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浏览文章

向松佐中等发展阶段的经济逻辑

发布时间:2013-2-18 17:51:03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字体:

  解决总需求不足有赖于城镇化,进一步取决于金融创新,包括发行特种国债、中小企业融资和发展消费金融

  研究宏观经济,需从供需两个面出发。总供给受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增长模式的直接影响。而中国此前的工业化过程和经济增长模式,可以概括为“三依靠”——增长依靠投资、投资依靠信贷、信贷依靠货币。结果出现货币扩张的规模特别大,M2占比GDP超过190%,信贷余额占GDP的比例超过130%,银行业资产总额占GDP的比例超过250%。投资主导的总供给过剩之下,“三依靠”模式必定难以持续。

  总供给过剩凸显的是总需求不足,而这背后是收入分配如何制约经济增长的大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会直接影响消费行为,因为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越来越低,穷人更想消费但是没有消费能力,启动内需总不能靠奢侈品拉动。

  而统计数据公布之前,有些机构对2012年宏观经济增速的预测偏高,反映出过于乐观的预期。在总供给过剩和总需求不足的结构性问题下,这轮经济增速放缓不是周期性调整,而是长期趋势。

  对应于“中等收入陷阱”,在“中等发展阶段陷阱”下,国家的整体要素生产力呈持续下降态势。过去拥有的传统比较优势快速消失,新的比较优势又没有建立起来,经济增速必然下降。历史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出现过中等发展阶段陷阱。东亚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是正面例子;而拉美国家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是反面例子。

  中国传统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成本优势、环境资源的优势正在快速丧失,中国依靠人口红利持续增长的模式已经难以持续。但是科技创新比较优势还没有建立起来,难以支持更高的潜在增长水平。

  所以基本判断是,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正在急剧发生变化。就算财政政策很宽松,货币政策很宽松,原有增长模式也很难持续。

  宏观政策掣肘

  宏观政策的边际效果显著下降。2012年宏观政策总体到底是宽松,还是紧?有些人认为2012年宏观政策偏紧,所以期望2013年货币政策更加宽松,甚至有人说2013年新增信贷增长应该达到9.0万亿元甚至9.5万亿元。

  不审势则松紧皆误。实际上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的根本挑战,是宏观政策的边际效果显著下降。2012宏观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并不是很紧,而是相对宽松的。无论是从广义货币(M2)增长速度,还是信贷增速来看,都是比较宽松的。

  但问题是狭义货币(M1)和流通中的现金(M0)相对紧,这反映在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大幅度放缓。M1和M0增速很低,反映经济活动效率下降,资金周转速度下降。而现在存在三角债情况,造成银行对放款相当谨慎。改善宏观政策的效率才是重要的问题,政策工具本身不是万能的,因为政策的效果确实在下降。

  城镇化的逻辑

  如何解决经济短期总需求不足、长期供给过剩的结构性问题,国家提出了城镇化战略。农业银行(601288)高度关注城镇化,专门组织了课题组研究,目标是先弄清楚城镇化的逻辑。可将其概括为两项任务、两项改革、两大动力和两大难点:

  两项任务是农民的市民化和农业的现代化。农民市民化,大家说起来是解决8亿农村人口的问题。其中有4亿是过去30多年进城的人,但还没有享受到教育、社保和城市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精细化;还有2.8亿游离在城市当中的农民工,这2.8亿还没有落户成为市民;此外还有1.2亿未来待转移的农民。

  两项改革是土地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从农业人口和农村人口比例来看,中国现在城镇化的水平,大约相当于美国1890年的水平。但是美国在1890~1920年代的农业和其他产业已经出现高度整合,都是三、四个大公司主导,产业高度规模化和集约化,中国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前提是两项改革,一是土地制度改革,要不要允许承包土地宅基地自由转让?二是户籍制度改革,城市户籍是否要继续限制乃至收紧?

  两个动力是工业主导和投资拉动。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很难都去搞简单的服务业,所以城镇化还必须是工业主导,投资拉动。然而我们很多行业已经产能过剩,如果都发展新兴工业、高科技、技术密集型工业,可能又无法吸收劳动力。另一方面,城镇化就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如果投资拉动,投资的钱从哪儿来?

  两个难点是农村土地自由流转和转移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一是土地是否允许自由流转,农业如何集约化、现代化、规模化?二是大规模的人进城以后,靠什么产业来保证居民持续就业?

  走向金融创新

  要推进城镇化战略,必须解放思想,通过金融创新来解决问题,包括国债市场创新,中小企业融资创新,消费金融创新。

  第一,创新国债市场,通过发行长期特种国债解决农村土地的自由流转。可以发行长期国债,譬如30年、50年乃至永久性国债,以国债去购买农民的土地。农民每年都有固定收益,国债可以分期流通。未来长期国债、市政债券和城投债、公司债,都应该大力鼓励发展。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曾经利用债券创新成功解决的城镇化的土地流转问题,他们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第二,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土地成功流转之后,农民进入城镇,需要有能够吸纳大量低水平劳动力的中小企业。在过去投资拉动的发展模式之下,中小企业融资是比较困难的。难点不在于宏观货币政策,而在于微观层次。银行机构与中小企业信息严重不对称。尤其在经济下行过程中,银行关注风险,势必对中小企业惜贷。

  因此,首先需要改革监管政策,改变银行的激励机制,鼓励大型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同时也要加强对中小企业信息披露和监管,减少信贷双方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需要鼓励金融服务机构的多元化,引入一些新型的、非传统的金融服务机构解决有效市场不足的问题,鼓励多层次金融创新产品和融资工具为中小企业服务。

  第三,大力鼓励个人消费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和银行更多地发放消费信贷。如果没有消费信贷的话,内需增长的长效机制不可能建立起来。20世纪初期,美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主要经验之一,就是在个人收入增长的条件下,企业家成功创造出个人消费金融模式,分期付款购买汽车、农用机械等等,拉动了美国国内经济结构的再平衡。

  消费信贷是我们银行业目前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近期网商的迅速崛起,甚至挑战到了银行的传统优势地位,就充分说明这个领域潜力巨大;同时对金融机构而言,消费信贷的风险也较房地产信贷等其他银行业务要低。应当利用这个契机,将当前银行业自身综合经营转型与国家城镇化战略结合,利用消费信贷释放消费潜力,解决总需求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