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速形势依旧乐观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钢 | 文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在此背景下,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内的不少机构或个人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低增长期,增速会下降至6%甚至更低。这种观点的理论依据在于,中国当前的经济模式和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情况相同,但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形势长远来看依旧乐观。
从经济角度来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按照名义汇率计算,有些年份日本人均GDP是高于美国的,而目前中国人均GDP仅相当于美国的八分之一左右,由此可见,目前中国的经济水平和整体实力与当年的日本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中国经济还有很强进的后发优势尚未发挥出来,这种优势带动下的经济增长将持续很长时间。国内二、三线城市和欧美发达国家城市之间差距悬殊,即便是最发达的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和美国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近两年日渐突出的城市内涝问题,包括2012年北京暴雨事件,都可以看出即使是中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其基础设施建设仅仅是完成了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的城市化相关配套设施还远远不够。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将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提供新动力。
全球经济危机波及中国,虽然对中国的经济增长造成影响,但也给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上了生动一课,强制性地迫使人们开始对国内产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中央强调我国下一步发展主要靠实体产业,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制造业,这一轮经济危机使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很多国家都认识到这个问题。
这轮经济危机中,德国经济可谓一枝独秀。德国是所有发达国家中第三产业比例最低,制造业占比最高的国家,所以受到的冲击非常小。即便在危机中,德国经济也有不错的发展。而我国经济能够在这场危机中较快地走出来,实现快速恢复,也和国内厚重的制造业基础有关系。所以说,未来中国20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仍旧是制造业。
提及大力发展工业,有人认为这将导致高污染、高能耗。就工业生产中的某一个环节而言的确如此,需要消耗大量资源、产生废物、影响环境。但从长远来看事实并非如此。回顾整个人类发展历程,从人类农业文明以来,真正造成的且不可逆转的环境问题并非是工业带来的,而恰恰是因为工业不发展造成的,比如黄土高原退化。
这种不可逆转的破坏,往往是由于工业不发达所衍生的。人类要生存,只能采取粗暴、赤裸裸地向自然索取资源的方式。工业发展之后,很多长期解决不了的生态问题得以解决。在南水北调的线路旁边,有西峡和淅川两个县,以前这两个县的生态环境完全一样,而且是水源保护地。但如今西峡县依旧青山绿水,宜川县却成了大片秃山。究其根源无非是因为西峡县的工业发展好,宜川县基本没有工业。
近几年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部分专家认为中国丧失了持续多年的人口红利。但这并非问题的全部,近十年来,底层劳动力工资水平上升较快,但也仅限于低端劳动力、体力工作者,而包括硕士毕业生在内的知识阶层工资水平并没有太大改变。
中国的比较优势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过去讲比较优势基本上是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其实在劳动要素的内部,也有所谓的比较优势。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最具性价比的和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生产要素是低端劳动力。那时大学生和农民工的数量比例大概是在160。而现今的中国,这一比例约为15.5。
现在中国在全球性价比最高的阶层是初级知识分子,有了由劳动素质变化带来的新的比较优势。不能单纯地抱怨中国人口红利已经消失,劳动力成本带来各种问题。因为旧有的优势消失的同时,形成了新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这是中国新一轮的人力资本红利。
从中国人均资源的占有量方面来看,包括煤炭资源在内的各种自然资源,中国都比世界人均水平低很多。因此,想要拥有世界平均的生活质量,就意味着需要进口大量资源。这种大进大出的贸易格局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此外,中国要始终保持较高的进出口量。在原来的封闭条件下,国家是通过储存财富积累资源,但在当前开放的条件下,进出口即相当于一个储存财富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是整个民族进行跨期消费决策的过程。
从国际形势看,美国已经从经济底部开始回升,欧元区经济危机可能会比预期持续的时间还要长,会给中国的出口带来很多问题。但危机的同时也有机遇,尤其是为中国企业在欧美操作股权收购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机会。随着各国经济的逐步复苏,经济危机对2013年整体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会随着时间推移变得越来越小。
谈到进出口贸易就不能不提及贸易保护主义。近两年,由于经济危机,我国产品在世界上遭受“双反”的案例越来越多,这表明欧美国家越来越看到中国制造业的重要性。同时,这也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表现。
无论中国未来具体如何发展,其中有两个方面会产生新的飞跃。首先是中国的比较优势,从低端劳动力向中高端劳动力发展,会使中国的产业向中高端攀升。另外,欧美国家把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当做很重要的博弈资本,其实这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按照中国加入WTO时签订的协议,到2016年,其他国家必须自动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现在中国遭受的各种反倾销,从某种意义而言,更多的是促使国内企业进行反思,为2016年的经济贸易自由地位作准备,实现中国贸易的全球占比大幅上升。
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产业布局亟待调整。比如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某些大量依赖原材料的产业或者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难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但它并非不适合在中国生存,中国仍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西部地区更是如此,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向中西部转移,或者由市级向县级转移,这样既能解决劳动力成本的问题,也能把劳动力留在当地,解决留守儿童等一系列社会难题。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是以内需为主导,进出口对中国经济的拉动效应有限。内需分为投资和消费,部分知识分子把投资妖魔化,从经济学上讲,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需要大规模投资,没有投资,就没有人均资本的增加,也就不能实现经济腾飞,这是经济学的基本道理。
中国工业目前仍是平铺式发展,未来要朝向立体、深度发展。企业家需要适应这一改变,必须考虑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说,只有生产更好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出现根本转变。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shishiyaowen/5662.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标签:中国经济制造业
上一篇:技术进步与制度变革方能拯救世界经济
下一篇:世界经济到底缺什么
·首批IPO现场检查全过程揭秘2013.05.02
·驳重启IPO上涨500点的错误论2013.05.02
·同仁堂国药拟发售2亿股新股 发售价每股3.04港元2013.05.02
·第二批15家IPO在审企业下周将迎来现场检查2013.05.03
·2012年IPO总规模比2011年减少逾六成2013.05.03
·IPO重启成市场悬剑2013.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