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中国海外消费狂潮背后
导读:中国国内宏观经济疲软,而急需的消费支出却大量流向海外,但MarketWatch专栏作家斯蒂芬(CRAIG STEPHEN)撰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指出这主要源于各国竞争性贬值和中国的强势人民币政策,以及中国购买力的过度集中。 以下即斯蒂芬的文章全文: 面对日本和欧洲的量化宽松,股票投资者纷纷转向那些贬值的货币去寻找机会,这自不待言,而事实上,留意到这机会的绝对不止是他们,旅游者也在抓住假期时间,跑到那些货币贬值的地方去抢购。 毋庸赘言,在这货币减价购物旅行团当中,自然也少不了中国人的影子,因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采用与美元宽松挂钩的政策,人民币得以成为了一种在海外相对坚挺的货币。 不过,令人尴尬的事,货币海外强势的反面,中国国内经济却一派疲软。这种矛盾在中国经济的分裂形态当中彰显无遗:一方面,李克强总理发出警告,称经济受到的下行压力正在强化,而另外一方面,在强势人民币的推动下,出国旅游的潮流无比壮大。 来自中国大陆的游客已经成为了全球最能花钱的人群,他们去年的境外支出总规模达到了创纪录的1648亿美元。汇丰银行表示,2014年,中国人出境旅游规模为1亿900万人次,而十年之内,这个数字还会翻一番。原本就欣欣向荣的出境游趋势,还从近期的汇市行情当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 这样一种趋势带来的机会和风险同样值得关注。投资者或许会发现,中国人的旅游故事会给自己带来潜在的利润,而中国政府却忧心忡忡,如果势头发展过于迅猛,他们甚至可能采取措施来控制。 今天全球货币竞争性贬值的局面,不但将令中国企业的全球出口市场份额受到损失,还将令中国消费者将更多的钱花到境外,这显然是个值得北京担心的问题。 事实上,在日本的“安倍经济学”当中,旅游业原本也居于非常关键的优先地位,因为疲软的日元正在将这个国家变成一个非常富有魅力的假日旅游目的地。 去年,日本的入境旅游规模达到1340万人次,跃升了30%,而其中80%的游客都是来自亚洲国家,使得日本可以从旅游业获得巨大的盈余。 日本政府还在放松签证要求,开放更多景点,为旅游业的增长提供新的支持力度。日本的目标是,在举办夏季奥运会的2020年让游客规模达到2000万人次,在2030年达到3000万人次。 欧洲也在积极准备,张开怀抱迎接游客的人潮,尤其是中国游客——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已经跌到了近十二年最低点。 与此同时,中国则在迅速扩张其机场基础设施建设,这样显然有助于将更多游客送到海外。作为“十二五规划”的一部分,中国的目标是机场总数量从2010年的170个增加到2015年的230个。 可是,当北京意识到加速度拥抱国际旅游可能会造成怎样的宏观经济后果,他们是否会暂时叫停呢? 或许,中国愿意保持一种强势货币,最关键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似乎这就意味着对经济再平衡的支持,意味着对消费的重视超过出口。 可是,这种纸面逻辑通顺的解释在现实中不见得就是有效的。消费确实呈现出显而易见的强势,但却发生到了海外,在那里,中国游客既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强势货币,又可以享受到当地较低的税率。或许,中国经济的分裂形态和前述情况的背后是同一个关键的原因——购买力的高度集中。毕竟,中国人当中拥有护照者的比例只有4%。 强势人民币除开使得消费流失到海外,还有一个值得担心的地方,即这会让系统性金融风险增大到怎样的程度。中国已经在采取措施应对资本外流,收缩流动性了,可是,蓬勃的海外购物大潮显然是在带来新的麻烦那。去年,中国的旅游赤字达到了1000亿美元,较前一年增长50%。 政策制定者们恐怕很难克服改变这种局面的诱惑。 他们或许会考虑限制免税消费,限制旅行数量,或者是限制境外购物额度等等。这在香港可能已经开始落实了,去年当地的游客规模达到了近5000万人次。当然,他们还有另外一个选择,即设立更多自由贸易区,就像最近宣布的广东自贸区这样,对免税购物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 可是与此同时,这些趋势也就意味着,如果投资者想要抓住中国消费再平衡当中的机会,他们最好还是去捕捉中国在东京或者巴黎支出的增加。 中国企业近期纷纷抢购欧洲旅游资产的做法也将支持这种观点。中国综合企业复星国际(FOSUF)吃下了高端酒店集团Club Med,还拿下了英国旅游公司Thomas Cook(TCG,TCKGY)的5%股权,推动其股价大涨。 中国想要扭转这种支出失衡的局面,还有一个可以考虑的方法,就是加大力度,增大本土旅游吸引力,并解决环境问题。比如,复星的交易据称就会同时推动双向旅游。 只是,这样的选择必须更长的时间才能奏效。短期之内,在各国竞争性贬值推动下日益严重的旅游不均衡显然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利空因素,而后者的增长速度已经在减缓了。北京需要新的政策来让消费重新获得平衡,比如让更多的人获得购买力。 旅游赤字其实也为北京提供了一个新的理由,让他们去考虑加入货币战争,让人民币贬值。这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游客和消费的去向。(子衿)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guojiyaowen/185804.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