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应对中国未来物价涨势的五点财政政策建议

发布时间:2013-5-30 13:41: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字体:
  大势观察

  尽管中国当前物价回落趋稳,但是由于国内外多种因素的作用,今后一个时期引发物价上涨的潜在因素正在形成和强化。对此,我们建议:一是把握总量调节力度,将财政赤字和债务控制在适度范围;二是发挥财政的结构调整政策功能,缓解高投入增长方式的成本推动通胀压力;三是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生产和供应支持力度;四是完善与物价相关的补贴和保障制度;五是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苏明 赵福昌 李成威 封北麟

  一、中国今后一个时期物价上涨的潜在因素正在形成和强化

  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物价形势的总体判断:尽管中国当前物价回落趋稳,但是由于国内外多种因素的作用,今后一个时期引发物价上涨的潜在因素正在形成和强化,长期通胀风险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一)国际影响因素

  1.美国第三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将引发全球流动性充裕,物价上涨的基础性因素正在形成

  在未来两年内,美联储将向市场注入超过2万亿美元的基础货币,如果进一步考虑到货币创造的乘数效应,美国货币与信贷扩张保守估计将超过10万亿美元。充裕的流动性必将在投资者信心恢复的驱使下涌入实体经济领域,通过国际资本流动与贸易渠道,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生产要素和基础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构筑了全球通胀的长期基础。

  2.为应对欧盟债务危机下财政紧缩政策对欧洲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压力,欧洲央行宽松货币政策成为必然的选择,进一步夯实和强化了全球通胀的基础

  近年来,中国与欧元区经济日渐紧密。2011年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总额已达4290亿欧元,连续7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而且欧盟也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地。如此紧密的经贸联系使得欧元政策的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日趋显著。长期宽松的欧元政策必然成为诱发中国通胀的重要基础因素之一。

  3.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不可避免,传导扩散全球通胀

  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关键因素是国际大宗商品供需状况、货币因素和投资者风险情绪的变化。整体看,在全球强势货币的宽松政策背景下,受地缘政治和气候因素导致的供应紧张以及投资者避险情绪的影响,粮食、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长期内总体将成上涨趋势,并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向全球扩散。

  4.宽松货币政策下的全球低息环境成为推动资产价格泡沫的有力因素,财富效应与资产负债表效应将诱发奢侈消费过度膨胀与投机泛滥,助长物价上涨和通胀预期

  (二)国内因素影响

  1.稳增长下的宽松投资政策将推动信贷投放与财政支出的更快增长

  我国当前城镇化率刚超过50%,如按户籍人口计算仅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发展空间巨大。因此,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内,落实“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决策和推进城镇化进程力度的加强无疑会带动信贷投放与财政支出的更快增长。这些因素都对物价整体上涨形成潜在压力。

  2.当前物价结构性通胀格局没有消除,部分产品(新鲜蔬菜与水产品)价格依旧处于高位运行,通胀明显

  当前中国物价结构性通胀的格局依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2012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食品价格始终是导致物价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远高于其他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而食品价格上涨中鲜菜与水产品价格上涨幅度又远远高于其他食品价格上涨幅度,部分月份已经达到两位数,对食品价格总指数的上涨起着主要的拉动作用。

  3.物价回落速度减缓,正在筑底回升,通胀预期已现端倪

  在美欧经济体先后抛出扩张性货币政策,中国实施宽松投资政策作用下,对未来经济恢复性增长的预期已经阻止了物价持续紧缩的走势并呈现上扬态势。预期未来通胀的呼声也越来越多,通胀预期端倪已显现。

  4.国际热钱流入冲击资产价格,诱发投资品价格上涨,助长物价上涨与通胀预期

  在连续三轮美欧发达经济体的宽松货币政策之后,中国经济的恢复性增长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目光,成为国际投机资本重点配置的区域。未来几年内,持续大规模热钱流入中国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国际投资资本的进入短期内会带来中国房地产、股市、商品现货期货以及民间借贷的投机炒作,诱发资产价格泡沫,助长中国物价上涨与通胀预期。

  5.人口红利下降推动产品成本上升,成本推动通胀压力增大

  随着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日益老龄化,这一“人口红利”正在趋于下降。与人口老龄化相伴生的是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日趋上升。特别是,在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建设等体制机制的日益完善,高收入部门对低收入部门的薪酬拉动作用亦日趋显著,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速度可能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劳动力成本上升推动物价上涨的压力也将日趋显著。

  6.资源税费改革推动能源与原材料价格上涨,加剧成本推动通胀压力

  在当前物价水平较低时期,开展资源税费改革可能不会带来物价的明显上涨。但是,这种价格机制一旦形成,在经济持续增长和对资源性生产要素需求持续增加的条件下,容易形成加速上升的成本推动型通胀。因此,从这一角度看,资源税费改革完全有可能加速资源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形成成本推动型通胀。

  7.收入分配改革加快了非富裕阶层居民财富的增长带来消费需求长期上升趋势,拉动物价长期上涨

  如何促进非富裕阶层居民财富的增长是当前收入分配改革的主要目标,也是中国调整经济发展方式重要内容之一。由于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通常高于高收入者,因此,可以预见,随着处于人口多数地位的非富裕阶层居民收入和财富的持续增长,居民消费需求也将呈现长期增长的趋势,对物价上涨形成长期持续拉升力量。

  二、近中期国家调控物价的宏观思路与财政政策建议

  针对近年来中国物价走势的特征及今后物价形势预测分析,我们认为近中期国家调控物价的基本思路为: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和物价动向,加强政策之间特别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配合,善于运用积极灵活的价格干预措施,积极构建稳定物价的长效机制,政策的着力点应更多地转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方面,以促进实现经济继续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物价保持基本稳定这三重目标。

  1.把握总量调节力度,将财政赤字和债务控制在适度范围

  财政赤字和债务政策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场经济下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从理论上分析,一定时期的赤字和债务政策既应考虑国家调节经济运行的需要,也需考虑通货膨胀和财政风险。关键是应根据国民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适度地运用这一政策,并将财政赤字和债务控制在一个较为合理的范围之内。

  一方面,针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从促进经济增长和缓解社会矛盾的角度来看,还需要运用财政赤字和债务政策,而且短期内中国扩大赤字率和债务水平也有空间。另一方面,运用财政赤字和债务政策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而且从长期来看还应把控制赤字和债务规模作为财政政策的基本取向。

  2.发挥财政的结构调整政策功能,缓解高投入增长方式的成本推动通胀压力

  从长远角度出发,减少成本推动对物价上涨的作用,根本在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通过深化改革和实行制度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逐步转向更多依靠提高要素产出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创新驱动。

  在转方式、调结构方面,财政政策大有可为。首先,财政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可以减少经济增长和发展对于能源、原材料等资源性产品的过度依赖,从而可以减轻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推动通胀压力。进一步扩大“营改增”范围,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可以引导企业优化投资和居民合理消费;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有利于提高企业调整结构的积极性,并增加供给。其次,财政加大对自主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扶持力度,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使人才结构更好地适应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可以缓解因人口红利下降而带来的成本推动通胀压力。此外,适当完善个人所得税政策也能够激励劳动者增加供给,从而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于通货膨胀的冲击。

  3.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生产和供应支持力度

  大力支持农业发展,着力增加粮食和食品供给,从源头上抑制食品价格上涨是财政政策的重点。此外,通过支持建立和完善农副产品储备制度以稳定农产品供应,以及加强对农副产品流通环节的支持以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也是财政政策抑制食品价格上涨的重要方式。

  4.完善与物价相关的补贴和保障制度

  由于低收入者的恩格尔系数往往很高,以食品涨价引起的物价上涨对他们生活水平的影响最大。因此,完善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抵御物价上涨带来的危害,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5.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财政政策促进物价稳定还需要完善相关配套措施,需要进一步健全价格预警、调控和监管体系。

  一是建立价格分析、监测和预警体系。完备而准确的价格信息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决策的依据,也是做好政府价格总水平调控工作的基础。当务之急,要在整合现有价格监测、分析系统的基础上,抓紧建立全国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价格监测、分析、发布平台。

  二是制定重要商品价格调控预案。加快研究建立煤炭、化肥、食用植物油、棉花、食糖、蔬菜等重要商品价格调控预案,通过建立重要商品生产、供应、库存、价格等基础信息数据库,把信息引导、储备调控、税收补贴、进出口调节和市场监管等措施有机结合起来。

  三是健全价格监管法制体系。严格按照 《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提高依法整顿价格秩序的震慑力。加紧研究规范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价格行为的规则,切实防止恶意炒作农副产品价格的行为。尽快研究制定价格监测相关法律法规,为政府依法实施成本调查审核、合理确定价格水平、规范经营者市场价格行为创造条件。

  (作者单位: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shishiyaowen/97445.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