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京冀构筑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发布时间:2013-4-1 10:15: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字体:
本报记者 王南
    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白庙村东街的一个角落里,几个老人坐在墙根儿的长椅上安静地晒着太阳。2012年的冬天特别寒冷,持续多日的浓重雾霾更令人窒息。昨夜一场大风之后,老人可以享受得见天日的时光了。他们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偶尔斗几句嘴,多数时间就呆呆地坐在那里,陷入无边的寂静……
    这是镇里的老年服务社区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养老院2001年由北七家镇政府出资兴建,有80张床位,但这些年总是30人左右入住规模。“穷人住不起,富人不愿住。现在每月收费1800元,农民从哪儿弄钱去?退休的(工人)一般也就工资2000来元,全搁这里,看病钱就没有了,头疼脑热、吃药打针怎么办?”
    距这里不远,就有条件更好的老年公寓,但费用要6000多块一个月,工薪阶层就更承受不起了;而西边两公里的温都水城,一个更加豪华、规模更大的国际养老公寓正在兴建中,据称规划建筑面积250000平方米,床位有1200张,室内配备紧急呼叫系统,床头有红外检测体温系统,小区内有1500平方米的大食堂,有各种适合老年人的营养套餐自选式刷卡消费,也有高档的中西餐厅、自助餐厅。
    政府的有形之手和民间组织发挥作用的空间巨大,市场的成熟还有赖于产业链条的发力。太阳城养老公寓、燕郊的金色年华康复中心以及配套的医院、商场……在北京周边,一个养老生态带已经初现雏形。
石家庄打造适宜养老城市
    河北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第6次人口普查显示,截至201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934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3%。而据河北省老龄委预测,“十二五”时期,河北老年人口还将以年均3%以上的高速增长。按照这种态势,到2015年,老年人口将达1100万、占15.5%;到2020年将达1300万、占17%,接近中度老龄化社会。
    石家庄等城市老龄化程度更高。以石家庄为例,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35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3.87%。石家庄市民政局局长刘月照在介绍养老服务情况时表示,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石家庄必须打造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居家养老仍是石家庄市主要的养老方式。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石家庄市区老人依靠退休金生活的占91%,依靠子女赡养的占2%,依靠其他收入的占7%;单独居住的占58%,与子女同住的占42%;有入住养老公寓愿望的占3%,有社会服务需求的占30%以上。
    为便利家居养老,政府民政、卫生、商务、劳动保障等五部门共同扶持养老服务业。到目前为止,已经率先在桥西区、长安区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建成为老服务站60家,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老人有3377人,安装“一键通”、“一号通”求助电话1.2万多部。
    对“三无老人”,现在的做法是由政府购买服务:实行将“三无老人”、低保老人全部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三无老人”每人每月发放200元服务券,低保老人每人每月发放50元服务券;对60岁以上老人实行医疗乘车、门票等优惠;百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放100元特殊生活补贴。
    构建养老服务网络、一“呼”即到,是石家庄的一个新举措:区级成立社会化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街道成立养老服务中心,依托街办卫生院、养老服务机构,设立服务窗口,为老年人服务。社区以养老服务机构、“星光老年之家”为依托,建立社区养老服务站,为老年人提供家政、护理、日托等服务,并与养老服务中心随时沟通信息,及时为老人提供所需服务。老人有需要,只需要直接拨通 “百姓通”老人手机或免费电话,由呼叫中心就近安排,享受上门服务。
    呼叫中心与各区民政局设立的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为老服务站联网,形成为老服务共同体,服务内容达6大类53项,签约养老机构2000余家。这些机构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为失去“三无老人”、低保老人、独居老人提供抵偿服务,对社会老人提供有偿服务,目前运转良好。
    根据石家庄 《关于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从2012年起,将用4年时间初步建立起政府宏观管理和扶持,街道、社区、居委会兴办,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到2015年,全市每个街道(乡镇)均建成一所示范性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全部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街道(乡镇)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基本覆盖。
    中国经济时报从河北省民政厅获悉,财政每年至少要拿出5000万元资金,奖补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石家庄、秦皇岛对新建社会办养老机构都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市区每张床位3000元、县市2000元,还有每月50元的营运补贴。据民政厅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处调研员高德海介绍,河北省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总数已达3.25万张,到 “十二五”末,社会养老机构床位数所占比重将达到50%以上。
“银发市场”尚待开发
    政府应对养老紧锣密鼓,但从市场上看,针对老年人特殊需求的产品,还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2012年重阳节前,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走访了河北的一些大型商场,“银发商机”的概念热度不高,也少见专门的产品促销。一些服务员甚至称,没有听到“银发产品”这个说法;还有一些商场的服务员,让记者重阳节当天再来转转 (看是否有活动)。只有北国超市工作人员说,他们将举办 “重阳情购物专场”,围绕民生商品、杂粮、新鲜蔬菜、保暖服饰、滋补保健、养生壶、足浴盆等品类商品进行低价促销,期间老年人购物单张小票满68元可获赠暖冬棉拖一双,还将策划“走进敬老院为老人送关爱”系列公益文化活动。
    在唐山新华道的一家商场,耿大妈对记者发出了感叹:“我们年龄大了,腿脚不利索,子女又不在身边,有时候想买点适合自己用的东西,在商场转半天也找不到。能不能像婴儿用品专卖店那样开些针对老年人的用品店呢?”
    一位行业内的人士认为,“银发经济”没有得到深入挖掘,是因为对于老年人的消费能力究竟有多大不确定,大家都在观望。她认为,老年人在医疗保健、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消费能力,如果得到满足,市场规模也不可小觑,况且“银发经济”也能缓解老龄化日益加剧带来的社会问题。“但现在开发也许无利可图,政府能不能像补贴床位一样,对银发经济予以补贴呢?”
    网上店铺似乎更为敏感一些。很多电商打出 “重阳节促销”的招牌,对适合老年人的商品推出优惠,他们甚至将购物群体锁定为年轻人,打出“回报”、“感恩”等温情牌,吸引网购一族。
    淘宝网上的“重阳礼物”,已经有几万个相关商品。人气较高的有保暖衣物、小家电、轮椅、拐杖、脚套等。一位经营拐杖的店主告诉记者,现在老年人越来越多,做老人生意很有前景,但关键是找到合适的商品。他说,一般网购老年人用品大多是年轻人,但买的东西需要得到老人的认同,所以商品要符合老年人感觉物美价廉消费心理和消费特点,才能适销对路。
企业开始布局“养老产业”
    河北友爱医院是在河北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登记的法人单位,经费来源为非财政补助类,由原来石钢医院改制后与河北平安健康集团合作经营,有国有股权,但属于民营性质,在河北医疗系统举足轻重。在谈到将来的远景规划时,院长吴维海告诉中国经济时报,建设老年社区的宏大方案已经报批,将依托河北友爱医院医疗保健服务优势,在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中选择1—2个点,建设专业化的绿色生态医疗健康和老年养护基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他们现在已经拿下1000亩地,要建10000套公寓,发展包括老年社区、老年大学、宿舍、医院、商店在内的“大健康”板块。
    管理河北100多亿国有资产的国控集团董事长邱建武也告诉中国经济时报,健康板块是未来的业务重点之一,将瞄准产业链高端和新技术、新产品发展的新趋势,选择处于成长期的科技型健康中小企业,以国控股权投资基金为依托,以PE方式,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8—10家,通过3至5年的孵化培育、上市,以资本运作手段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到“十二五”末,力争培育1家健康概念企业实现上市。
    传统的煤矿企业开滦集团,也在非煤产业上做起了大文章。集团董事长张文学告诉中国经济时报,在公司制定的“两主一新”发展战略中,能源化工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主业,包括煤化工、物流、金融等;一新是指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健康服务业就占重要位置。他说:“中国有空巢老人4500万;现在很多家庭就一个孩子,他们的父母也要步入老龄行列,健康产业潜力肯定很大,企业要在保健康复等链条上占据一席之地。”在2012年底召开的集团工作会上,开滦集团总经理裴华也透露,企业要把健康产业当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盘活企业闲置资产和富余人员,加快产业项目的调研论证,争取2013年度培育形成2到3个健康服务产业项目。
    在天安门正东30公里,规模庞大的“养老巨无霸”——燕达国际健康城已经投入运营。一个民营企业家投资130亿元兴建,共由六大板块组成:即燕达国际医院、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医学研究院、医护培训学院、国际会议中心、燕达国际医学院。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时候,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的大门正在做最后的装修,但已经可见三三两两的老人在里边散布。工作人员说,这里有床位12000张,自理宾客入住的居所按家居式花园洋房设置;半自理和非自理宾客入住的居所按星级宾馆式设置。除护理站外,还有多功能大街,甚至设置了教堂。
    养护中心专门设置的医疗站为宾客定期免费体检和身体健康评估,并分别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对宾客患的慢性病、老年疾病和常见病等均免费诊疗,对宾客患的重病、大病,到相邻的燕达国际医院治疗。为宾客配备的高素质护理员有一部分从菲律宾等国家引进,通过语言、心理学等专业的培训。
    记者正在和工作人员交流,来了一位住户前来取保健资料。记者问她入住多久了,她说:“三个多月了。我原来住在昌平的一家养老院,听朋友介绍这里设施更全,就来了。每月3000多元的费用,也还承担得起。”
    看来在“银发市场”的内部,激烈的竞争也正在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