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国企已是效率影响力代名词

发布时间:2013-5-21 8:25:00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
   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10年
  改革催生新国企(新国企 新起点)

  国企改革一度被称作“最难啃的骨头”。机制僵化、效率低下、包袱沉重,许多人一提国企就摇头。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动力不足,体制难题长期困扰着国企。
  迎难而进,矢志不渝。十年前,国企改革再次发力,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全面推进国有企业布局调整、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经历坎坷曲折、激昂壮阔的探索,如今,国有企业已是活力、效率、影响力的代名词。在2012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54家国有企业上榜。
  经历改革的新国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舞台上,展现出“国家脊梁”的崭新风采。

  体制改革,国企成为纯企业

  企业是什么?是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组织,是随时根据市场变化做出理性反应的竞争主体。传统的国有企业,虽然为国家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直至本世纪初,仍面临着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问题。外界看来,国企负盈不负亏,躺在政府身上。企业自身感受,“婆婆”一大堆,自主经营谈不上,何来自负盈亏?
  要让国有企业变成真正的企业!2003年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国有资产出资人初步到位,迈出了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关键一步。
  “为什么出资人到位这么重要?以前没有明确的出资人代表,政府部门谁都可以来管国有企业,可一旦企业亏损了、出事了,又找不到人来负责。”国资委副主任邵宁介绍说,这一体制变化,基本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管资产与管人、管事脱节的问题。“有了国资委,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了唯一的责任人,如果国企经营不好,就要打国资委的板子。”
  政府部门则不再承担出资人职责,而是集中精力做好社会公共管理服务,对各类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实行统一的国民待遇。“政企不分,有的政府部门既管资产,也管投资、管规划、管经营、管招标、管监督。这样的制度设计存在明显的缺陷。”邵宁说。而分离公共管理职能和出资人职能,企业从此只是单纯的运动员,政府专心去做裁判员。国有企业真正“断了奶”,经营得不好,不会有公共财政来兜底,该破产的破产。
  国资委会不会又是一个新“婆婆”?国有企业此后是听政府部门的还是听国资委的?国资管理体制改革之初,多数国企心里没底。
  “国资委不是‘婆婆’是老板。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之后,还要坚持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首任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曾多次强调。作为国务院特设机构,国资委严格限定以股东的形式履行出资人职责,不直接插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充分尊重企业法人财产权和自主经营权。
  履行出资人职能,国资委逐步建立起对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和激励约束机制:清产核资、摸清家底;开展业绩考核,依据考核确定经营者薪酬;推动国有产权进场交易,促进管理透明;公开招聘,改革经营者选任制度。
  央企感受到来自出资方的约束——必须想方设法开源节流、多创利税,否则任期考核拿不到理想的级别,集团上上下下十几万人都要减薪,企业经营层领导还有可能被撤换。央企也被赋予充分的经营自主权——投什么项目,开发哪个市场,只要是合法合规的主营业务,国资委不会过问,完全让企业自己根据市场决定。
  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使国有企业真正走向市场,成为独立的竞争主体。

  机制完善,国企展现新活力

  政企分开,在市场中经风历雨,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产权结构新——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一批大型国企相继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953家国有控股公司在A股上市,市值合计13.71万亿元。
  股份制改造,使从前“纯而又纯”的国有企业逐步发展成国有控股、多种资本参与融合的公众化公司。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到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中。目前,央企60%以上的资产、80%以上的利润集中在上市公司。
  治理结构新——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一直是国企改革的核心问题。回顾30多年的国企改革,国企领导体制经历了党委集体领导、厂长经理负责制的演变,但始终缺少有效的制衡机制。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关键要有规范的董事会。国资委成立后,立即着手研究在国有独资公司中建立董事会。2004年,宝钢集团率先试点,这一事件被称为“国资委成立后最大的新闻”。成立董事会,央企高层管理人员不再是国资委任命,而是由公司董事会进行选聘,负责日常经营。“外部董事要占董事会成员半数以上”,一批有丰富经验、专业知识的高级管理人员、专家学者成为外部董事人选,避免了董事与经理人员高度重合,实现了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分权制衡。“授予董事会部分出资人权利”,董事会开始拥有重大投融资项目的决策权、选择考核经理人员的权利,更好地实现了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截至目前,建设规范董事会试点的中央企业达到50多家,占央企总数的一半。
  用人机制新——10年来,国有企业普遍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全员竞争上岗和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工资制度,一些企业还探索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和股权期权激励制度,彻底实现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
  制度变革激发了企业活力,国有企业进入发展最快、最好的一个时期。2002年到2012年,中央企业的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元增加到22.5万亿元,增加近6倍。2012年,117家中央企业实现利润1.3万亿元,上缴税金1.9万亿元,10年间年均增速近20%。从2003年到2011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加到28万亿元,所有者权益从3.19万亿增加到11万亿元,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一大批国有企业脱颖而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力量。在工业增加值率、劳动生产率等通用的绩效指标方面,约1/3的行业领先国企赶上或超过全球500强。中国建材、中国国际航空等一批竞争性央企,近两年相继成为行业内全球排名第一的企业。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shishiyaowen/92629.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