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浏览文章

警惕人民币“被国际化”

发布时间:2013-4-23 13:51:44 来源:上海金融报 【字体:

  在不具备国际化条件的基础上“被国际化”,即便看似成绩斐然,却难以拼凑出一条坦途。

  近日,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表示,中澳两国已达成货币直接兑换协议,中国亦于4月10日正式启动人民币和澳元直接兑换交易。此前,人民币与美元、日元已实现了直接兑换,此次人民币和澳元开始一对一的直接对话时代,被市场普遍视作是人民币国际化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作为一个广受关注的新闻,中澳货币“手拉手”自然有其吸引人的地方。对于澳大利亚来说,中国是其最大的贸易伙伴。在2012年,中国占据了澳大利亚29%的出口总值和18%的进口总值;对于中国来说,澳大利亚丰富的天然资源,也是中国追求更高质量增长的重要保障。中澳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使得双边贸易变得愈发重要。同时,人民币与澳币兑美元的走势相对接近,也保证了两个货币在撇开美元这个“中间人”之后依旧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对于进出口商来说,人民币和澳元直兑将是一个既能节约成本,也能降低对冲美元敞口需求的重大利好。

  但是,现实未必会如新闻那么美好,人民币与澳元尽管开启了直接交易,但在定价上美元依然是绕不过的槛。来自澳大利亚官方的数据显示,2011-2012年,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其他货币”的使用量,仅占澳洲出口总额的0.3%和进口总额的2%。即使是澳元,在澳大利亚进出口中的地位也要逊于美元。而且近几年来,两者的地位差距渐行渐远。

  另一项来自澳新银行的调查则更好地揭示了人民币在中澳交易中的尴尬地位。虽然有95%的被调查企业知晓可以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但仅有10%的被访企业曾经使用过人民币。同时,当客户经理们谈及为什么企业不愿意在贸易中使用人民币时,他们的答案是“中国企业往往更倾向于接受美元”。这也意味着,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澳大利亚企业,都认同在双边贸易中使用美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而中澳货币直兑的尴尬也恰恰是如今人民币国际化所遇到的困境———伟大的前景和艰难的当下。如果单从数据来看,人民币国际化进展是喜人的———2.94万亿元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近6000亿元的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规模、20多个货币互换协议,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广阔的蓝图。而大多数机构在评价人民币国际化时也不吝溢美之词,HSBC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一飞冲天,人民币或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货币。”RBS说:“人民币将在五年内实现全面可自由兑换,并逐步实现人民币的全面国际化。”

  然而,一国货币的可兑换性只是国际化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交易对手的接受程度更为重要。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的背景下,外国企业当然更愿意持有人民币资产而非持有人民币负债,由此导致的人民币单向流出,极有可能使得国内企业暴露在更多的美元风险之下。

  而且,要实现本币国际化,中国必然要放开资本项目,而放开资本项目的前提则是推动国内的金融体系改革。但在当前银行主导、资本市场非常落后的金融体系下,一味地强调开放,恐将酿成较大的危机。

  事实上,回顾一下日元国际化的失败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惊人的相似之处。源于依赖银行垄断的亚洲资本文化,日本在上世纪60-70年代以及我国在2008年之前,对于金融自由化和本币国际化都保持着极度谨慎的态度;而随着经济实力跃居全球第二位,以及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金融改革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但不同的是,当时日本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国际品牌,“日本制造”的贸易霸主地位确立,并建立了相对公平的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即便如此,其金融市场和经济规模依旧无法抵御美元热钱。而目前的“中国制造”仍以廉价劳动力作为国际竞争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更是刚刚起步。

  不可否认,美国在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同时,又能保持较低通胀率的事实,让本币国际化显得极具吸引力。但若不切实际,让人民币“被国际化”,日元的悲剧是否还会上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