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第四极须尊重市场的力量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进行深刻转型,从由主要依靠外需向外需内需共同拉动转变,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向东中西部协调共进转变,在这样的情况下,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增长极之后,在中国内陆地区是否会形成中国经济的第四个增长极?哪些区域最有可能成为这个增长极?成为第四增长极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就此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约请有关专家进行访谈。
“中四角”最有可能胜出
谁成为“第四极”,就意味着未来一段时期内将拥有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中国经营报》: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增长极之后,在中国内陆地区是否会形成中国经济的第四个增长极?如何看待当前几个热门区域展开的对“中国经济第四极”的争夺?
李新安:长三角、珠三角更多的是代表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但是金融危机对中国制造业的冲击,使得当前我们单单依靠外需的发展模式越来越不现实。这就需要促进内需,国家也因此出台了一系列拉动内需的措施,包括加强内陆经济区建设。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内陆地区迫切需要一个新的增长极来引领内陆经济的发展。
秦尊文:当下,中国经济发展格局已进入“群”雄并起、“群”雄争霸的时期。所谓“第四极”,就是继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环渤海)之后的第四个全国性经济增长极。目前,我国成渝经济区、东北经济区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四角)等多个城市群和经济圈已经提出并正致力于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但还没有一个得到公认。
之所以很多区域参与到第四极的争夺中来,主要是因为,谁成为“第四极”,就意味着未来一段时期内将拥有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中国经营报》:从目前上述四大经济区来看,哪个区域最有可能成为“中国第四极”?为什么?
秦尊文:从目前来看,我认为未来第四极地位的争夺战将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其中,长江中游城市群最有希望,同时,成渝经济区将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最有力的竞争者。
一个城市群或者经济区是否有资格竞争中国第四极,一方面需要与既有的三大龙头城市群相比较,看差距和潜力;另一方面需要与成渝经济区进行比较,看其是否具有综合优势,更直白地讲,就是能否超过成渝经济区。
叶青:我也认为,在这些城市群的竞争中,最有希望的还是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最大的优势在于生态和水的先天优势,此外科教优势和地区发展潜力也将成为发力的主要砝码。
从生态容量方面来看,成渝经济区最大的局限在于土地和生态,特别是重庆周边区域土地开发成本很高,生态脆弱。东北经济区也受到气候影响,这也会拖缓建设周期。长江中游城市群内是中国两型社会建设的先导区,具有明显的环境承载优势,也将在中国经济版图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当然这需要统计数据说话。近几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内的湖南、湖北等省份经济都迎来了高速的增长,投资增长也很强劲。201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2.34万亿元,占全国的8.4%,已经分别超越珠三角和成渝经济区4.3和1.9个百分点,接近京津冀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也只比珠三角和京津冀。201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9万亿元,占全国的8.3%,与长三角相差9.3个百分点,而与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分别相差1.1和1.5个百分点,超过成渝2.5个百分点。特别是在安徽的皖江城市带加入之后,在经济总量方面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中国的第四极。
李新安:我认为,中原经济区也有这个可能。从经济发展的地位上来讲,中原经济区处于连南贯北的地理位置。这几年从承接产业转移,到探索“三化协调”发展,其发展势头还是非常好的。
走联合发展的道路
要消除行政壁垒和产业同构,一定要做到尊重市场的力量。
《中国经营报》:从经济总量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似乎更有希望成为第四极,但其目前也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急需解决。
叶青:是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也有明显的不足,集中体现在区域内经济强市少,除了四个省会城市,经济强市明显不足,这就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缺乏层次感,相应地大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就显得不足,这一点甚至弱于河南的中原城市群。
因此,在城市群建设过程中,要多考虑中等城市的发展,特别是促使产业取得突破性的增长,同时,要大力培育县域经济。
李新安: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个省会城市共同签订的跨省协议目前来看还是缺乏国家层面的认同,比较松散,不如中原经济区这样经过多年酝酿,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并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持。
秦尊文:尽管说从综合分析对比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争夺第四极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优势,综合条件占优,但还应该清楚地看到,长江中游城市群汇聚湘鄂赣皖四省的经济核心区和城镇化建设的精华地带,地域广,人口多,综合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找准差距和优势是深化内部合作、参与外部竞争的前提。
《中国经营报》:上述讨论中我们都提到,目前上述四大经济区普遍都存在着行政壁垒、产业同质化严重等问题。请问如何才能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
李新安:现在的经济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行政壁垒的问题,行政区与行政区之间,都是自私的,都想让一些好的产业在自己区划内落户、发展,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但是一定要尊重市场的力量。
许多企业在引资兴业时,往往会由政府出面运用行政的力量来引导企业的抉择。这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没有产业发展环境的地方,通过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零地价或减税费等,将企业成本降低,把企业吸引过来。这看起来是好事,但大多时候这种人为对市场的干预,对市场的发展未必是好事。短期内GDP上去了,但是长期来看,对地方经济未必是好事,如果其他地方有更好的政策,企业就要飞走了。
因此,各经济区内部要注重通过区域的比较优势,根据自身的优势来发展产业、实现区域间分工协作,既能实现互补,又能避免同质化竞争,而不是你有我也要有。要消除行政壁垒和产业同构,一定要做到尊重市场的力量。
秦尊文:无论哪个经济区,要想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走联合发展的道路,通过分工协作,建立具有竞争力的城市群。
标签:争夺第四极须尊重市场的力量 成渝经济区 中原经济区 长江中游 中原城市群 生态容量
上一篇:中国需要更深的“深喉”
下一篇:环境信息公开陷“瓶颈”
·港台人民币保单初热资产匹配成难点2013.04.01
·IPO撤离企业骤增76家 开闸仍无时间表2013.04.01
·自查大限前夜 76家企业IPO主动退出2013.04.01
·部分地区股民近乎“饱和”入市新股民连年大幅减少2013.04.01
·IPO企业密集撤单 76公司知难而退2013.03.31
·IPO自查大限日到证监会门口排长龙2013.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