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浏览文章

如何激发更多官员投身环保事业

发布时间:2013-3-4 10:51:07 来源:潇湘晨报 【字体:

  严重的雾霾天气,让大家对环境的拷问日益迫切。有报道指出,有经济学家调查发现,一个地方的环保投资占当地GDP的比例每升高0.36%,当地书记的升迁机会便会下降8.5%。这些经济学家认为,只有没有野心的官员才会关注环境,而有野心的官员则会通过修建新路和基础设施来提升经济。

  从这一颇具滑稽意味的数据不难看出,对环境保护问题感同身受的公众,他们的意见建议并没有成功影响到官员的职务晋升。换句话说,现有的激励惩戒机制,并没有强烈产生驱使官员致力于环保工作的应有效果。

  其实,就环境保护问题,专家学者包括各级委员代表建议颇多。将环境保护纳入政绩评价体系,对于这一方向社会逐渐取得了共识,但这并不意味纳入该体系就可万事大吉,因为环保投入与现行政绩评价体系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因素。现行政绩评价体系仍旧处于“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模式之下。

  相较于单纯的经济发展数据,环保投资往往存在这么几个特点:首先,环保工作难度大。水、土、空气等污染无所不包;其次,环保投入往往需要巨量资金,虽然环保投入也会产生经济效益,但这种全民性的经济效益,往往单口径的效益核算体系无法科学体现;第三,环保投入往往见效时间长。比如治理雾霾天气需要加大工业各个环节的技术改造,需要加大植树绿化活动,少则数年,多则十几年数十年。如果仅以当前的绩效评价机制,环保投入实际上变成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并不利于激发各地主政者积极投身环保事业。

  将环保投入纳入政绩评价体系,这是大势所趋,但仅此仍旧难以推动环保工作,甚至可能造成环保投入越多,晋升几率递减的怪象。改变这种局面,当然不是要回到将环保投入踢出政绩评价体系的老路,而是在评价过程中着重考虑环保投入的特点,强化对环保科学决策以及实际举措的考评。总之,考评机制只有充分尊重环保特点,才可能真正实现让重视环保工作者吃甜头,社会得实惠的理想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