以外的其他语言也只是发音略有不同而已。例如,最接近拉丁语的意大利语中,将之称为“infrastruttura”。总之,词源都是拉丁语,这本身便是罗马人乃“基础设施之父”的一个最好证明,所以完全有理由专门给这个主题奉献单独的一卷。
然而,迄今为止,没有一本题为“古罗马的基础设施”的著作。即使在互联网上访问欧美著名大学的出版部门,得到的答复也都是“没有符合条件的作品”。20 世纪的历史记载几乎全部是组织研究各个时代的专家撰写各自专题的形式,而即便是这种通史,也连专门阐述罗马基础设施的章节都没有。我不由得感到不可思议: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写这个题目呢?与此同时,我也感到了几分自鸣得意。因为我要挑战一下研究人员没有挑战过的事情。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明白了其中的缘由。研究人员不挑战这个题目,完全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罗马基础设施的重要性,而是因为他们懂得,不可能对这个题目进行综合的论述。相反,我以“条条大路通罗马”为题写一本书,并为这个想法而得意,正可谓无知者无畏。
那么,为什么不可能呢?
罗马人的基础设施已经涵盖了道路、桥梁、港口、神庙、会堂、广场、剧场、圆形竞技场、竞技场、公共浴场、自来水等所有现代的基础设施。但这还只是硬件基础设施,它还包括安全保障、治安、税制以及医疗、教育、邮政、货币系统等软件基础设施。只要不提到所有这些内容,都称不上是阐述了罗马的基础设施。
然而,现代学问的特点是专业化,还有它的最终归宿——细分化。因此,要克服这种“不可能”,学者们所采取的方法也就是细分化,即某一个人写道路,另一个人便以桥梁为研究课题。而且,这种细分化最终必然走向技术的研究论述。事实上,从技术方面谈论罗马某一类基础设施的研究书籍,则比比皆是。
但是研究领域的这种现状难以回答我们一个简单而根本的疑问。那就是,为什么明明已经有人修出来的道路,罗马人却要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全部铺砌成罗马式的城市道路?而且,罗马城边明明流淌着著名的台伯河,并不缺水,为什么它却要“劳民伤财”地修建罗马式的引水工程,舍近而求远呢?
没有人来回答这些根源性的问题。
“不可能”的第二个原因在于难以叙述。所谓历史,乃是因为各种各样的事件顺着历史的河流依次发生,方可撰写,而一旦以基础设施为题,便不再具有时间的顺序。换言之,就是不能再按照时代的顺序叙述下去。以道路为例,如果不往返于从公元前3 世纪至公元5 世纪的800 年,就不能写出罗马道路的历史。
总之,阐述罗马人修建的硬件和软件基础设施,所面临的困难就在于,它要求作者能够自如地处理横跨欧洲、中东、北非的罗马世界以及上千年的古罗马时期这种空间和时间上的巨大跨度。而对于讲求专业分工的现代学术界来说,这种事往往被认为不是一门学问,因此专家学者不愿意去做这种事。另外,即使不顾一切地挑战这个题目,也极有可能因为主题过于宽泛,最终只能流于表面。
这个难题对于并非学者的我来说,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是因为,如果创作中遇到难以逾越的困难,阅读时也会同样感到困难。对于卖文为生的我来说,这显然是不利的。这是因为我写出来的东西有可能没有人看,或者读者不忍卒读。我的自鸣得意随即烟消云散,开始觉得连专家也不愿挑战的题目,像我这样的人只会是自不量力,只有放弃《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一卷了。
这个想法,在我调查一件事的时候发生了改变。罗马人是一个重视基础设施的民族,被现代人誉为“基础设施之父”。基础设施起源于罗马是不争的事实,甚至在创造“infrastructure”这个合成词的时候,只有借用拉丁语。这一点正如“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无人不知一样。
既然如此,罗马人的语言拉丁语中,理应有“infrastructura”这个词,但是并没有。正因为没有,所以到了现代,人们才只好造出这个词来。罗马人修建了如此大规模而且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却没有用来表达它的词语,这是一件令人疑惑不解的事。因为,所谓语言是为了表达现实生活而产生的。按照这个想法,我查找了各种资料,结果遇到了一个词:molesnecessarie。翻译过来,相当于“必需的大事业”。而且在使用这个词的一篇文章中,在“必需的大事业”之前,有“人类的文明生活”这样一句话。也就是说,罗马人把基础设施视为“人类文明生活必需的大事业”。
这件事足以令我长时间地陷入沉思。此前我所想的词一直是现代的合成词“infrastructure”的词源“infra”和“structura”。同时还有历史学家们所称的“罗马文明的伟大纪念碑”这样的赞美之词。
然而,在罗马人的著述中,不仅文献,即使碑文中也从未出现过表示流传后世的纪念碑之意的词。罗马人并不是想让其成为流传后世的纪念碑而进行这项伟大的事业,而是因为它是人类文明生活所需而建造的。只是它最终变成了罗马文明的伟大纪念碑而已。有了这样的想法,我才下定决心,无论最终结果如何,一定要用一卷的篇幅专门写罗马的基础设施。
还有一件事,让我抛弃了是否写这一卷的犹豫不决。那是几年前,我与即将担任首相、声望很高的一位日本政治家见面。当时,他问我,当了首相之后,你认为应该做什么?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以全新的思路实施根本的、划时代的税制改革。非此莫属。”
他听后,回答我说:“税的问题上,没有梦想。”
“梦想因人而异,并不存在制定政策不可或缺的客观标准。这并不是政治家、官僚领导的一类问题。政治家、官僚的工作应该在于提供一个基础,让每个人都能够有自己的梦想和尊严。”
看了后来此君发表的政见,我明白白费口舌了。但这件事在我撰写罗马史的时候,起了作用。因为它让我考虑这样一个问题:生活在古代的罗马人是如何考虑公私之分的?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研究他们定义为“人类文明生活所需的大事业”的基础设施,找到答案。
鉴于此,我对读者有几个愿望:
第一个愿望是,写作困难,阅读当然也会困难。在阅读这一卷的时候,不要期待像阅读战争描写较多的《罗马人的故事2 · 汉尼拔战记》、《罗马人的故事· 恺撒时代》那样一气呵成地读完或者获得惊心动魄的快感。
第二个愿望是,在您阅读的时候,心中要有长达两千年的漫长岁月。不过,谈到罗马大道,话题却突然跳跃到19 世纪中叶开始出现的铁路,这样的情况只有一次而已。
第三个愿望是,您的心中还要装着一幅世界全图,因为书中会有一些将西方大国罗马和东方大国中国进行比较的内容。
第四个愿望是,基础设施这个题目,从它的性质来说,往往看图片比用文章说明更容易理解。因此,书中不得不插入大量的地图、图纸和照片,有些不伦不类的感觉,这一点也请读者谅解。为了表示这一卷与其他各卷不同,封面装订也做了变动。
总之,在读者开始阅读之前,就让读者作好思想准备,作为作者来说,会让读者觉得没有比这种说明更加怪异的了,但犹豫再三,我认为还是应该写,这也实属无奈之举。不过,如果您能够耐心地理解这些说明,并在阅读的时候,结合这些地图和图表,那么,有一点我可以向您承诺,那就是,这本书将让您懂得,“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路”不仅仅是道路之意,而且您会通过这些“路”了解到罗马人真正的伟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