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常务会李克强大写三个“+”
[事实上,国际标准90%以上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中国占比仅1%。李克强总理一语中的: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提供产品和服务标准是关键。]
4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3个议题可用3大“+”概括,分别是:标准“+”、流通“+”、医改“+”。改革的策略和路径体现在加号中,决心也体现在加号中,当然最后的效果还是体现在加号中。
当天会议决定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产业界一直有一种说法,虽不完备,但体现了标准的重要性: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事实上,国际标准90%以上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中国占比仅1%。李克强总理一语中的: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提供产品和服务标准是关键。可见,制造强国须标准引领,制造高质量的产品必须有高标准支撑。而现实是,我们的产品质量处在中低端,相应的标准也相对滞后。
总理力倡“工匠精神”。某种程度上,高标准可视为这种内在和主观精神的外在显现和客观对应。工匠精神经过标准化的具象和监督,更能有效地落实为制造业质量的提升。标准“+”带动质量“+”,如此才能重塑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任,方有信心“+”。这一逻辑链条体现了本周常务会第一个“+”的完整含义。
本次常务会部署推进“互联网+流通”行动。流通体现在百姓日用的方方面面,但背后大有文章。李克强即从“大历史”视野予以阐释:产业革命和流通革命可谓是一对孪生姐妹。翻看历史,17世纪以来,法国最早出现了百货商店,极大地带动了流通业革命,并与工业革命相生相伴;19世纪以后,美国出现大批连锁店,带动了新的流通业革命;当下“互联网+物流”,可谓又一次流通业革命。中国在电子商务上并不落后,因此完全可以抢占此次流通革命的先机。
依托互联网的流通“加法”怎么做?李克强指出了路径。一要突破信息基础设施和冷链运输滞后等“硬瓶颈”,这体现了积极的“物联网思维”。二要破除营商环境“软制约”,这突出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新理念。三要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这充分顺应了分享经济、协同经济等新模式的需求。
总理在会上强调,中国13亿人,大就大在市场需求,但只有流通搞活了,才能真正释放出巨大的活力。由此,本周常务会第二个“+”的完整含义体现为:流通“+”带动活力“+”,方有市场“+”。
会议还确定了2016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自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2015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比2010年提高1岁,人民健康水平总体上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毋庸讳言,“医”仍是老百姓最大的焦虑之一,也是痛点之一,医改还须“+”。李克强在会上明言:“医改确实要采取硬措施,到了深水区该攻的时候了!”
此次确定的年度重点可谓都是“硬招”: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扩大到200个;分级诊疗试点地市达70%,推进医师多点执业;新增试点城市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年内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全面推进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建立药品出厂价格信息可追溯机制,推行“两票制”;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制度。当然还有总理在今年“两会”记者会上明确回答过的,推进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结算。
医改“+”重点在于硬招“+”,方能让医改红利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实现红利“+”。此为本周常务会第三个“+”的完整含义。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zhengfu/201822.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