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从防灾减灾看民生科技的独特价值

发布时间:2013-5-27 10:28: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字体:

    雅安芦山,中国科学院研制的可以自由变形进入复杂垮塌区域的搜救机器人、“空中指挥官”旋翼无人机、一次能充满200部手机的高能量电池进入灾区——民生科技在防灾救灾中发挥了独特价值。

  民生科技,是指与民生问题具有最直接关联的科学技术,它以服务民生为宗旨,主要是指把科技成果转化到与民众生活紧密相关的活动中去,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民生科技,从本质来说,是具有公共品性质的科技。其投入属于社会性投入,其技术需要政府引导,承担这些技术开发的组织不能单纯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而且这些科学技术的经济效益往往并不明显,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上。然而,在传统的技术创新理论中,企业是创新投入的主体,企业能否进行创新、进行哪种类型的创新,其依据都是创新能否产生经济效益,而是否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是检验企业创新是否成功的一个基本标准。可以说,现有的创新理论范式难以适合民生科技的技术创新。

  民生科技对现有理论的四个挑战

  在民生科技领域,创新的基本概念应适当拓展。民生科技需要新的理论支撑体系,更需有针对性的政策体系。

  具体来看,民生科技对现有理论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挑战之一:在民生科技领域,创新的基本概念应适当拓展。民生科技领域的技术创新,并不完全以经济效益为目的,而更多地考虑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因此,对民生科技创新的概念应该给予适当的扩展,使之包含以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重要目标的民生科技创新。

  挑战之二:民生科技包含的内容更广泛。科技对民生改善除了体现在实体产品上以外,还更多地体现在政府提供的高效、优质的服务上。譬如,社区服务、信息服务、卫生服务、教育服务等。因此,民生科技除了与制造业密切相关外,还与现代服务业具有密切的联系。创新包含的内容更广泛,特别关注防灾减灾对民生改善的影响程度。

  挑战之三:从整体来看,民生科技需要新的理论支撑体系。为了有效指导民生科技的技术创新,需要建立起与民生科技特点相切合的民生科技创新理论框架,从而回答民生科技创新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挑战之四:从政策的扶持与引导方面看,民生科技急需有针对性的政策体系。政府应该如何引导和扶持民生科技的技术进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应如何支持民生科技创新?民生科技的技术创新如何更符合政策要求?这些问题目前还得不到很好的回答,针对民生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亟待建立。

  民生科技的“三要素、多层次”

  “三要素”是指技术支撑、政策符合度与应用效益;“多层次”则包括需求层次、主体层次和目标层次。

  民生科技具有“三要素、多层次”的特点。所谓“三要素”是指技术支撑、政策符合度与应用效益。所谓“多层次”是指:需求层次——既有市场需求牵引,又有公共需求;主体层次——企业、政府、公益类科研机构、科技中介等多个主体;目标层次——民生科技的发展涉及不同个体与群体的利益分配、价值取向与伦理诉求,必然深刻关注个体与群体、局部与整体、当下与长远的各种利害关系的互动、选择与权衡,追求科技、政策与应用效益的协同。

  要素之一:技术支撑。民生技术与其他技术具有显著的不同。一般领域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时,技术往往以产品为载体,凝聚在产品之中;而民生科技的创新,尤其是按照政府提出的明确订单要求进行的研发有需求上的保证,关注的是能否有效地解决民生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有无直接应用价值,其技术对社会、经济的支撑如何。

  要素之二:政策符合度。民生科技的主导力量来自政府。政府出于改善民生的目的,必将大力推动民生技术的转移,民生技术必须要符合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定。有些特殊领域或特殊产品的投入主体是政府。尤其是那些能够使民众普遍受益但经济效益不显著的公共品的研发,往往要靠政府投入。这些民生科技产品需要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下,在需求相对明确和稳定的环境下,按照政府所开订单的明确要求进行研究开发和生产。政府是这类民生科技产品的主要购买者。民生科技有需求上的保证,一般不存在生产出的产品销售不了的可能。即一般不存在市场风险,但是否符合政策是关键——关注政策符合度。

  要素之三:应用效益。民生科技产生的主要是社会效益。传统技术创新以满足部分消费者的私人需求为主,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较少考虑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在以支持社会持续和谐发展为主旨,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方面,在既能提供物质产品、又能提供服务方面,在是否追求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方面,民生科技创新是把民生因素向传统技术创新渗透的一种新型创新过程,具有公共品性质。

  从企业来说,民生科技的经济核算无法进行投入产出效益的分析,无法将其设计为效益中心,只能将其设计为成本中心,每年的财务目标是将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之内,开发出数量尽可能多、质量尽可能高、满足社会公众需求的新的产品。

  从政府来说,中国的科技政策正在从单纯的科技经济政策转向更为全面的公共科技政策。政府重视民生科技,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具有公共品性质的创新成果在社会效益层面扩散,加快民生科技领域的成果应用。

  从消费者来说,民生科技最根本目的是让科技创新成果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得到应用,让更广泛的民众享受到创新成果带来的各种便利,因此,民生科技产品必须在更大领域和更广泛民众中普及——关注协调可持续发展。

  需求层次。传统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市场需求的拉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抢占市场机遇,从而获得竞争优势;而民生科技创新的动力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市场需求牵引——市场需求对技术创新产生重大影响,直接决定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同时,企业资金实力以及研究开发能力也是影响技术创新的重要要素;二是政府为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需要更好地满足民众的公共需求,为民众提供更好的公共品和公共服务。

  主体层次。传统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毫无疑问,企业主要享受创新的收益,这一点在技术领域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民生科技的技术创新主体主要是企业,但在某些环节和领域,也需要政府、公益类科研院所等多个主体,而且受益者也是包括企业、政府、民众等在内的多个主体。

  尤其是民生产品中的某些公共品和服务,其具有较强的非营利性和公益性特征,对整个社会产生正的外部性,但营利性机构往往不愿意进入。因此,政府应在民生科技的发展中,尤其是在创新链条的研究开发环节起到引导、推动、组织的主导作用。政府可以直接管理公益类科研院所进行研究开发,或者委托营利性机构进行生产,然后购买社会公益类产品提供给大众。

  目标层次。与一般的科技创新相比较,民生科技的发展必然要更多地涉及不同个体与群体的利益分配、价值取向与伦理诉求,必然要更深地关涉个体与群体、局部与整体、当下与长远的各种利害关系的互动、选择与权衡。近年来的三聚氰胺、黄金大米和塑化剂等事件表明,要想真正落实民生科技所倡导的科技惠及公众的理念,科技、政策与效益的协同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应该是发展民生科技的基础与前提。

  民生科技涉及健康科技、安全科技、数字科技、环保科技等领域,与公众利益休戚相关,相关的创新活动应优先考量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同。惟其如此,民生科技才真正算得上为民所想,才可能成为民有、民治、民享的创新活动。

  综上所述,民生科技的创新体系具有“三要素、多层次”的特点。

持民生科技的技术进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应如何支持民生科技创新?民生科技的技术创新如何更符合政策要求?这些问题目前还得不到很好的回答,针对民生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亟待建立。
民生科技的“三要素、多层次”

    “三要素”是指技术支撑、政策符合度与应用效益;“多层次”则包括需求层次、主体层次和目标层次。
    民生科技具有“三要素、多层次”的特点。所谓“三要素”是指技术支撑、政策符合度与应用效益。所谓“多层次”是指:需求层次——既有市场需求牵引,又有公共需求;主体层次——企业、政府、公益类科研机构、科技中介等多个主体;目标层次——民生科技的发展涉及不同个体与群体的利益分配、价值取向与伦理诉求,必然深刻关注个体与群体、局部与整体、当下与长远的各种利害关系的互动、选择与权衡,追求科技、政策与应用效益的协同。
    要素之一:技术支撑。民生技术与其他技术具有显著的不同。一般领域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时,技术往往以产品为载体,凝聚在产品之中;而民生科技的创新,尤其是按照政府提出的明确订单要求进行的研发有需求上的保证,关注的是能否有效地解决民生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有无直接应用价值,其技术对社会、经济的支撑如何。
    要素之二:政策符合度。民生科技的主导力量来自政府。政府出于改善民生的目的,必将大力推动民生技术的转移,民生技术必须要符合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定。有些特殊领域或特殊产品的投入主体是政府。尤其是那些能够使民众普遍受益但经济效益不显著的公共品的研发,往往要靠政府投入。这些民生科技产品需要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下,在需求相对明确和稳定的环境下,按照政府所开订单的明确要求进行研究开发和生产。政府是这类民生科技产品的主要购买者。民生科技有需求上的保证,一般不存在生产出的产品销售不了的可能。即一般不存在市场风险,但是否符合政策是关键——关注政策符合度。
    要素之三:应用效益。民生科技产生的主要是社会效益。传统技术创新以满足部分消费者的私人需求为主,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较少考虑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在以支持社会持续和谐发展为主旨,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方面,在既能提供物质产品、又能提供服务方面,在是否追求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方面,民生科技创新是把民生因素向传统技术创新渗透的一种新型创新过程,具有公共品性质。
    从企业来说,民生科技的经济核算无法进行投入产出效益的分析,无法将其设计为效益中心,只能将其设计为成本中心,每年的财务目标是将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之内,开发出数量尽可能多、质量尽可能高、满足社会公众需求的新的产品。
    从政府来说,中国的科技政策正在从单纯的科技经济政策转向更为全面的公共科技政策。政府重视民生科技,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具有公共品性质的创新成果在社会效益层面扩散,加快民生科技领域的成果应用。
    从消费者来说,民生科技最根本目的是让科技创新成果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得到应用,让更广泛的民众享受到创新成果带来的各种便利,因此,民生科技产品必须在更大领域和更广泛民众中普及——关注协调可持续发展。
    需求层次。传统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市场需求的拉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抢占市场机遇,从而获得竞争优势;而民生科技创新的动力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市场需求牵引——市场需求对技术创新产生重大影响,直接决定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同时,企业资金实力以及研究开发能力也是影响技术创新的重要要素;二是政府为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需要更好地满足民众的公共需求,为民众提供更好的公共品和公共服务。
    主体层次。传统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毫无疑问,企业主要享受创新的收益,这一点在技术领域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民生科技的技术创新主体主要是企业,但在某些环节和领域,也需要政府、公益类科研院所等多个主体,而且受益者也是包括企业、政府、民众等在内的多个主体。
    尤其是民生产品中的某些公共品和服务,其具有较强的非营利性和公益性特征,对整个社会产生正的外部性,但营利性机构往往不愿意进入。因此,政府应在民生科技的发展中,尤其是在创新链条的研究开发环节起到引导、推动、组织的主导作用。政府可以直接管理公益类科研院所进行研究开发,或者委托营利性机构进行生产,然后购买社会公益类产品提供给大众。
    目标层次。与一般的科技创新相比较,民生科技的发展必然要更多地涉及不同个体与群体的利益分配、价值取向与伦理诉求,必然要更深地关涉个体与群体、局部与整体、当下与长远的各种利害关系的互动、选择与权衡。近年来的三聚氰胺、黄金大米和塑化剂等事件表明,要想真正落实民生科技所倡导的科技惠及公众的理念,科技、政策与效益的协同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应该是发展民生科技的基础与前提。
    民生科技涉及健康科技、安全科技、数字科技、环保科技等领域,与公众利益休戚相关,相关的创新活动应优先考量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同。惟其如此,民生科技才真正算得上为民所想,才可能成为民有、民治、民享的创新活动。
    综上所述,民生科技的创新体系具有“三要素、多层次”的特点。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shishiyaowen/95548.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