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地方四万亿”迷局
夏心愉
随着2008年“四万亿”后遗症的显现,作为“三驾马车”之一的投资也被冠以更多负面色彩。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版四万亿”似乎注定备受争议,对于多地地方政府力挽经济下滑之势的刺激方案,市场最主要的担忧集中于地方政府的融资能力——作为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支柱的土地出让金,今年前八个月较去年同期减少了26%。而硬币的另一面是,如果没有“地方版四万亿”,地方经济下滑会不会刹不住车?
展望明年,迷局待解。2013年,投资该不该受到鼓励?投资道路将如何开辟?就此,《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了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
第一财经日报:不少业内观点都对2013年扩大投资持谨慎态度,认为上一轮经济刺激带来的问题还待解决,再谈投资会让问题更严重,也让经济转型负担更重,因此未来拉动经济要靠消费增长。
朱海斌:这个逻辑里需要厘清的要点是:第一,我们说投资存在问题,是之前的投资增速过快存在问题,而不是投资总量已经到顶,社会不再需要投资了;第二,扩大消费并不意味着投资就该大幅放缓,而是应该取得消费与投资的平衡,共同拉动经济。
目前的局面是,全球经济整体放缓和再平衡过程的持续,使中国的出口承压,这驾马车拉动经济的能力大大降低;与此同时,消费需求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提振。另一方面,在投资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地方政府的经验是很丰富的;但在扩大消费方面,他们还在摸石头过河。
因此投资的稳定增长是2013年乃至今后几年中国保持稳定增长的不可或缺的一环。从政治周期对经济的影响来看,2013年是地方政府换届后的第一年,通常这一年很可能会出现明显的投资冲动。从经济发展的需求来看,中国在投资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潜力,包括中西部基础设施的开发、城市轨道交通、水利设施、环境保护和民生方面的设施投资需求依然很大。
我们对投资的观点应当改变为:注重优化投资结构和提高投资效率,而不是简单地降低投资在GDP中的比重。
日报:怎样才能优化投资结构?
朱海斌:在探讨未来的投资路径时,不能再把投资和政府主导的公共投资简单画上等号,一旦画了等号,就会落入目前政策两难困境的迷局里。再让政府筹资加大公共投资,就会和过去一样不利于楼市调控,也与经济结构调整冲突。
展望2013年,投资需要改革原有体系,其中的关键,就是政府应该真正开放民间资本进入公共领域投资,私人部门投资应当成为未来主体。民间资本的进入,第一,可减轻地方政府在资金方面的压力,地方政府也就不至于依赖土地收入,从而倒逼房地产价格升温;第二,可以避免资金配置的权力过度集中在少数大型国企,以及公共投资中出现的低效、浪费和滋生腐败等问题。
日报:要扩大民间资本的投资占比,摆在眼下最现实的问题是:第一,很多投资项目不赚钱,逐利的民间资本不愿意投;第二,对于利润丰厚的项目,政府或有政府背景的企业会参与竞争,挫伤民间资本的积极性。
朱海斌:这就看我们的地方政府有没有勇气和决心在未来真正退出投资领域,并转变投资中的政府角色为公共服务者。而这种政府职能的转变,也是未来改革的大方向。
对于你说到的“不赚钱的项目”,比如铁路投资等,项目的外生效应却很强,能够带动地区经济整体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换一个思路:假设某个项目耗资100个亿,项目回报率只有2%~3%,这时,为了吸引民间资本,政府可以以补贴或税收的形式适当提高项目的资金回报率,这样民间资本有热情,政府也以低成本获得了项目对地方的外生效应,一举两得。
无论投资项目利润如何,政府都应减少直接参与投资活动、减少与企业的竞争、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将工作重点放在提供公共服务、完善监督机制并确保以市场主导的投资活动。同时,为了帮助民间资本有投资能力、使更多资金流入实体经济,政府还应稳步推进降低企业税费负担,恢复企业利润增长。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shishiyaowen/6081.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标签:地方政府地方经济投资结构
上一篇:银行业总资产超127万亿元
下一篇:下一个增长动力是城镇化
·首批IPO现场检查全过程揭秘2013.05.02
·驳重启IPO上涨500点的错误论2013.05.02
·同仁堂国药拟发售2亿股新股 发售价每股3.04港元2013.05.02
·第二批15家IPO在审企业下周将迎来现场检查2013.05.03
·2012年IPO总规模比2011年减少逾六成2013.05.03
·IPO重启成市场悬剑2013.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