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治理产能过剩需政府市场各归各位

发布时间:2013-4-19 14:17: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字体:
本报记者 李海楠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今年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一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88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其中,一季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不含农户)5809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0.7%),增速与上年同期持平,比上年全年加快0.3个百分点。
    尽管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且在内需中投资和消费贡献的比例正在发生积极变化,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提升。然而,因投资过度增长导致相关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重。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产能过剩问题除影响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外,同样也波及了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应对产能过剩,除应积极采取措施消化过剩产能外,政府和市场还需要各归各位,即政府负责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完善的市场机制;市场则充分发挥自身规律,主导投资方向。
产能过剩有“中国特色”
    “一季度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仍比较突出。”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就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时表示,产业结构不合理,是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这几年,各级政府都想通过加快结构升级、结构调整,尤其是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来改变现状。
    地方政府利用新兴产业的政策利好,大力发展相关产业,由此带来重复建设不断,导致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同样面临产能过剩问题。实际上,国家发改委早在2009年就已明确将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焦炭、电石、甲醇等)、多晶硅、风电设备等六大行业列入产能过剩行业,同时,电解铝、造船、大豆压榨等也被点名纳入 “产能过剩矛盾比较突出”的行业。
    “当前,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出现的产能过剩依然存在。不同于西方国家出现的经济周期性或因经济危机出现的产能过剩,我国的产能过剩更具备中国特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魏际刚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所谓“中国特色”,是指现存市场机制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度、行业信息不完全、地方保护主义盛行、部门分割严重、审批管制过严、对未来预期存在不确定性以及短期利益和短期目标等多种因素,综合导致了当前的产能过剩。
    对于缓解产能过剩,国家早已明确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淘汰落后产能的方针,但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数据显示,在一季度主要产品产量同比增速中,粗钢增长9.1%、钢材增长12.3%、水泥增长8.2%、平板玻璃增长8.4%。可见,存在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的产量增速依然较高。正如盛来运所说,“长期以来,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我们虽然很重视,但是由于没有处理好机制引导的问题,传统产业的生产能力过剩问题比较突出。”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对本报记者表示,国内实体经济对水泥、钢铁等传统产能消化不足,欧盟对我国光伏产业进行“双反”立案等内外需求共同萎缩,导致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凸显。此外,在投资刺激政策出台后,地方频繁受到相关产业政策、规划利好,普遍将新兴产业视为各自的主导产业,导致大规模重复建设。
消化过剩产能需标本兼治
    “防止产能过剩的最好办法是让市场决定投资方向,让市场自身对产业进行淘汰,即市场主导投资。”王晋斌认为,当前,项目审批制度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受审批制度和政策导向影响,各级政府主导投资极易造成产能过剩。“因此,由政府主导的投资方式对产能过剩有着决定性原因。”
    在魏际刚看来,造成持续产能过剩的原因,是市场机制不完善,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欠科学所致。他认为,健康的产业发展,是建立于良好的市场环境和体制、机制以及完善的法律、法规之上的,关键在于政府和市场如何实现有机结合。“最重要的是,政府要转变经济管理思路,即政府要相信企业和消费者,相信并尊重市场自身作用。”
    王晋斌也认为,改变政府主导投资的方式,需要进行彻底改革:一是政府负责创造公平、有序、完善的竞争环境和市场机制,包括减少行政干预、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破除垄断格局等;二是市场充分发挥自身规律,主导投资方向,同时政府要建立更加科学、严格的激励和惩罚措施,对市场行为予以规范。
    “为消化过剩产能,还需要标本兼治,采取短期措施和长效矫正机制相结合的手段。”魏际刚说。
    “长期来看,政府要尽力完善市场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退出机制、准入机制、环保资源能效考核机制等。”魏际刚说,待相关机制完全建立后,形成“制度引导市场”的模式,继而加快政府转变职能,摒弃过度干预、监管的经济管理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