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中国“梦之队”的经济往事

发布时间:2013-3-19 15:32:00 来源:中国企业报 【字体:
本报记者汪静赫根据新华社稿件整理
    随着中国十年来最大规模国家高层人事交替顺利完成,新一届中国领导人的“梦之队”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当时间闪回至2012年11月“梦之队”初次亮相之时,在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墙前,习近平第一次讲述他的中国梦。在他的身后,挂着大幅照片,上面的影像是邓小平和老一辈领导人研究经济问题。
    这样的画面无疑是属于一个时代的历史画卷。
    习近平、李克强引领的新一代中国“梦之队”,身后也有一张张这样的老照片,回放在他们各自走来的路上,回响着关于他们的经济往事。

    那些年,他们最初的闪亮
    追寻梦之队成员的经济“履历”,几乎每一个足迹现在看来都意义非凡——那些最初的足迹尤为如此。
    位于陕北的梁家河村是习近平青春岁月里的重要驿站。在这个被习近平称之为“家乡”的小村子里,这位后来的中国领导人实践着最初的寻梦。
    1973年,习近平被村民推举为村支书,很快他给村里带来了经济上的变化:村里有余粮了;修了沼气池;种上了蔬菜;建了大坝、挖了水井。此外,习近平还在村里建起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小商店。
    比习近平小两岁的李克强,有过相似的知青岁月。和习近平一样,李克强也做过村支书,考上大学时也是22岁。
    1977年,李克强带着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未解之谜”,离开了那片田野。
    走进北大校门的李克强充满了“对新兴观念的渴求以及对市场经济等方面的好奇”。据同学陶景洲回忆,李克强虽然读的是法律系,但很早就对经济问题兴趣浓厚。“那时国门初开,同学中,应该说李克强是最早关注经济问题的”。
    上世纪80年代末,已经从政的李克强进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学习。后来,他的博士论文《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获得了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奖。
    李克强读博期间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同门中包括当时共青团中央的同事——李源潮。“二李”的名字后来一起出现在《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一书的作者名中。在这本书里,李源潮撰写的是第五章“企业集团的发展途径”,李克强撰写的是第七章“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他们的论点后来都被认同,渐渐变为正在实行的政策。
    与习近平、李克强一样,张德江也有过“裤脚沾泥”的知青岁月。1968年,张德江来到延边汪清县罗子沟公社插队。在那段难忘的时光里,张德江“在地里干活儿渴了,就到小河沟喝水”……最早的岁月里,对于经济的思考多半是模糊的,但在多年后,环境领域的立法,成为张德江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因为“现在干净的河水喝不到了”。
    张德江自37岁起走上地方政府领导岗位,开始为发展一方经济初显身手。彼时,40岁的俞正声告别了16年的“技术男”时光,步入政界。在随后四年主政山东烟台期间,俞正声推动三个全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试点城市之一的烟台迈出关键一步,由此被称为“房改总工程师”,成就了俞正声最初经济岁月里闪亮的一页。

    一路走来,他们不断发力
    走过最初的闪亮岁月,中国梦之队的成长步伐,除了履历上的升迁之路,也包含着他们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力脉络。
    习近平的从政之路,亦是一段寻梦之旅。
  早在河北正定时,习近平创立的“正定旅游模式”造福了当地百姓。在厦门工作时,习近平领导制定的政策措施,为厦门长远发展争取了许多有利条件。1992年,习近平提议并主持制定的“福州3820工程”。1999年,习近平率先提出建设“数字福建”。2002年,习近平主政浙江后,提出并组织实施“八八战略”。2007年,习近平调任上海后,他在“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上海城市精神”中,增加了“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八个字。
    从陕西到北京,从河北到福建,从浙江到上海,习近平“常怀忧患之思,常念人民之托”,不断为“中国梦”加大马力。
    在相同的时间段里,梦之队的其他成员,也在各自的主政领域发挥着自己的力量。
    李克强,这位经济学博士对宏观经济问题的观察与思考总有独到视角。从地方到中央,李克强化解了不少经济“难题”,因此被外媒称为“破解复杂难题的高手”。
    2004年12月,就任辽宁省委书记后第12天的李克强,冒着严寒视察抚顺市棚户区。两个多月后,辽宁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棚改正式启动。
  2009年,作为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受命牵头负责制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一次彰显了他的复合型学术背景、强大的统筹组织协调能力、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
    李源潮的主政之路,同样故事不断。就任南京期间,李源潮的工作有两大支点:一是倡导发展民营经济,二是倡导建立“服务型政府”。 
    2002年底,出任江苏省委书记不久的李源潮,即亲自带领13个市的书记、市长及省级机关综合部门的负责人,专程赴浙江学习考察,邀请浙江的官员、企业家来江苏举行经验报告会,此举印证了李源潮对新江苏精神的概括——创业、创新、创优。
    相比之下,张德江的经济“手势”也有张有弛、游刃有余。
    张德江主政广东时,开创性地提出泛珠三角区域(9+2)合作构想。在他的大力推动下,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区域大合作拉开序幕。张德江很重视民营经济发展。调任重庆不久,他专门召开发展民营经济大会,数次邀请民企代表召开座谈会,讨论政府如何更好地为他们服务。当地企业家称,“政府如此低姿态问政民企,已是多年未见”。
    俞正声的“清新”为政之风早有盛名。主政青岛时,他就曾通过电视公布自己的收入、住房和接受礼品的处理情况。俞正声的从政信条是:“多做实事,多解决问题”。至今,俞正声夜访印染厂的故事还被青岛纺织业记忆犹新。 

    四位副总理的经济步履
    中国“梦之队”的成员中还包括新任四位副总理,他们的经济步履,也同样包含着闪光的脉络。
    四位副总理当中,张高丽、刘延东、汪洋的第一份工作都是在企业。
    自1970年开始,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系的张高丽在茂名石油公司度过了重要的15年。从搬运工到公司经理,张高丽成长为很有经济头脑的企业家,并将这种特质表现在他的每一段主政期间。
    1997年,张高丽履任深圳市委书记,一手催生了享誉海内外的深圳“高交会”,他提出的“重视环境、持续发展”理念也被深圳历届政府坚持下来。2001年,张高丽主政山东,对该省“平稳和自足”的发展心态形成冲击。2007年3月,张高丽执政天津。同年,他把“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写进了天津市党代会报告主题。
    至少在1980年之前,刘延东和张高丽一样都是“企业人”。这位在统战部门政绩卓越的女总理,虽无明显“经济建树”,但她“刚柔并济”的个人魅力却成就另一种经济“软实力”。2012年《财富》杂志列出的10位引导全球经济未来的女性名单中,刘延东赫然在列。有观察人士称赞她是“一位致力于促进中国与外界合作的改革家”。
    四位副总理当中年纪最小的汪洋从政之路却是最早的。汪洋17岁进入一家食品加工厂当工人,26岁之后,以世人惊叹的速度快步走上从政之路。1988年,33岁的汪洋出任安徽铜陵市代市长(后任市长),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正厅级干部之一,民间称他为“娃娃市长”。
    与其他三位副总理相比,马凯的起步看上去最晚。1979年,33岁的马凯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就读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度过了“拼命”的三年。马凯的毕业论文《计划价格形成的因素分析》被价格理论界称为“双渠价格论”的代表作。
    大学毕业时,搞理论的马凯决定投身到实际的经济运行中——因此,他选择了从政。此后的日子里,马凯虽然为官,却始终坚持研究经济“学问”。
    1983年,马凯在北京西城区人民政府工作期间,被认为是“当时西城区学历最高又最懂经济的干部”。2003年,马凯被任命为国家发改委主任,主政中国经济发展的“关口”部门。在这个曾被外界看作手握经济大权的“小国务院”,马凯无时无刻不在寻求着一种“平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