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综合体浮沉录
本报记者邱桂奇上海报道
南京河西新城,路边随处可见悬挂着“某某城市综合体”的条幅。统计数据显示,仅河西新城一处,就集中了16个已建和在建的城市综合体。而整个南京城的城市综合体,已“井喷”式发展到了50多家。
无独有偶,去年下半年,上海浦东新区集中推出康桥、航头、新场、宣桥、惠南等5个镇的5幅城市综合体地块。根据官方说法,这五大城市综合体将和迪士尼同步启动,并分享迪士尼客流。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浦东五大综合体集中推出的背后,是这一类型房地产项目的全国“走红”。
位于无锡东北片区的锡北国际广场项目,继售楼处公开后,每天都有当地居民,甚至是远在十几公里外的市区投资客前来咨询。而同在锡北镇,距离不远的某综合体项目却没那么走运,不管是招商还是项目规划,都难言顺利。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先不论最终经营如何,单单是这些项目的开工启动就足以大力拉动当地GDP。表面上看政府和开发商都可以得利,但城市综合体本来就存在消费不足的问题,再加上重复建设,‘空城’和‘烂尾楼’的景象可能会越来越多,大型商业地产的风险不可小视。”第一太平戴维斯中国区董事长刘德扬认为。
政府助推野蛮生长
研究表明,中国的第一轮城镇化发生在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现在这些城市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75%,很少有新供应土地,目前更多是在做功能升级。现在,第二轮的城镇化已经开始,它大多发生在城镇化率在40%到70%的城市。
在这样的背景下,长三角区域经济较为发达的这些城市的管理者们认为机会来了,于是,几乎每一个城市都定下了自己的宏伟目标。在城市综合体的建设上,提出各自的指标,杭州提出将建成100个城市综合体;南京在售及正建的城市综合体已超过50处;经济活跃的苏州,城市综合体的涌现速度之快,更是出乎人们预料。总建筑面积约182万平方米的“苏州中心”城市综合体项目去年在金鸡湖畔开工,这也是迄今国内规模最大的城市综合体项目。同样是苏北中心城市的徐州,分布在高铁商务区、鼓楼东、环云龙湖、矿大新城等8大区域的城市综合体,也陆续拔地而起,苏宁广场、金郡中央、中凯城市之光等项目无一不是大体量项目。
对于一些地方政府而言,推动城市综合体的发展,可用商住综合体地块的进账来弥补眼下土地财政的亏空,并避免房地产投资增速过快下降。而且,不论最终经营效果如何,项目一旦开动,就足以拉动地区GDP。
而为何开发商也热衷于城市综合体。“我们做城市综合体,一半资金是自有的,一半资金来自银行贷款。对于这样的项目,银行是支持的。”上海一家知名商业地产开发商告诉记者。目前这家公司运营一个位于上海郊县的城市综合体项目。根据记者调查,该项目土地成本加建安成本共计20亿元左右,其中住宅项目已经开售,共计可回收资金7亿元。如果一半启动资金来自银行贷款,那么对于开发商来说,10亿元自有资金中有7亿元可以短期回笼,资金杠杆率之高可见一斑。
据了解,这家商业地产商下一个城市综合体项目已经落户昆山。而记者查阅昆山土地出让信息时发现,今年以来,昆山数十幅出让地块中,几乎没有纯住宅项目,工业、商业、商住综合等成为主要类型。
上海鸿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毅鸿告诉记者,受房地产宏观调控影响,纯住宅用地运作难度较大,一是销售可能遇到限购影响,二是开发阶段的贷款无法解决。而商住项目就不同了,除了银行可以给予贷款支持外,政府还可能因为对当地税收的更多拉动而给予一定补贴。又因为商业综合体项目中配备了一定比例的住宅,开发商可以通过综合体项目融资,再通过住宅销售变现,由此完成了借道融资的全过程。除此之外,开发商也可能通过商业用地来建“类住宅”,即所谓酒店式公寓,虽然产权只有50年,但因为不被限购,也成为目前大量房地产企业选择的产品类型。
更为严重的是,商业地产需要完整的运营模式,开发商至少要有自己的核心经营载体,现在很多开发商面对商业地产根本不知道如何运营。另外,中国的融资环境等各方面的支持还不健全,不具备做大量商业地产的运营条件。
同质化严重风险剧增
“目前很多地方的商业供应面积都严重过剩,未来肯定会有一大批大型商业中心经营不起来,让开发商和买铺的投资者亏钱。”中国房产信息集团研究总监薛建雄认为,“短期内市场上商业地产项目供应量过大,而地产商的开发、运营能力参差不齐,有些商业项目将难逃关闭、重组和被收购的命运。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的新区项目,在当下住宅卖不动的情况下,商业地产也就缺乏足够的人流和消费来支撑。”此外,很多商业项目都直接销售给了个人投资者。在一些商业地产项目大量重复建设,短期内消费能力又没有大幅上升的城市,此举无疑是将巨大的风险转嫁给了后者,极容易使商业地产的泡沫在投资者的频繁倒手中越吹越大。任何一个野蛮生长的产业,都会经历不断复制,产业调整,而后走上健康发展的路子。现在的本土商业地产,仍处于复制阶段,但在业内人士的眼里,距离调整已经不远。
“通过规划建设城市综合体,促进城市建设,原本无可厚非,但若对建设城市综合体热情过度,贪大求多,就不妥了。特别是一些开发商,高估了城市综合体和商业地产的市场空间,很可能会因选址、规划、定位不准以及没有充分的运营能力而投资失败。”南京林业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孟祥远告诉记者。孟祥远分析说,城市综合体建设一定要考虑人口与商业面积的配比,按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熟经验,大约在1∶1至1∶1.2左右。“应该对城市综合体建设设立一定的门槛,以避免开发商借城市综合体的名义享受用地和政策优惠。”世邦魏理仕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按过去两年的平均消化量静态计算,我国很多二线城市商业地产的消化周期将超过15年,有的甚至达到60年。可以说,从供需关系来看,我国商业地产泡沫正逐渐显露,但在未来8至10年会逐渐走向成熟。这就意味着大企业对于中小企业的并购或整合将大量出现,实力也会不断加强,在国内比较领先的企业能够拥有比较好的市场份额。“心礼程”行动昭示新里程。
南京河西新城,路边随处可见悬挂着“某某城市综合体”的条幅。统计数据显示,仅河西新城一处,就集中了16个已建和在建的城市综合体。而整个南京城的城市综合体,已“井喷”式发展到了50多家。
无独有偶,去年下半年,上海浦东新区集中推出康桥、航头、新场、宣桥、惠南等5个镇的5幅城市综合体地块。根据官方说法,这五大城市综合体将和迪士尼同步启动,并分享迪士尼客流。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浦东五大综合体集中推出的背后,是这一类型房地产项目的全国“走红”。
位于无锡东北片区的锡北国际广场项目,继售楼处公开后,每天都有当地居民,甚至是远在十几公里外的市区投资客前来咨询。而同在锡北镇,距离不远的某综合体项目却没那么走运,不管是招商还是项目规划,都难言顺利。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先不论最终经营如何,单单是这些项目的开工启动就足以大力拉动当地GDP。表面上看政府和开发商都可以得利,但城市综合体本来就存在消费不足的问题,再加上重复建设,‘空城’和‘烂尾楼’的景象可能会越来越多,大型商业地产的风险不可小视。”第一太平戴维斯中国区董事长刘德扬认为。
政府助推野蛮生长
研究表明,中国的第一轮城镇化发生在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现在这些城市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75%,很少有新供应土地,目前更多是在做功能升级。现在,第二轮的城镇化已经开始,它大多发生在城镇化率在40%到70%的城市。
在这样的背景下,长三角区域经济较为发达的这些城市的管理者们认为机会来了,于是,几乎每一个城市都定下了自己的宏伟目标。在城市综合体的建设上,提出各自的指标,杭州提出将建成100个城市综合体;南京在售及正建的城市综合体已超过50处;经济活跃的苏州,城市综合体的涌现速度之快,更是出乎人们预料。总建筑面积约182万平方米的“苏州中心”城市综合体项目去年在金鸡湖畔开工,这也是迄今国内规模最大的城市综合体项目。同样是苏北中心城市的徐州,分布在高铁商务区、鼓楼东、环云龙湖、矿大新城等8大区域的城市综合体,也陆续拔地而起,苏宁广场、金郡中央、中凯城市之光等项目无一不是大体量项目。
对于一些地方政府而言,推动城市综合体的发展,可用商住综合体地块的进账来弥补眼下土地财政的亏空,并避免房地产投资增速过快下降。而且,不论最终经营效果如何,项目一旦开动,就足以拉动地区GDP。
而为何开发商也热衷于城市综合体。“我们做城市综合体,一半资金是自有的,一半资金来自银行贷款。对于这样的项目,银行是支持的。”上海一家知名商业地产开发商告诉记者。目前这家公司运营一个位于上海郊县的城市综合体项目。根据记者调查,该项目土地成本加建安成本共计20亿元左右,其中住宅项目已经开售,共计可回收资金7亿元。如果一半启动资金来自银行贷款,那么对于开发商来说,10亿元自有资金中有7亿元可以短期回笼,资金杠杆率之高可见一斑。
据了解,这家商业地产商下一个城市综合体项目已经落户昆山。而记者查阅昆山土地出让信息时发现,今年以来,昆山数十幅出让地块中,几乎没有纯住宅项目,工业、商业、商住综合等成为主要类型。
上海鸿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毅鸿告诉记者,受房地产宏观调控影响,纯住宅用地运作难度较大,一是销售可能遇到限购影响,二是开发阶段的贷款无法解决。而商住项目就不同了,除了银行可以给予贷款支持外,政府还可能因为对当地税收的更多拉动而给予一定补贴。又因为商业综合体项目中配备了一定比例的住宅,开发商可以通过综合体项目融资,再通过住宅销售变现,由此完成了借道融资的全过程。除此之外,开发商也可能通过商业用地来建“类住宅”,即所谓酒店式公寓,虽然产权只有50年,但因为不被限购,也成为目前大量房地产企业选择的产品类型。
更为严重的是,商业地产需要完整的运营模式,开发商至少要有自己的核心经营载体,现在很多开发商面对商业地产根本不知道如何运营。另外,中国的融资环境等各方面的支持还不健全,不具备做大量商业地产的运营条件。
同质化严重风险剧增
“目前很多地方的商业供应面积都严重过剩,未来肯定会有一大批大型商业中心经营不起来,让开发商和买铺的投资者亏钱。”中国房产信息集团研究总监薛建雄认为,“短期内市场上商业地产项目供应量过大,而地产商的开发、运营能力参差不齐,有些商业项目将难逃关闭、重组和被收购的命运。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的新区项目,在当下住宅卖不动的情况下,商业地产也就缺乏足够的人流和消费来支撑。”此外,很多商业项目都直接销售给了个人投资者。在一些商业地产项目大量重复建设,短期内消费能力又没有大幅上升的城市,此举无疑是将巨大的风险转嫁给了后者,极容易使商业地产的泡沫在投资者的频繁倒手中越吹越大。任何一个野蛮生长的产业,都会经历不断复制,产业调整,而后走上健康发展的路子。现在的本土商业地产,仍处于复制阶段,但在业内人士的眼里,距离调整已经不远。
“通过规划建设城市综合体,促进城市建设,原本无可厚非,但若对建设城市综合体热情过度,贪大求多,就不妥了。特别是一些开发商,高估了城市综合体和商业地产的市场空间,很可能会因选址、规划、定位不准以及没有充分的运营能力而投资失败。”南京林业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孟祥远告诉记者。孟祥远分析说,城市综合体建设一定要考虑人口与商业面积的配比,按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熟经验,大约在1∶1至1∶1.2左右。“应该对城市综合体建设设立一定的门槛,以避免开发商借城市综合体的名义享受用地和政策优惠。”世邦魏理仕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按过去两年的平均消化量静态计算,我国很多二线城市商业地产的消化周期将超过15年,有的甚至达到60年。可以说,从供需关系来看,我国商业地产泡沫正逐渐显露,但在未来8至10年会逐渐走向成熟。这就意味着大企业对于中小企业的并购或整合将大量出现,实力也会不断加强,在国内比较领先的企业能够拥有比较好的市场份额。“心礼程”行动昭示新里程。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caijingyaowen/87802.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上一篇:中国水电地产全国布局提速
下一篇:北京旧宫镇宅地“惹眼”
·IPO重启时点或晚于预期2013.05.12
·IPO风声再起 鄂排队企业增至13家2013.05.13
·IPO重启脚步迫近 上周至少两家企业接封卷通知2013.05.12
·以大智慧大勇气深化新股发行改革2013.05.13
·中磊会计所受罚波及12个IPO在审项目2013.05.13
·传IPO重启 6月或开闸2013.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