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应重效率而非总量指标
日前,国务院国资委在召开一季度经济形势通报会时提出,2013年央企增加值增长要达到8%以上,利润增长要达到10%以上。为保证完成这一目标,国资委主任蒋洁敏透露,国资委已成立“保增长”工作小组,重点协调帮助央企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它们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从今年一季度宏观数据看,尽管中国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相对平稳,但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增长速度比此前预想的要低,相比去年第四季度出现了放缓趋势;二是社会融资规模出现了较快的增长幅度。人们预期,今年后几个季度经济形势会更趋严峻。在这样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国务院国资委提出央企要勇于承担“保增长”的重担,也属顾全大局之举。
然而,笔者以为,国务院国资委对央企设定上述增长指标,未必与中央对国企改革和发展的目标要求完全吻合。按照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的相关决定,中央希望国有企业要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显然,中央更加强调的是,包括央企在内的国有企业要通过提高效益、提高市场竞争能力、风险抵御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来发挥主导作用。换言之,国企只有适应竞争性市场体制的要求,从根本上提高效率,才能更好地发挥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
笔者认为,设定央企的增加值和利润这类总量指标的增长速度,未必符合上述目标要求。因为,这两个总量增长速度指标既可通过提高效率来实现,也完全可在不明显改进效率,甚至效率下降的背景下来实现。譬如,通过追加更多投入完成指标,或通过垄断定价将更多利润从下游企业转移到在上游环节具有垄断力的央企手中。
这种担忧并非无稽之谈。正如刚出版的世界银行的报告《2030年的中国》所指出的:“相比民营企业,国企拥有较多的资本、原材料和中间投入,但总产量和附加价值份额相对偏少。国企的大部分利润来自少数国企,这些国企盈利能力常得益于竞争少、廉价资本、土地和自然资源。”另有研究表明,在真正反映效率的全要素生产力指标上,改革以来,国企的增长速度仅为民企的三分之一。
国资委成立后,建立和实施了一套针对央企“负责人”的业绩考核制度。显然,能否实现8%的增加值增长率和10%的利润增长率,将成为本年度央企经营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在趋紧的宏观经济态势下,实现这两个指标并非易事。如果国务院国资委不能有效监控和测算央企的发展效率,很可能导致央企“负责人”以占用更多社会资源或滥用垄断地位的方式来完成上述“保增长”要求。
事实上,最近10年央企的利润总量增长不可谓不快,但央企的资产规模同样经历了较快扩张,10年间增长了近4倍。规模的快速做大与效率的止步不前形成了鲜明对照。如果今年央企依然延续这一模式来实现国务院国资委设定的利润增长目标,那么,这将迫使全社会不得不把更多资源投入到央企。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与中央反复强调要把增长方式转变到依靠创新和效率提高上,以此克服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的要求,显然背道而驰。
也许,更应担忧的是,为实现这一较高的增加值和利润增长目标,央企或不得不占用更多经济资源,或要强化对下游的垄断定价。这两种做法都会对民营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前一种做法会使民企无法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和原材料等资源;后一种做法会降低民企的利润水平,从而弱化民企的扩张动机与扩张能力。无论发生哪种情形,结果一定会降低中国经济的整体效率。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认为,2010年国资委开始全面实施的经济增加值(EVA)考核,是一个更值得倡导的正确举措。这一考核立足考察企业发展的效率,从而能激励央企“负责人”重视企业集约发展,使央企放弃单纯规模扩张的老路。当前,如果央企能通过控制成本和努力创新而实现国务院国资委所提出的前述目标,那才是人们乐见的结果。
标签:国企应重效率而非总量指标 央企 总量指标 国企改革 负责人 国务院国资委
上一篇:库克的喘息机会
下一篇:如何才能堵住“社保局开发廊”之路?
·多地积极布局设点 广发银行推进IPO2013.04.26
·近四成次新股上市首年业绩下滑 “变脸族”拷问发行制度2013.04.26
·中石化集团旗下子公司拟在香港IPO市场募股27亿美元2013.04.26
·深创投投资减速上市项目涉关联交易 6家IPO撤单2013.04.26
·央行本周重返净投放操作 中期流动性预期仍趋稳2013.04.25
·经济下行风险增加 宏观政策面临松紧考验2013.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