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走出去”需完善管控机制
在全球经济仍然处于低速增长、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央企业选择了“走出去”,但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让央企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
4月,“第二届中央企业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以“完善管控机制,做强做优中央企业”为主题,对中央企业如何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构建长效管控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央企须提高集团总部管控能力
国务院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在会上表示,国家要求进行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但实际上为了完善产业链,提高央企综合竞争能力,很多央企的经营范围实际上扩大了。
“比如,越来越多的央企从实体经济领域,逐步进入资本市场和金融领域,而金融领域的风险是相当大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一套有效的管控机制。”季晓南说。
他还指出,虽然央企在完善管控机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管控机制建设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从国资监管的工作来看,央企的发展暴露出很多问题,例如这几年一些央企境内与境外投资的决策失误引发了严重的亏损。
在季晓南看来,要预防这些问题的发生,一是需要有效风险防范,二是需要进一步提高执行能力和管控能力。集团之间的整合、压缩管理层级、调整内部的管控模式对于提高企业的管控能力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季晓南指出,有效的公司治理是企业持续发展和提高监管的关键,其核心是董事会监事,这也是国资委近几年的工作重心。季晓南透露,近几年,国资委通过引进外部董事完善董事会,推行了问责制以保证职责的履行,并通过引进审计委员会来完善管控机制。这些措施对于央企减少风险、提高执行能力是有好处的,总的效果也是好的。
国资委企业改革局企业重组处处长林庆苗则认为央企需提高集团总部的管控能力。他表示,央企在完善管控机制上存在一些重要问题。第一,企业规模大。第二,原来的高速增长现在有一定程度的减缓。第三,央企的跨国经营、“走出去”和并购是必然趋势,但对大部分企业来说,还比较陌生。
在林庆苗看来,央企的发展经历了体制变革时期,具有自身的特点,例如在如何去管控各个层级的子公司上就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幅度比较宽。二级子公司、三级子公司,每一个层级都有几百户。二是层级很差,达到五六级、七八级。林庆苗表示这些都会影响央企的管控力。
“对于企业来说,管控力不应该仅仅是去掌握一些工具、掌握一些手段,最重要的是在一开始集团就要掌握和协调好整个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财务资源、人力资源等各种各样的经营资源。”林庆苗说。
林庆苗还指出,关于大型企业的管控,集团总部要有充分的业务支撑和服务能力为子公司发展奠定基础,并认为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对于子公司的管理。“管控与资源分配是结合在一起的。我们说的优化资源配置、做投资决策、做业绩考核,这些基础是什么?那就是要有足够的资源去调度,这样才能通过集团的管控,一直经营和发展下去。”林庆苗说。
海外并购须尊重企业发展规律
近年来,央企正积极参与国际市场,“走出去”的案例越来越多,投资或并购的金额也越来越大。但与此同时,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这对央企的管控机制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投证券金融衍生品部总经理张晓东在会上提出了我国企业主要面临的金融风险:第一,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即股票市场价格波动、汇率波动、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期货市场波动。第二,交易结构风险。第三,恶意欺诈风险。
“交易结构是买卖双方以合同条款的形式所确定的、协调与实现交易双方最终利益关系的一系列安排。要收购一家企业会签订各种交易协议,协议里面包含很多内容,有很多复杂的结构安排,以降低交易风险。目的是为了保护投资者,但在一定时候,并没有起到保护作用,反而成了“杀手”。张晓东说。
面对以上风险,张晓东对央企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第一,建立专业的金融团队。金融团队不需要有多专、多大,但是必须了解和熟悉金融市场。第二,避免孤雁单飞,不要孤军奋战。第三,要聘请独立的咨询顾问。第四,要团队“作战”。要多跟其他企业交流,比如多跟民企交流,跟合作伙伴一起去海外收购,组成团队更好,力量更强大。第五,戒除盲目崇拜。要戒除对国际金融机构的盲目崇拜,要注重中介公司的能力,而不要注重其规模。”
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则强调,中国的企业作为中国参与全球经济的载体,通过并购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将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方式,但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必须尊重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律。
陈卫东指出,海外并购有四个层次方面的风险:“第一,对行业或者资源长期走势的判断与把握的风险,这是最高层次的风险。第二,地缘政治风险,这是战略层面上的风险。第三,文化差异风险。第四,操作层面风险。”
陈卫东最后强调既要重视海外并购,加快企业国际化进程,又要注重加强并购专业团队建设,完善并购工作流程。
4月,“第二届中央企业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以“完善管控机制,做强做优中央企业”为主题,对中央企业如何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构建长效管控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央企须提高集团总部管控能力
国务院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在会上表示,国家要求进行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但实际上为了完善产业链,提高央企综合竞争能力,很多央企的经营范围实际上扩大了。
“比如,越来越多的央企从实体经济领域,逐步进入资本市场和金融领域,而金融领域的风险是相当大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一套有效的管控机制。”季晓南说。
他还指出,虽然央企在完善管控机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管控机制建设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从国资监管的工作来看,央企的发展暴露出很多问题,例如这几年一些央企境内与境外投资的决策失误引发了严重的亏损。
在季晓南看来,要预防这些问题的发生,一是需要有效风险防范,二是需要进一步提高执行能力和管控能力。集团之间的整合、压缩管理层级、调整内部的管控模式对于提高企业的管控能力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季晓南指出,有效的公司治理是企业持续发展和提高监管的关键,其核心是董事会监事,这也是国资委近几年的工作重心。季晓南透露,近几年,国资委通过引进外部董事完善董事会,推行了问责制以保证职责的履行,并通过引进审计委员会来完善管控机制。这些措施对于央企减少风险、提高执行能力是有好处的,总的效果也是好的。
国资委企业改革局企业重组处处长林庆苗则认为央企需提高集团总部的管控能力。他表示,央企在完善管控机制上存在一些重要问题。第一,企业规模大。第二,原来的高速增长现在有一定程度的减缓。第三,央企的跨国经营、“走出去”和并购是必然趋势,但对大部分企业来说,还比较陌生。
在林庆苗看来,央企的发展经历了体制变革时期,具有自身的特点,例如在如何去管控各个层级的子公司上就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幅度比较宽。二级子公司、三级子公司,每一个层级都有几百户。二是层级很差,达到五六级、七八级。林庆苗表示这些都会影响央企的管控力。
“对于企业来说,管控力不应该仅仅是去掌握一些工具、掌握一些手段,最重要的是在一开始集团就要掌握和协调好整个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财务资源、人力资源等各种各样的经营资源。”林庆苗说。
林庆苗还指出,关于大型企业的管控,集团总部要有充分的业务支撑和服务能力为子公司发展奠定基础,并认为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对于子公司的管理。“管控与资源分配是结合在一起的。我们说的优化资源配置、做投资决策、做业绩考核,这些基础是什么?那就是要有足够的资源去调度,这样才能通过集团的管控,一直经营和发展下去。”林庆苗说。
海外并购须尊重企业发展规律
近年来,央企正积极参与国际市场,“走出去”的案例越来越多,投资或并购的金额也越来越大。但与此同时,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这对央企的管控机制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投证券金融衍生品部总经理张晓东在会上提出了我国企业主要面临的金融风险:第一,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即股票市场价格波动、汇率波动、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期货市场波动。第二,交易结构风险。第三,恶意欺诈风险。
“交易结构是买卖双方以合同条款的形式所确定的、协调与实现交易双方最终利益关系的一系列安排。要收购一家企业会签订各种交易协议,协议里面包含很多内容,有很多复杂的结构安排,以降低交易风险。目的是为了保护投资者,但在一定时候,并没有起到保护作用,反而成了“杀手”。张晓东说。
面对以上风险,张晓东对央企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第一,建立专业的金融团队。金融团队不需要有多专、多大,但是必须了解和熟悉金融市场。第二,避免孤雁单飞,不要孤军奋战。第三,要聘请独立的咨询顾问。第四,要团队“作战”。要多跟其他企业交流,比如多跟民企交流,跟合作伙伴一起去海外收购,组成团队更好,力量更强大。第五,戒除盲目崇拜。要戒除对国际金融机构的盲目崇拜,要注重中介公司的能力,而不要注重其规模。”
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则强调,中国的企业作为中国参与全球经济的载体,通过并购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将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方式,但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必须尊重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律。
陈卫东指出,海外并购有四个层次方面的风险:“第一,对行业或者资源长期走势的判断与把握的风险,这是最高层次的风险。第二,地缘政治风险,这是战略层面上的风险。第三,文化差异风险。第四,操作层面风险。”
陈卫东最后强调既要重视海外并购,加快企业国际化进程,又要注重加强并购专业团队建设,完善并购工作流程。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shishiyaowen/98534.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上一篇:周升业获“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
下一篇:人民币两月升值1.45%创两年来最高涨幅
·地产大涨两股涨停 缘何房价越调越高2013.06.03
·反弹时右侧交易是最好的选择2013.06.03
·反弹或持续至6月中旬2013.06.03
·击鼓传花是2013年股市潜规则2013.06.03
·估值修复行情有望继续演绎2013.06.03
·“红五月”之后基本面“乍暖还寒”A股初现暖意2013.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