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非常手段换“对等开放”
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尤其是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中欧经贸关系面临严峻挑战:中国对欧出口明显下滑,欧盟对中国产品实施的贸易制裁此起彼伏。 欧盟的专家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中国如不尽快实现贸易的转型升级,对欧出口下滑将成长期趋势。
一方面,欧洲经济当前所处的困境和正在进行的调整不可避免地导致中国对其出口的下降,即使危机过去,中国对欧出口也很难回到危机前的水平;另一方面,欧盟已开始实施以贸易保护主义逼迫中国对欧洲企业扩大市场准入的战略,解决所谓“中国投资环境恶化”问题。由于中国短期内很难满足这一条件,欧盟在未来几年仍将高举贸易保护主义大旗。
中国海关总署1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欧双边贸易总值5460.4亿美元,下降3.7%,中国对欧盟出口33339.9亿美元,下降6.2%。下滑幅度看似不大,但如果要将其放在中国当年出口总额增长7.7%的背景之下,放在中国同期对美出口增长8.4%的背景下,就能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了。 中国对欧出口下滑,欧盟高举贸易保护主义大旗是重要原因之一。欧盟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2年7月,欧盟共启动89项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其中35项是针对中国的。在这些案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涉及中国对欧出口200多亿欧元的“光伏案”,这也是欧盟历史上涉案金额最大的一个“双反”案件。此外,欧盟威胁要对中国电信设备发起“双反”调查,涉案金额预计将高达数十亿欧元。
在欧债危机与贸易摩擦的双重影响下,中欧贸易面临的困境可想而知。自2012年3月份起,欧盟作为中国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已被美国取代。
此消彼长
欧债危机下,欧盟国家的投资、消费需求锐减是中国对欧出口下滑的主要原因。欧盟贸易方面的智库欧洲国际政治经济中心主任李-牧山浩石说,欧盟的政府开支和个人消费占其经济总量80%左右,债务危机下这两项开支严重下滑;债务危机导致银行业惜贷现象严重,也影响了欧盟的进出口信贷,对大额的进出口影响尤其大。
李-牧山浩石说,“令人担心的是,中国对欧出口下滑恐怕将成为一个长期趋势。一方面,欧盟多国正在实施的财政紧缩,这意味着政府开支将持续处在低水平,而这种紧缩将持续至少几年的时间;与此同时,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以及不断削减的社会福利意味着居民消费也将持续低迷。这一过程将持续五年甚至更长时间。”
这位来自瑞典的专家指出,中国尚处于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劳动力成本提高较快,此前拥有的产品价格优势越来越受到越南、墨西哥等其他新兴经济体的挑战。他说,“事实上,欧债危机中,在中国对欧出口下滑的同时,其他多个新兴经济体对欧出口整体上是增加的。”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产品占欧盟进口总额的比重呈下降趋势。据中国驻欧盟使团的初步统计,2012年1月至5月,中国产品占欧盟进口总额的比重为15.6%,然而在此前5年的均值是17%左右,即使是2009年金融危机时,也达到了17%以上。
应对上述挑战,李-牧山浩石说,一方面要落实政府已经出台的加快出口退税进度、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等政策;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外贸增长方式已出现拐点,纯粹依赖低廉劳动力和资源的时代正在过去,必须寻求新的出口增长动力,更多地依赖自主创新和品牌。
中国驻欧盟使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交官称,欧债危机前的十年,中国对欧出口的猛增是建立在欧盟超前消费的基础上的,而欧洲应对危机就是要纠正此前过度的福利和消费。
12 下一页 提示: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