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立观察温州金改倒逼顶层设计
地方试点普遍面临的羁绊,往往便是顶层设计需着力之处,中央对此应有统筹性战略温州金融改革已满周岁,其进展引人关注。
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赋予其“为全国金融改革提供经验”的使命。一年来,改革成效初显:温州78个重点改革项目启动,地方金融组织体系、服务体系、监管体系和区域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一批小贷公司、村镇银行、民间借贷服务中心、产权交易市场陆续设立;反映民间金融活跃程度和价格的“温州指数”,也获得市场初步认可。
与此同时,不少专家、媒体对温州金改成效评价谨慎,当地实业界并未普遍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变化。温州市市长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也坦承,温州金改与预期存在三个落差:工作进程与民众期望有落差,现有服务体系与小微企业需求有落差,民间借贷活跃与监管力量薄弱有落差。有学者尖锐地指出,温州身为金融试验区,迄今仍无一家民营银行,而邻近的台州即有三家。
改革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难尽人意,显示温州金改仍需顽强探路,也表明这种局部改革已经在倒逼顶层设计。改革启动之初,曾设定了“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多元化金融体系”的目标,这本身就意味着浩大的工程。
作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先发地区和标杆城市,温州的金融业发展一直存在多重不协调问题,地方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近年来,在全球金融危机等内外部因素的冲击下,“温州模式”内在的缺陷日益显露,温州部分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出现企业主出走现象,至2011年下半年酿成了局部经济和金融风波。当地有识见的观察家把风波的直接原因归为“两多两乱”,即:民间资金多,融资乱;小微企业多,投资乱。温州的国有银行在货币宽松时,给企业过度放贷,在货币紧缩时,则让民间融资充当“过桥”角色,一旦银行抽贷、断贷,企业即走上不归路——这就是所谓融资乱。而实体经济粗放增长,利润率节节走低,企业以实业资产作为融资平台,融资后从事投资房地产、矿产开发,甚至以钱炒钱,导致实体经济贫血而体质虚弱——正是所谓投资乱。
结束“两乱”,让民间金融能够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改变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发展脱节的现状,温州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提供了机会。因温州正是中国经济的缩影,具有普遍价值的实验成果也可推而广之,上升为“国家标准”。
然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金融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虽然温州金改强调金融体系多元化,但与发展民间金融关系重大的利率自由化未能列入试点,需要等待中央政府一揽子的改革推出。同时,改革中的很多具体步骤涉及现存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监管规章。按照“先行先试”的原则,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些管制可适度放松,有些管理权限可先下放至省市两级,这都需要中央政府及早决策。“摸着石头过河”的先行者们无力单兵突进,也不应盲目冒进,他们期待着全局改革的提速,盼望尽早看到、知晓金融领域全局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
温州自身在金改实施中也应明晰重点,须知关键不在于新增金融机构的数量,而在于如何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如何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如何改变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方式。改革中还要善于学习。温州与台湾交流频繁,台湾解决正规金融和地下金融有成功经验,金融支持技术创新有可操作的模式,包括引进和培育投资基金,设立柜头和兴柜市场、中小企业联合辅导中心、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完善信用体系等。这些都可以大胆“拿来”,当然也需要宏观环境的支持。
温州金改之成败标准有三:一是融资成本是否大体回归到合理水平,即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二是企业融资渠道是否顺畅、便捷;三是实体经济是否步入良性轨道,经济运行进入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最终,这三条标准可以用来检验温州金改的成果,也可检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成效,同样的标尺客观上要求地方实践与全国转型更积极地互动。
金融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包治百病。但是,中国经济步入由高速增长到中速增长的转换期,亟需寻找新动力,因此,金融抑制必须缓解,金融改革不可松懈。温州是目前全国十个开展金融改革试点的地区之一。地方试点普遍面临的羁绊,往往便是顶层设计需着力之处,中央对此应有统筹性战略。
上一篇:胡舒立温州金改倒逼顶层设计
下一篇:白智立如何看待国务院改革分工方案?
·零售实体消费未见明显好转 荐7股2013.04.01
·石化天然气产业链带来投资机会 荐9股2013.04.01
·券商股早盘上涨 招商证券涨2.90%2013.04.01
·生物疫苗股跳空高开 三股涨停2013.04.01
·家电行业股高开活跃 美的电器涨停2013.04.01
·两市早盘涨跌互现 地产股强势领涨2013.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