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小兵的核电生活
尽管中国有无数的建筑公司,但面对建设要求最为严苛的核电,有能力承建的屈指可数。在中国数以千万计的建筑工人中,有幸参与核电建设的并不多。
1988年,高中毕业的莫小兵踏入了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旗下的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下称“中核华兴”)的大门。一想到能一下进入到建设行业的最高端,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对此感到莫名兴奋。从那时开始,从岭南的岭澳、大亚湾,到辽东的红岩河,一直在一线负责钢筋绑扎工作的他亲历了中国漫长海岸线上一座座核电站的诞生。
盛夏严寒的考验
时光还要拨回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1994年2月大亚湾核电站投产,中国的核电建设进入一轮高峰期。同年,国务院决定兴建广东第二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岭澳核电。作为钢筋班班长,莫小兵南下赴粤负责核电站反应堆厂房内部结构的钢筋绑扎。
钢筋绑扎是混凝土浇灌的前序工作,绑扎的质量直接影响浇筑强度。反应堆厂房的混凝土不仅要撑上至少50年的寿命,而且在必要时能抵御堆芯熔断、发生爆炸等事故带来的冲击。所以核电站的钢筋总是被绑扎得密密匝匝,最窄的地方连手指都插不进去。
核电建设在精细程度上的要求也接近极致。在要求最高的反应堆堆芯部分,不仅要求建筑表面浇筑平整、墙面垂直,而且对混凝土中的气泡数量都有严格管控。一次浇筑25~30平方米后,都会有严格检测。
莫小兵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如果没达标,公司的规定是全部砸掉重新施工,“虽然这种事极少发生,但我们宁愿返工,也不能破坏工程质量和企业形象”,“我们精打细算每一分钱,但在质量上坚持不走捷径”。
广东气候闷热,盛夏40多度的天气里,结构封闭、复杂的在建核岛内部可能就达到50多度。记者曾去探访核电建设现场,20分钟走下一圈,已是满身大汗。而常年在此工作的莫小兵和他的同事,每两个小时劳作后就必须出来透透风。“进去之后,裤子都没有干的,连裤头都是湿的。”莫小兵说。
比盛夏更为严苛的是严寒。莫小兵说,热了大不了晚上做,但冷谁都怕。
那是在冬季的辽宁红沿河,呼啸的海风冰冷刺骨。莫小兵他们穿着厚厚的保暖衣、保暖裤外加防寒手套,仍抵不住阵阵严寒。入夜,工人们还在三班倒地劳作,作为生产队长的莫小兵也穿梭在工地来回劳作探视。
由于投资巨大,核电站都是举贷建设,每耽误一日都会造成巨大的财务成本损失。所以核电站的工期是关死的,每段工期在设计时都被严格管控,前面混凝土浇筑没有结束,后面的大型设备就进不来。“没办法,工期紧,夜间倒班,项目的领导也都会在现场,看看工人如何、夜间饭菜是否合口味、兄弟们休息能否保障。”莫小兵言称,“那时风又大,雨也多,衣服浇湿的比较多,看着兄弟们都坚持工作,我也流过泪。”
好几年的春节,莫小兵都是这样在工地度过,长途电话是他和家里沟通的情感连线。妻子有时半开玩笑半带抱怨对他说,“跟你结婚,就是个活寡妇”。
国外总是感慨中国的建设一日千里,如果没有中国工人和他们家庭的默默付出,哪来睥睨全球的中国速度?
突破技术瓶颈
近年来,中国在核电建设技术上突飞猛进,也就意味着要处处突破技术瓶颈。这种大趋势下,作为一线员工的莫小兵也是新任务不断。
2001年岭澳核电站主体工程结束后,莫小兵在岭澳接到了一项新任务——核清洁。核清洁是核电建设的收尾工作,要求让庞大的核电厂房内部一尘不染,以保护设备、构件不被腐蚀,限制放射性污染扩散。这对国内建设公司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而莫小兵手边只有法国人在大亚湾做核清洁时留下的零星资料。
莫小兵对本报记者坦言,刚开始他都不知道从哪个地方下手,一做就被返工。而有经验的法国技术人员几乎不检查表面,专挑缝隙、电缆集中的地方,白抹布一抹就能找到灰尘。
莫小兵他们一边学习既有资料,一边请教业主和外方专家,从施工顺序、使用的材料、清洁方法和验收标准等方面着手探索,最终做到核清洁验收时均一次通过检验。这些探索也让中核华兴开辟了新业务。岭澳工作刚一结束,在建的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就主动发来核清洁的工作邀请。
中国的核电站都建在海边,有人说核电生活就是享受海天美景,但在远离人烟的海边,恐怕没有太多人愿意长期驻守。每到周末,项目营地就会派出车辆送工人们进城采购休闲,而日常的体育比赛和文艺活动更是调剂生活的常规项目。
在国有建筑企业干活,尽管会议多、学习多,但在莫小兵看来,这也是管理规范的一种体现。每天下午四点,雷打不动的一场碰头会,就把接下来一整天的进度安排得井井有条。安全第一、质量可靠是硬要求,所谓“工完场清”则是日常履行的规范。
由于个人技术突出,核电的建筑工人是其他建筑公司挖宝的对象。尽管其他单位的工资要更高一点,但在莫小兵的眼中,却并不是一个值得付出的地方。他曾经有工友转入位于珠海的建筑公司,但“上个脚手架都是摇摇晃晃”,让这些出门在外、心有牵挂的打工者难以心安。
沿着中国的漫长海岸线,24年来,莫小兵跟着公司从南走到北,又从北走到南,随着公司一起成长。
进入新世纪,中国核电迎来了新一轮发展高峰,也遭遇了福岛核电事故后被冷冻的低潮期,一批新建核电前期工作曾暂时停滞,但整个核电业界对未来的市场前景还是非常乐观,毕竟核电是中国低碳发展的必然选择。
有关核电的未来,莫小兵说,这是领导们关注的事情,“作为一名普通员工,我只是在我的本职工作岗位上,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
1988年,高中毕业的莫小兵踏入了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旗下的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下称“中核华兴”)的大门。一想到能一下进入到建设行业的最高端,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对此感到莫名兴奋。从那时开始,从岭南的岭澳、大亚湾,到辽东的红岩河,一直在一线负责钢筋绑扎工作的他亲历了中国漫长海岸线上一座座核电站的诞生。
盛夏严寒的考验
时光还要拨回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1994年2月大亚湾核电站投产,中国的核电建设进入一轮高峰期。同年,国务院决定兴建广东第二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岭澳核电。作为钢筋班班长,莫小兵南下赴粤负责核电站反应堆厂房内部结构的钢筋绑扎。
钢筋绑扎是混凝土浇灌的前序工作,绑扎的质量直接影响浇筑强度。反应堆厂房的混凝土不仅要撑上至少50年的寿命,而且在必要时能抵御堆芯熔断、发生爆炸等事故带来的冲击。所以核电站的钢筋总是被绑扎得密密匝匝,最窄的地方连手指都插不进去。
核电建设在精细程度上的要求也接近极致。在要求最高的反应堆堆芯部分,不仅要求建筑表面浇筑平整、墙面垂直,而且对混凝土中的气泡数量都有严格管控。一次浇筑25~30平方米后,都会有严格检测。
莫小兵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如果没达标,公司的规定是全部砸掉重新施工,“虽然这种事极少发生,但我们宁愿返工,也不能破坏工程质量和企业形象”,“我们精打细算每一分钱,但在质量上坚持不走捷径”。
广东气候闷热,盛夏40多度的天气里,结构封闭、复杂的在建核岛内部可能就达到50多度。记者曾去探访核电建设现场,20分钟走下一圈,已是满身大汗。而常年在此工作的莫小兵和他的同事,每两个小时劳作后就必须出来透透风。“进去之后,裤子都没有干的,连裤头都是湿的。”莫小兵说。
比盛夏更为严苛的是严寒。莫小兵说,热了大不了晚上做,但冷谁都怕。
那是在冬季的辽宁红沿河,呼啸的海风冰冷刺骨。莫小兵他们穿着厚厚的保暖衣、保暖裤外加防寒手套,仍抵不住阵阵严寒。入夜,工人们还在三班倒地劳作,作为生产队长的莫小兵也穿梭在工地来回劳作探视。
由于投资巨大,核电站都是举贷建设,每耽误一日都会造成巨大的财务成本损失。所以核电站的工期是关死的,每段工期在设计时都被严格管控,前面混凝土浇筑没有结束,后面的大型设备就进不来。“没办法,工期紧,夜间倒班,项目的领导也都会在现场,看看工人如何、夜间饭菜是否合口味、兄弟们休息能否保障。”莫小兵言称,“那时风又大,雨也多,衣服浇湿的比较多,看着兄弟们都坚持工作,我也流过泪。”
好几年的春节,莫小兵都是这样在工地度过,长途电话是他和家里沟通的情感连线。妻子有时半开玩笑半带抱怨对他说,“跟你结婚,就是个活寡妇”。
国外总是感慨中国的建设一日千里,如果没有中国工人和他们家庭的默默付出,哪来睥睨全球的中国速度?
突破技术瓶颈
近年来,中国在核电建设技术上突飞猛进,也就意味着要处处突破技术瓶颈。这种大趋势下,作为一线员工的莫小兵也是新任务不断。
2001年岭澳核电站主体工程结束后,莫小兵在岭澳接到了一项新任务——核清洁。核清洁是核电建设的收尾工作,要求让庞大的核电厂房内部一尘不染,以保护设备、构件不被腐蚀,限制放射性污染扩散。这对国内建设公司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而莫小兵手边只有法国人在大亚湾做核清洁时留下的零星资料。
莫小兵对本报记者坦言,刚开始他都不知道从哪个地方下手,一做就被返工。而有经验的法国技术人员几乎不检查表面,专挑缝隙、电缆集中的地方,白抹布一抹就能找到灰尘。
莫小兵他们一边学习既有资料,一边请教业主和外方专家,从施工顺序、使用的材料、清洁方法和验收标准等方面着手探索,最终做到核清洁验收时均一次通过检验。这些探索也让中核华兴开辟了新业务。岭澳工作刚一结束,在建的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就主动发来核清洁的工作邀请。
中国的核电站都建在海边,有人说核电生活就是享受海天美景,但在远离人烟的海边,恐怕没有太多人愿意长期驻守。每到周末,项目营地就会派出车辆送工人们进城采购休闲,而日常的体育比赛和文艺活动更是调剂生活的常规项目。
在国有建筑企业干活,尽管会议多、学习多,但在莫小兵看来,这也是管理规范的一种体现。每天下午四点,雷打不动的一场碰头会,就把接下来一整天的进度安排得井井有条。安全第一、质量可靠是硬要求,所谓“工完场清”则是日常履行的规范。
由于个人技术突出,核电的建筑工人是其他建筑公司挖宝的对象。尽管其他单位的工资要更高一点,但在莫小兵的眼中,却并不是一个值得付出的地方。他曾经有工友转入位于珠海的建筑公司,但“上个脚手架都是摇摇晃晃”,让这些出门在外、心有牵挂的打工者难以心安。
沿着中国的漫长海岸线,24年来,莫小兵跟着公司从南走到北,又从北走到南,随着公司一起成长。
进入新世纪,中国核电迎来了新一轮发展高峰,也遭遇了福岛核电事故后被冷冻的低潮期,一批新建核电前期工作曾暂时停滞,但整个核电业界对未来的市场前景还是非常乐观,毕竟核电是中国低碳发展的必然选择。
有关核电的未来,莫小兵说,这是领导们关注的事情,“作为一名普通员工,我只是在我的本职工作岗位上,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shishiyaowen/97229.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标签:莫小兵的核电生活核电
上一篇:市场不景气金融毕业生不再是香饽饽
下一篇:全国股转系统首批企业挂牌
·服务外包 中国越来越内行2013.05.30
·上海大学生创业注册“零首付” 七成企业活下来2013.05.30
·广东养老金盈利计入滚动发展2013.05.30
·全国股转系统首批企业挂牌2013.05.30
·莫小兵的核电生活2013.05.30
·市场不景气金融毕业生不再是香饽饽201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