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顶天”“立地” 探索科学发展新路

发布时间:2013-4-10 9:46: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字体:
魏昊星
    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城市群理论距今虽然只有短短半个多世纪,但世界城市群的打造和构建已走过两个多世纪的漫长历程。这一漫长历史过程和无数经验教训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城市群的构建是一个复杂而又艰苦卓绝的浩大工程,除了市场的内生动力,还需要政府、职能部门、企业、社会团体等方方面面不断给力。
    在我国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建设两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构建,承载着缩小东西差距、城乡差距两大历史使命,必须汲取和借鉴其他城市群构建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探索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新路子。
    顶层设计,变“交友式”合作为“交融式”合作
    有一幅图片常被人津津乐道:美国航天局卫星俯拍夜色地球,连绵成片的灯火璀璨处,就是这个星球上经济最发达的区域。
    有学者给这些区域取了个名字:城市群。美国波士华(波士顿—纽约—华盛顿)、美国五大湖区、日本太平洋沿岸、英国伦敦—利物浦一线、欧洲西北部、中国长江三角洲,是目前公认的全球六大城市群。
    “无一例外,这些世界级城市群之所以快速发展壮大,共性就是重视区域一体化的顶层设计。”湖北省发改委主任王建鸣说。
    在法国,1958年,巴黎制定了地区规划。 1965年,法国政府拿出“巴黎地区战略规划”,保护旧市区、重建副中心、发展新城镇、爱护自然村,规划了一个新的多中心布局的区域,将巴黎的发展带上新轨道,大巴黎城市群快速崛起。
    2004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启动编制,先后有400多位专家参与其中,出谋划策。2010年5月,这一规划由国务院批准实施。这是我国第一个跨越省级行政区的区域一体化规划。因为规划在先,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无锡、宁波等城市各有明确主体功能定位;省省之间、城城之间的交通、旅游、市场、公共服务有了明确的一体化规范。
    由于真切感受到长三角顶层设计的益处,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力倡,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构建要抓好“顶天”和“立地”两项工作。所谓“顶天”,就是要使长江中游城市群真正上升到国家战略,比照长三角、成渝经济区等跨省规划的编制模式,及时启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所谓“立地”,就是要让“武汉共识”等协议真正落地,不能只图场面热闹。
    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司长范恒山也建言,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合作要有清晰的利益分配机制,保障合作实现交融。首先,要突出各自的主体功能,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四城市间功能的互补。其次,要体现创新能力。把创新能力作为合作是否取得成效的标准。除了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还应包括城市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创新和城市精神及城市品质的塑造。第三,要坚持集约发展的原则。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结合,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第四,要坚持联动发展的原则。一体化发展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目标所在,四省不应仅是“交友式”的合作,还要实现“交融式”合作。
    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则建议,做好“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通过大都市的辐射能力,把周边的小城镇纳入块状的城市圈内。要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加强城市群内交通、通讯和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智慧城市”为理念推动内涵型城市化发展。同时,通过据点式城镇化“做多”中小城市。
    辜胜阻强调,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其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要谨防特大都市“大城市病”,避免掉入高楼林立而居民幸福感下降、人口膨胀、环境恶化、资源粗放开发的陷阱。
    突破藩篱,探索合作共赢利益机制
    在湖南采访,一则故事让记者印象深刻。
    长江岳阳城陵矶港是深水港,船货多时,大量船只没有足够泊位,夜宿航道又造成碍航。
    一江对岸的湖北监利,沿江水浅,适合建锚地。 “监利能否建设锚地,供城陵矶港船只停泊? ”
    一番测算,监利认为不划算:建设成本大,建好也只能收个停船费。合作由此搁浅,长江城陵矶段堵船依旧。
    站在监利角度,缺乏足够利益驱动,所以不积极;而站在区域协作角度,监利锚地资源闲置又甚为可惜。
    僵局如何破解?共同的利益如何形成?放眼中三角,类似搁浅的合作还有多少?
    京津冀的探索或许能启发思路。1993年7月,北京、唐山两市签署联合建港协议,唐山采取 “地主型”港口模式,出让海岸线吸引投资方建设码头以及配套设施。 2003年,京唐港大胆改制,由唐山港口投资公司、北京京泰投资管理中心等京唐多地6家股东共同发起设立京唐港股份有限公司,探索出一条跨省市、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建港,共同发展的道路,为京唐港发展扫清体制障碍。
    “公司化管理机制,让合作方找到了共同利益,对提高港口竞争力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称赞京唐港的公司制合作模式。
    探索创新,在共同的利益中做大,江西的实践给出了一个很好的借鉴。以往,安徽安庆到黄山之间没有对接的高速公路,安庆到黄山得绕一大圈子。由于地形地貌的限制,修通安庆到黄山的高速公路,中间有一段必须绕道江西。得知情况,江西省交通厅主动投入6亿多元,修通境内全长15.6公里的祁门到浮梁高速公路,为安徽串起安庆到黄山的高速公路。
    有人说,江西吃亏不划算,耗资数亿元为邻省修路。江西人不这么认为:从小处看,安徽对这条路的需求更迫切,江西是为安徽做了件好事;从全局看,祁浮高速串起赣北与皖南,其实也为自己打通了一条出路。
    意想不到的是,一条路双方都受益。去年,黄山年接待游客上升约两成,经祁浮高速至江西的游客也大增。祁浮高速的双赢,正是突破藩篱,主动作为的结果。
    在采访中,江西省工信委综合处处长王小永一番话发人深省:“谈起长江中游城市群,眼下还是上层关注得多,基层关注得少;嘴上说得多,实际做得少;理论家讲得多,部门对接少;纸上东西多,落到实处少。 ”
    “几多几少”,说到底是共识不够。共识不够,究其源是共同利益机制没有形成。不过,不少人已经看到了另一种趋势:以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为目标,国家发展重心由沿海向沿江梯度推进乃是势所必然。
    无疑,这将是一场深层次的改革,需要我们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主动作为,不断给力,持续发力,聚合城市群协调推进的正能量。
    绿色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时代坐标
    “中部地区、长江流域,是缩小区域差距的突破之地。 ”2012年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在九江主持区域发展与改革座谈会时,赋予长江中游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李克强的话,引起与会的时任江西省委书记苏荣、省长鹿心社、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湖南省省长徐守盛及与会城市负责人的共鸣。建立区域互动协调机制,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快改革创新等问题在会上讨论得热烈而深入。“越是发展不够,越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 ”
    继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批后,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四个关键词决定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红线”。
    湖北制定了 《关于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全面推行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制定并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加大对生态补偿的财政投入,探索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方式,逐步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等领域实行生态补偿。湖北格林美公司在江西、湖南建立电子废弃物回收超市,实施对电子废弃物的规范、阳光收集,现已辐射三省100多个县市;武汉凯迪电力也在湘赣皖三省开办了多家生物质能发电厂;鑫飞达公司将武汉免费公共自行车模式推广到江西、湖南、安徽等省部分城市。
    湖南铁拳治理湘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联合产权交易平台等十大重点改革,探索发行湘江治理债券,并在全国率先建立了 “两型企业”、“两型社区”、“两型机关”、“两型学校”等考评指标体系,大大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改革推动绿色崛起。
    江西把绿色生态环境视为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最大的潜力、最大的财富,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对市、县(区)政府绩效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把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安徽“承接转移不是承接垃圾,承接转移不能破坏生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旅游,截至目前,已成功创建70个国家级生态乡镇、21个国家级生态村,251个省级生态乡镇、634个省级生态村。
    四省还在“两型”社会建设上相互借鉴、通力合作。早在2008年7月,江西萍乡就与湖南株洲签定了共同建设“两型”社会的协议,萍乡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全面对接长株潭城市群。2012年,湖南、湖北两省共同启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湖南岳阳、常德、益阳和湖北荆州四市联合进行发展规划衔接,促进生态经济区建设一体化。
    下一步,四省还将共同争取国家将四省会城市列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试点示范,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同争取开展环境税、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等试点;联合开展水生态修复、PM2.5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等城市环境保护重大项目科研合作;加强“三江四湖”水环境和流域生态保护合作。
    国务院2008年9月和12月给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批复的《总体方案》,分别要求进行“九大体制机制创新”、“十大体制机制创新”;2009年12月国务院批复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明确要求“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加快发展步伐”。可以看出,体制机制创新是国家对“中三角”提出的主要任务。
    “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本身就是打破行政区划观念束缚、创新体制机制的产物;它的进一步发展,也必须靠体制机制创新来推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从十个方面总结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破题的方向: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引领的体制机制、创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体制机制、创新产业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节约集约用地的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财税金融体制机制、创新对内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创新市场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长江中游城市群,责任重大,前程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