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诺奖警示金融资产泡沫风险
■ 关注诺奖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学正在从理论范式而转向实证和政策实践的范式研究,而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更凸显了这一点。
作为全球经济学界殿堂级奖项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不仅是洞悉全球主流经济学研究方法与研究趋势的窗口,也成为正处于迷茫困惑的全球经济风向标,为各国政策制定者提供新的政策指引。
此前一直呼声最高的芝加哥大学佩兹曼教授和波斯纳并没有问鼎,201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再次给全球一个惊奇。凭借“有效市场假说”、“资产价格模型”等理论折桂诺奖的是行为金融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尤金·法马、拉尔斯·皮特·汉森,以及罗伯特·J·席勒。
事实上,与金融危机之前诺贝尔经济学近些年更多的关注一般均衡理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跨学科研究,以及经济分析新方法不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诺贝尔经济学奖正在从过去对计量问题的重视转向经济领域的现实问题分析,经济学正在从理论范式而转向实证和政策实践的范式研究,而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更凸显了这一点。
行为金融、行为经济并非是主流经济学派,更有别于主流经济学理性假说。过去主流经济学主要是理性建模和统计实证,在主流经济学家的视阈里,理性就是每个经济主体都能通过成本-收益,趋利避害原则对其所面临的一切机会和手段进行优化选择。然而,现实并非如此。许多研究者在投资领域中发现了大量非理性的投资行为。西方的许多经济学家在研究投资活动过程中发现,金融学的许多数学模型,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现实中的投资活动,对投资活动中人的行为与心理的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而行为金融学的核心就是要研究投资者的实际决策过程。席勒利用资产价格模型就对非理性如何对股市的放大机制进行了分析:自发形成的庞氏骗局;投资者的高度信心;对投资者期望和情绪的反思;投机性泡沫的反馈理论;作为反馈模式和泡沫的理解;作为反馈模式和投资机泡沫的庞氏骗局;当今的非理性繁荣和反馈环等。席勒曾说过,金融危机是经济系统中最为传统的主题,而金融危机往往产生于投资者们对于金融资产的疯狂投机,以及因此产生的金融投机泡沫,因此,在非理性繁荣的背后一定潜藏下一场危机,这不仅对股市,也对房地产市场泡沫有更大警示作用。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各国为抑制本国经济快速下滑,采取了逆周期的宽松刺激政策,但逆周期政策刺激下的经济复苏并不稳定,金融与实体的背离将导致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不断上升。当前全球多数国家的利率水平已降至极限,资本回报率的下降和庞大的政府、民间债务负担,使得企业和居民扩张信用的需求显著下降,“流动性陷阱”的风险不断加大。
然而,长期极度宽松货币政策造成了市场的货币幻觉,资产价格上涨的预期让乐观情绪蔓延,使得参与者的自信不断得到正强化,进一步加剧资产价格脱离价值的上涨,最后导致资源错配,为未来埋下金融危机的种子。从这个角度而言,各国货币当局(特别是美国)控制货币政策和流动性的投放应该是一项长期的政策选择。
□张茉楠(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
(新京报)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zhengfu/134387.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上一篇:影子银行的光亮与阴暗
下一篇:利率市场化 买房多花钱
·全面布局“家庭互联网” 长虹要用“美酒”招待互联网企2013.10.18
·环渤海动力煤价格一年来首次上涨 但恐难持续2013.10.18
·4G前夜工信部上下忙碌 筹备牌照发放和频率分配2013.10.18
·电商再战“双十一”2013.10.18
·空客副总未来飞机起飞将弹射到空中2013.10.18
·10月首轮油价下调搁浅 成品油需求不旺致两大油企出口暴2013.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