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浏览文章

樊纲理想和适度的增长

发布时间:2013-2-18 17:51:03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字体:

  7%的增速往往伴随通货紧缩,9%则会出现通货膨胀,10%不仅出现通胀,还会催生资产泡沫

  2012年中国经济的下行使得“硬着陆”的担忧之声不绝于耳,随着四季度的逐步回暖,中国经济筑底回升态势逐渐明朗。2013年中国经济会好于2012年,预计可以达到8%的增速。下一步的政策关键是保持稳定增长的环境。

  中国经济最理想增速

  短期来讲,国际经济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欧洲保持了0-1%的增速,美国则保持1%-2%的增长,低迷的状态早有预料。然而大的风险已经排除,欧元区解体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美国的财政悬崖也避免了,国际形势趋稳,不会再出现像金融危机那样的大冲击。

  国内经济形势更乐观一点。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软着陆”,包括房地产在内的调整基本到位。宏观经济2012年二、三季度见底,四季度逐步回暖,经济基本稳定了下来。2013年如果出口在稳定的基础上有所恢复,投资增长比较高,消费需求稳定增长,预期可达到8%-8.5%的理想增速。

  2013年通胀总趋势预计将比较平稳,可能会比2012年略微高。2012年12月CPI同比增幅达到2.5%,这与天气因素有关。2013年1月,扣除季节性因素,CPI仍将会继续上升。但是只要经济不过热,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就不会出现高通胀的风险。

  回顾历史,7%的增速往往伴随通货紧缩,9%则会出现通货膨胀,10%不仅出现通货膨胀,还会催生资产泡沫。8%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中国最理想、最合适、最稳定的增长状态,也是中国潜在增长率所处的区间。

  今后三到五年,如果都能保持这种理想的增速,中国经济将再上一个台阶。中国经济的发展潜力还非常巨大,仍有望保持20至30年的平稳增长。

  调控回归中性

  随着中国经济2012年四季度以来的企稳回升,中国政府这一轮立足于“稳增长”的宏观调控基本完成。当前通胀率逐步上升和经济复苏势头坚挺迹象意味着,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中性立场。

  近几年,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经历了一轮调控周期,从2008年底开始的大规模刺激政策,转为强有力的紧缩措施,并在2012年又重新开启一定程度的放松,可以说当前宏观调控已经到了回归中性的时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些提法,一方面是为了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稳定市场预期。

  近几年的宏观调控定调都是相似甚至相同的措辞。2009年宏观经济出现过热后,2010年下半年开始,调控政策全面开始紧缩的措施,此后国家发改委连续二十多个月份没有批项目,甚至暂停了已经上马的项目。而2012年8月起,伴随着宏观经济出现硬着陆风险,项目审批重启,批复了一批项目。在实际的调控中,是宽松还是积极,抑或紧缩,取决于现实的经济走势和当局的判断。

  如果2013年经济增长在8%左右,宏观政策应回归和保持中性。所谓中性,是指该批项目便正常地批项目,满足公共投资的增长需求;经济自然增长需要多少货币,就发这么多货币,不多不少、不扩张也不紧缩。

  中国人多地少,是人地关系最紧张的国家。理论上,中国的房价和房租不会便宜,住房占收入的比重不会低。具体的房价水平需要根据各地方的经济发展程度、根据各地房价收入比来衡量。目前来看,二三线城市绝大多数没有什么泡沫,房价和收入的比率关系还是比较正常的。在这些城市,近几年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房价基本保持稳定。

  然而即使如此,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仍然无法取消限购等行政性措施,因为其他常态性的制度尚未跟进。房产税作为房地产市场的内在稳定器,就是未来政策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如果内在稳定器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取消限购措施,将导致投资性购房需求反弹。

  以提高效率促经济转型

  稳定经济增长和促进增长方式转型,同被列为2013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所谓转型是转变增长方式。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过去是不注重效益,过多依靠投资和廉价劳动力,2013年中国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把投资做得更有效率,把现在的储蓄利用好。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不要一提到中国经济转型,就要找新的增长点,甚至是人为设计增长点。盲目追求新的增长点。中国现有的各行各业如果都做好了,通过创新而提高效率,都可以实现拉动经济增长的目标。中国的市场有巨大潜力,没有哪个行业是夕阳产业,包括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当下各个企业需要专业而专注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每个产业都有巨大潜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结构逐步调整,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逐步提高,储蓄率降下来消费才能上去。就目前而言,需要解决如何用好储蓄的问题,还有投资如何能够真正建设出一批有效的基础设施,为以后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以城市化建设为例,目前政府在大规模修建高铁、地铁等。发达国家在储蓄率比较高的历史阶段,同样大量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对中国而言,除了总量上推进基建,还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区域结构问题,即如何在将来人口大量涌入、能够创造产业和就业的地方,集中地建设一些城市,建设一些基础设施。这才是当务之急。

  政府的产业政策则是越少越好,有针对性的产业扶持政策总会伴随着政府补贴,而有补贴则会造成扭曲,反而违背了政策制定的初衷。建议政府可以出台一般性的扶持政策,给中小企业发红包,只要是中小企业不管做什么,符合一定的条件就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比如减税等,同时要反垄断,鼓励竞争,这些政策是市场真正需要的,至于产业、技术政策,政府则不如市场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