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透视大学毕业生“最难就业年”

发布时间:2013-5-14 9:52: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字体:
  编者按

  时入5月,又到一年毕业时,困扰国人多年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并未伴随国家一系列鼓励创业、吸收就业的政策实施下有所好转。教育部新近公布的数字显示: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再度刷新纪录。与此同时,受全球经济形势不景气、往年未就业毕业生累积、海外人才“回流”、传统制造业转型、外贸行业难改颓势等诸多原因影响,全国中小企业、外资企业、国企等招聘压力大,招聘意愿降低渐成普遍现象。

  基于此,坊间更是赋予今年大学应届毕业生“最难就业年”称号。然而,近700万人的应届毕业生就业难题也在考验着各地决策者。中国经济时报就此围绕新近公布的就业率较低的数据表现,采访多名应届毕业生和相关专家,对当前就业难现象分析梳理,以探明就业难题症结所在;同时,针对不同地区对应届毕业生吸引就业的政策进行深度评论,旨在阐明能够科学引导人才流动,确保“才有所用”的政策方向。

  本报记者 胡亮

  进入5月,毕业生求职高峰时段已过大半,多地高校毕业生还在为“饭碗”苦苦寻觅。

  根据近日召开的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会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4月,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28.24%,其中研究生签约率36.59%,本科生签约率26.6%。上海、广东等省市的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也不足三成。

  经济增长趋缓,多达699万名毕业生的规模使得结构性矛盾依旧十分突出,重重压力之下,各方对毕业生就业难背后所存在的体制、制度、观念上的深层原因再次给予高度关注。

  女生、非重点高校、基础学科三大群体就业问题突出

  “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上,不同群体的就业难度不尽一致。一般来说,受性别、年龄、学历、专业、户籍、院校等限制因素困扰,女生、非重点高校、基础学科三大群体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系主任、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肖鸣政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一位应届毕业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因为专业等原因,我只能被动地被选而不是主动地去择业。”由于供需不对等,文科生择业方向普遍扎堆。“另外,对我不利的因素还包括就业中的隐形歧视,比如性别、地域、年龄歧视。”

  当前正就职于北京一家私人工作室的应届毕业生侯涛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他的本科就读于一所不错的211院校,硕士选择去英国留学。尽管自身条件不错,但回国后的求职经历还是颇费周折。“要是你的专业不对口,根本没有面试机会,比如我的专业是电视编导,如果投广告、公关之类的,就很少有让我去面试的。”侯涛告诉本报记者,专业限制给他的就业选择带来了不少困难。

  “在我们看来,大城市机会也许更公平些,如果不是大城市,多数情况下会出现‘人情关系超过学历’的现象。个人关系成了就业‘敲门砖’。”天津外国语大学的一位日语专业应届毕业生对本报记者说,有时候并不是没有参与择业的机会,而是在最后录取的时候,往往都会出现机会不均等的情况。

  近年来,IT类、经济、管理、金融等专业相当火爆,历史、哲学、数学等传统基础学科却乏人问津。

  “社会公平首先应是机会公平,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平等机会给予他们的不只是一次面试机会,更重要的是给他们继续接受竞争的信心和勇气。”肖鸣政认为,目前,我国高校学科设置与市场脱节,无法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相适应。由于课程开设成本较低,许多文科、社科类专业过度膨胀,而有着较大市场需求的工科则由于实验成本、设备成本高而开设较少,这就直接导致了文科毕业生的供大于求。

  据记者了解,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规定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院校门槛”等问题开始得到教育部的正式回应。

  职业生涯的规划、引导是大学教育应有的题中之义

  侯涛告诉本报记者,“在英国,他们在大学期间会拥有更多时间和机会去行业内实践。而且,大学课程的设置本身就和业内工作接轨,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现在,很多企业对培养零起点的职场新鲜人,依然缺乏勇气和耐心,‘经验’两字是对刚走出校门的社会人最高的门槛,也常常让我们感到无能为力。”

  肖鸣政也指出,在教学方式上,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缺乏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许多学校划分专业过细,培养出来的一些毕业生知识面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

  他认为,大学教育有别于职业教育,并不该仅关注一个学生的就业,而更多应该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手段等影响学生的人格培养和素质养成。此外,融入职业生涯的规划、引导也必须是大学教育应有的题中之义。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应届毕业生们还认为,回顾求职历程,没有一个系统、长远的职业规划也是导致后期求职坎坷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学生在临近毕业或者已经毕业后,对自己的职场规划依然不清晰。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自己都不清楚。糊里糊涂地求职,必然也导致择业现状的不尽人意。”

  而对于衡量一份好工作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多数应届毕业生给出的答案是,并不完全局限于限于薪酬和激励制度。而有效率的工作环境、有发展的工作前景、有意义的工作内容则更被关注。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从事的工作内容和过程能够带来精神满足感显得非常重要。

  “虽然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国家、高校、大学生个人等各层面的人力资源开发没有主动与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客观要求相适应。”肖鸣政建议,加快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发挥市场公平、平等竞争的优势,纠正因我国市场不完全、不灵活和非道德性造成的市场失灵。同时,积极完善就业立法以及相应的诉讼制度和劳动监察,从司法角度加强对大学生平等就业权的保障。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shishiyaowen/89257.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