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乏力不能只打镇痛剂
要治好经济增长集体乏力症,我们需要增加用药的品种和剂量。延长英国央行(BoE)的“融资换贷款计划”(Funding for Lending)是个受欢迎的做法:该计划持续时间比之前更久,增加了一些额外激励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向资金紧张的中小型企业放贷,涵盖范围扩大、纳入了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信贷来源。在一些极不乐观的欧元区经济数据(包括“采购经理指数”(PMI)数据,显示出德国经济并不像足球俱乐部拜仁慕尼黑(Bayern Munich)那样有活力)公布以后,投资者越来越觉得,欧洲央行(ECB)会出手相救、购买股票,笼罩在市场上方的乌云即将消散。
无疑问,各国央行提供的药物能够提振市场。但这些药物也能提振经济吗?当然,这是公共政策方面最大的疑问。在金融危机刚刚爆发时,答案是斩钉截铁的“没错”。当时,面对迅速瓦解的信心以及流动性严重短缺,各央行介入,以防危机演变成第二次“大萧条”。如今,答案就不是那么明确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药物无效。而是因为,这些药物更像止痛剂,而不是抗生素。止痛剂让我们中的一些人感觉好过点了,但就经济方面的药效而言,说它令人失望已经是口下留情了。即便是在经济表现比其他大多数地方都好的美国,复苏速度也远未达到历史平均水平。
这并不是在批评各国央行的行动。出台“融资换贷款计划”,总好过毫不作为。欧洲央行降低利率之举,无疑是受欢迎的。日本央行(BoJ)的举措已经令市场情绪焕然一新。然而,如果经济复苏无法持续,就会产生这样的危险:各央行会推高资产价格,令金融希望与经济现实出现越来越严重的背离。
这种背离日趋严重的原因之一,与非传统政策对分配的影响有关。总体来讲,所有形式的量化宽松都会降低长期利率,通过所谓的资产组合渠道推高风险资产的价值,引发资本外流,并由此拉低汇率。那些碰巧拥有较多金融资产的人,日子会很好过。而完全依赖工资收入的人(因此容易因汇率下跌对进口商品价格的影响、以及通胀而受到冲击)处境就不那么妙了。如果第一组人群比第二组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更低(事实很可能如此),那么风险就是,总需求增幅不会达到理想水平。
平心而论,如果第二组人群碰巧有大笔住房抵押贷款,而且利率尚未触底,他们最初可能会过得不错。然而,一旦利率接近零,收益曲线大体呈水平状态,最初的好处就会消失,正如英国的情况一样。
因此,金融资产价值上升,更多地表明了央行制造金融泡沫的能力,而非成功推动经济健康复苏的可能性。当然,如果在泡沫出现之外的另外一种可能性是经济崩溃,那么,或许冒这样的风险是值得的。遗憾的是,正如金融危机的爆发所示,泡沫的出现往往是经济崩溃的序曲。然而,即便经济崩溃的情况没有出现,金融市场对央行官员(有时还包括对他们发号司令的政界头领)的依赖加深,可能导致自身更严重的动荡与混乱。如今,事后揣测各央行的意图,在很大程度上比准确预测未来经济增长情况更加重要。这正是如今各类金融工具(从黄金到日元)价格如此难以预测的原因之一。这种状况正常吗?恐怕不。
在所有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一个更棘手的问题。某些时候,央行或许想断掉各经济体的止痛药。然而,如果各经济体普遍服食止痛剂成瘾,停药可能并非易事。政府本身或许也抵制这样的举措:由于债务高筑,政府不会愿意看到借款成本持续上升。更重要的是,如果风险资产的升值,源于不加区分地开出货币政策的药方,一下子断掉这些止痛药,可能只会在金融领域造成“戒断反应”。由于谁也不想看到这种结果,不管我们的经济状况是否改变,止痛药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保持供应充足。
本文作者为汇丰集团(HSBC Group)首席经济学家、该行经济学及资产配置研究全球负责人,同时也是英国《金融时报》经济学家论坛(Financial Times Economists’ Forum)成员
译者/倪卫国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jingjishiping/83176.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标签:经济乏力不能只打镇痛剂 经济复苏 经济表现 镇痛剂 药物 止痛剂
上一篇:如何打造楼市调控的升级版
下一篇:关于房地产调控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空转”之谜2013.05.02
·4月制造业PMI50.6% 较3月小幅回落0.3%2013.05.02
·4月PMI较上月回落2013.05.02
·美又征反倾销税2013.05.02
·2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再创汇改新高2013.05.02
·日元宽松对中国的冲击有限2013.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