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依托
“金融+”代表着时代进步、科学发展、社会蜕变、行业融合和国家崛起的未来方向,是金融真正成为“中国梦”核心实现手段的重要依托。作为一种金融生态的新变化,“金融+”不是人造的概念噱头,而是生态构成众要素相互作用、内生进化引致的大势所趋。我国金融人需内在审视自身的价值取向,在金融实践中深刻思考并践行符合中国利益的价值观,保障金融真正成为推动一系列国家战略的中坚力量,将金融命运真正附“+”于国家崛起之中。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当下,国际市场注意力都集中在美联储加息和希腊债务危机上,国内市场注意力则都集中于沪深股市的大起大落,致使金融生态正在发生的长期巨变被“客观忽视”了。而事实上,金融生态的变化不仅构成了短期重大事件的深层诱因,还将左右未来经济、金融,乃至政治、社会大格局的发展方向。这种未得到足够重视的变化,就是“金融+”。《金融论坛》6月刊发了一篇名为《金融+与价值观安全》的学术文章,首次严谨提出了“金融+”概念,并论述了其对实现核心价值协同的重要性。在我看来,“金融+”代表着时代进步、科学发展、社会蜕变、行业融合和国家崛起的未来方向,是金融真正成为“中国梦”核心实现手段的重要依托。值得强调的是,作为一种金融生态的新变化,“金融+”不是人造的概念噱头,而是生态构成众要素相互作用、内生进化引致的大势所趋。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市场主流愈发认识到,金融不再是偏安一隅的一个行业,而已构成国民经济发展乃至政治社会稳定的核心,金融政策理应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发挥更全面的引领作用。因此,金融政策的目标拔高是国家利益的保障。传统经济理论和金融实践都习惯于将金融政策目标定位于金融稳定,政策这只“看得见的手”主要是对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失灵时的补位作用。虽然维持金融政策的操作独立性和目标纯粹性具有学理上的合理性,但过犹不及,过度专注于自我反而容易导致金融体系的相对脱节和金融政策的相对短视。事实上,美联储已在转型,通过推出超常规货币政策、推行前瞻指引等方式,伯南克和耶伦两任主席成功地将美国货币政策目标从专注于保持物价稳定向维护复苏环境、激活增长潜力、调节资本流动和托底市场稳定的多元方向拓展,对美国快速走出危机并重回经济发展前列作出了首要贡献。在我国,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本质上对金融政策着眼国家全局提出了新要求,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监管政策势必需要将调节资源配置的重心集中到实现国家利益、行业利益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相互协同上来。
整体而言,当下的全球经济金融环境是混乱的,全球金融秩序重建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始终未见期待中的显著进展,全球利益博弈反而更趋复杂,地缘政治冲突反而更显激烈,以邻为壑的阴霾挥之不去,竞争性贬值、金融投机冲击等事件依旧层出不穷。在全球化格局下,安分守己无法避免外部冲击,唯有在确保自身稳定的同时主动谋求战略主动,才能在全球博弈中立于不败。所以,扩展金融市场的功能是乱中有为的需要。当今时代,金融是乱中有为的重要抓手,谋求金融市场对内、对外两个维度的功能扩展是维护国家利益的不二选择。就中国而言,对外迫切需要实现国家影响力的提升,这势必要求人民币稳定崛起以及中国金融市场做大做强并在国际定价权争夺中发挥作用;对内则需要践行底线思维,这势必要求金融市场在“三期叠加”的背景下更好地发挥经济托底作用,既要通过融资功能支撑实体经济,也要通过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来激活创新创业,并通过做实市场财富效应来加快消费引擎培育。
金融危机不仅是金融行业过度发展的危机,也是经济结构失衡引致的危机,因此,危机后金融行业“避虚向实”、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成为行业发展必然方向。毕竟,金融业的向实生长是长期繁荣的基石。中国政府提出“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的国策,要求金融既要灌溉实体经济之花,也就要发挥自身集货币流、信息流、数据流、人才流和实物流于一体的行业优势,活化资源配置、推动结构转型。这实际上决定了金融行业“做好加法”的八个具体方向:一是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平衡“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市场结构;二是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创新“国有资本+民营资本”的供给模式;三是主动完善市场机制,提升“对外开放+中概回归”的活力格局;四是多维促进产业融合,推动“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的深度互促;五是稳健加快科技应用,保障“用户体验+风险管控”的内生协同;六是审慎发展普惠金融,打造“宏观利益+微观利益”的共赢格局;七是积极推广绿色金融,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长期共生;八是重视培育小微金融,激活“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社会潜力。
金融企业的复合发展是生态演化的必然。金融危机既改变了全球金融企业的一些短期习惯,又强化了另一些长期发展方向。虽然我国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已占据了全球千家大银行的前排位置,其他非银行中资金融机构也取得了长足进步,部分上市企业甚至也在行业市值排行中位居前列,但中资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为打造一流国际企业,深度夯实中国金融骨干力量,中国金融企业势必需要顺势而为、创新求变,在国际化、综合化和信息化的复合发展之路上坚定前行。
金融业者的自我突破是时代进步的要求。金融因其较强的专业性,使很多人误认为是个“无色”的专业领域,但实际上,再复杂的金融创新、再专业的金融操作、再现代化的金融机构,其构成、执行或参与的主体都是人。而只要有人,就断不会有“绝对无偏”的利益取向,不会有“完全无色”的行为结果。因此,就像《金融+与价值观安全》所犀利指出的:“金融一直是有价值取向的”。在我看来,正是出于其特定的价值取向,并为了实现其核心价值的最大化,欧美金融机构才总是刻意淡化“金融的价值观”,而这也恰是我国金融人格外需要警醒的地方。在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背景下,我国金融人也需内在审视自身的价值取向,突破“小我”,避免“独乐乐”,在金融实践中深刻思考并践行符合中国利益的价值观,保障我国金融真正成为推动一系列国家战略的中坚力量,将金融自身命运真正附“+”于国家崛起之中。
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金融+”已是大势所趋,唯有走出小格局,洞悉大趋势,中国金融才能为国分忧、与梦共舞。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jingjishiping/190433.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标签:
上一篇:金融消费中的法律关系需要再夯实
下一篇:货币政策宽松态势料将持续 降息降准仍有空间
·货币政策宽松态势料将持续 降息降准仍有空间2015.07.21
·“金融+”: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依托2015.07.21
·金融消费中的法律关系需要再夯实2015.07.21
·东北地区如何走出局部经济塌陷困境2015.07.21
·环保投融资政策创新势在必行2015.07.21
·PPP模式在环保运用中的三个层次2015.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