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借改革春风做好农村金融

发布时间:2013-3-13 13:40: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字体:
■王小妆
    温家宝总理在 《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5年来,对“三农”的财政投入达到4.47万亿元,年均增长23.5%。按照这个增长速度,2020年,一年对“三农”的投入将达到4万亿元。这让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重庆农商行”)董事长刘建忠印象特别深。他说:“我看过一些资料,美国的新农村建设花了两百多年;日本花了五十多年;最快的是韩国,1973年开始,花了三十多年。归结起来就是三点:资金、税收、技术。 ”
    2004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取消了农业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力度越来越大,农业技术的问题国家也一直很重视。在刘建忠代表看来,近年来,农村金融需求日益旺盛和多元,但广大农村仍长期处于资金“贫血”状态,基础金融服务分布不均,金融支农的风险也较大,成为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瓶颈。概而言之,农村金融很大的问题还是融资渠道的问题,也是农村金融服务的问题。
从建议说起
    《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有一句话,刘建忠代表记得也很清楚: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三农”、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的金融支持。
    “我的理解,既然是引导,就包括体制、机制的创新,也包括经济利益的导向。 ”刘建忠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他提交了一份“关于进一步探索推进‘三权’抵押融资,解决农民贷款难”的建议。建议中提到,作为全国最早试点“三权”抵押贷款的省、市之一,截至2012年年底,重庆发放“三权”抵押贷款310亿元,支持了20万农户和企业发展生产,而不良率仅为0.006%。这里面,从政府规范引导的角度看,主要有三条:一是政府出台了管理办法,明确了确权登记部门,规范了抵押、登记、转让、处置等程序;二是在补偿机制上,市区两级政府出资设立了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对金融机构产生的损失进行补偿,补偿率35%,其中市级承担20%,区、县承担15%;三是在担保方式上,政府出资30亿元组建兴农担保公司,专门为“三权”抵押贷款提供担保。
    在这些政策的引导下,重庆有10多家金融机构以不同的形式介入了“三权”抵押融资,立足“三农”的重庆农商行理所当然充当了其中的主力。
    刘建忠表示,目前,我国的诚信体系建设还不完善,贷款主要看抵押物,农村金融难以迈开大步向前发展的关键还是一个抵押物的问题。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不利于“三权”抵押贷款的大规模推进,因此提出了三个方面、七条建议。
马培贵的故事
    重庆农商行的支农实践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家住石柱县龙沙镇石岭村的马培贵,从事草莓种植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种植技术和经验,但由于一直贷不到款,没法扩大规模,只能“小本经营”。 “想去银行贷款,可家里除了这房子,没啥值钱的。这房子在银行又贷不到款。 ”马培贵无奈地说。
    针对马培贵的困局,重庆农商行在当地率先推出了“三权”抵押贷款业务。该行石柱支行受理马培贵的申请后,仅用三天时间,就发放了农房抵押贷款13.8万元。如今的马培贵已成为当地农民的 “致富样本”:草莓种植从10个大棚增加到26个,年纯收入也从10万元增加到了25万元。
    数据显示,到2012年9月末,重庆农商行发放“三权”抵押贷款近100亿元,支持了近10万农户和涉农企业发展生产,为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良好的 “带动效应”。据记者了解,近年来,重庆农商行将支农重点放在支持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不断创新贷款产品,到2012年9月末,重庆农商行已推出近50款涉农金融产品。
    比如,该行抓住重庆开展土地流转改革契机,推出农民户改复垦贷款品种,有效地推动了农地治理,同时保障了农民收益,加快了户籍改革进程。
    值得一提的是,该行在重庆银行业内率先推出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将土地未来收益权作为农民的贷款保证,突破了现有的必须以实物作抵押、或由多个农民联保的贷款模式,成为“三权”抵押贷款的有益补充。
用体制、机制挖掘“三农”贷款活力
    石柱县支行很麻利,重庆农商行各分支机构、各级员工都很麻利,是怎么做到的呢?2008年,重庆农商行在改制时做出了庄严承诺:改制不改向,改名不改姓。
    由于农业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农村发展相对滞后,要坚守这一点是要经受诱惑,经受考验的。农信社时期涉农不良贷款在不良贷款中的比重曾达到60%—70%,目前,重庆农商行涉农贷款不良率仍比贷款的不良率高近1个百分点。“有的网点,一天也没有几笔业务,但是还得保留,得有五、六个人,得有成本和费用产生。 ”重庆农商行“三农”事业部负责人说,“我们80%的网点和人员都在农村,1200多个农村网点,有340多个处于亏损状态,每年亏损3600多万元。 ”
    出路在哪里? “我们抓住国家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和重庆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机遇,坚持‘以城哺农’,用‘两条腿’走路,靠做优城市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发掘利润增长点,进而反哺支持农村业务加快发展。 ”
    重庆农商行的成绩单能说明问题:资产规模,从2002年年底的640亿元增至2012年9月末的近4000亿元,增长3300多亿元,增幅520%,成为重庆市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从不到400亿元增至2800多亿元,增长2400多亿元,增长了6倍,成为重庆市最大的存款银行。贷款余额,从不到300亿元增至近1700亿元,增长1400亿元,翻了两番多,成为重庆市最大的涉农贷款银行、中小企业融资银行、个人信贷银行。不良贷款率,从60%下降至1.2%以内,净降59个百分点,资产质量发生根本性变化。
    其主要指标在全国农村金融机构中处于领先,核心资本充足率等三项指标在17家中资上市银行中居前列,成功跻身世界银行500强和国内上市公司500强。
    我们重点关注的是重庆农商行如何把“包袱”做出彩来,在农民中形成口碑,从而把农村变成根据地,夯实未来发展的战略基础,应对强势对手的竞争——这不是耸人听闻,外资银行已经纷纷拿到了村镇银行的牌照。
    “三权”抵押贷款无疑是一个重点。农业产业化也是重点,重庆农商行创造性地推出了以 “丰都肉牛贷”、“铜梁核桃贷”等为代表的区县特色贷款品种,到外地打工的农民工也是重点……凡是 “三农”需要的,都会进入他们的业务视野。
    比如,他们在重庆较为偏远、缺乏金融机构的镇村设立了600多个 “农村便民金融自助服务点”,当地村民“足不出村”即可办理小额存取款、支农惠农补贴支取、账户余额查询、自助缴费、存折补登等基础金融业务。
    再比如,他们发行了全国首款针对农民工的专属银行卡——江渝乡情卡,发起设立总额达1000万元的“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乡情慈善基金”,专项用于补贴重庆籍农民工的异地汇款手续费,最高可达600元/年/卡,到2012年9月末已累计发卡超过460万张。又如,他们的手机银行免收服务年费、汇划手续费、短信通知费等费用,短短一年多时间就发展用户近50万个,交易金额超过900亿元。
    他们认为,农民缺乏金融知识也很“吃亏”。于是,“送金融知识下乡”,教农民识别假币、异地汇款、银行卡使用方法还有理财知识等内容,仅在2012年,这样的活动就搞了1万场。
    以上这些举措,离不开体制、机制的“保驾护航”:重庆农商行成立了“三农”事业部,对“三农”业务实行专业化管理;将主城区以外的30多家支行划分为 “三农”业务支行,实行倾斜考核,将涉农贷款利息收入的20%直接调增支行考核利润,并加大对信贷人员的奖惩力度。 “激励效果非常明显,近三年来,重庆农商行涉农贷款年均增幅保持在30%以上,而涉农贷款不良率从16%以上降至2%以内。 ”刘建忠代表说。
    把“三农”服务好了,也能直接增加收入,难怪“三农”一线机构、员工效率那么高。到2012年9月末,重庆农商行涉农贷款余额超过720亿元,占全部贷款的40%以上,是成立时的2.4倍。
着力“三化”,转型升级
    银行业面临挑战,特别是中小银行压力更大,这已经不是秘密了。从2012年开始,重庆农商行提出了“三化”战略:着力特色化经营,打造面向市场需求、符合自身特点、具备差异化优势的核心竞争力。努力成为重庆最大、最优的零售银行,优质公司和机构的主力银行,收益多元的现代银行。
    而深耕多年的农村,已成为重庆农商行的优势领域。刘建忠代表说,“我们80%的网点在农村,我们有1.5万名员工,我们了解农村,了解县域,人熟、地熟,我们的优势在县域,在农村。 ”
    着力精细化管理,打造架构科学、管控有力的流程银行。做到职责明晰、制度合理、指导到位、查处有力、考核科学、技术跟进,跟上组织形式变革、上市银行要求、业务增长速度。
    “业务发展了,精细化管理更要抓好,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一味抓业务,那么银行肯定不会稳健发展。 ”刘建忠说。
    着力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打造全行员工共谋发展、共享和谐的幸福家园。把员工的心聚拢起来,把团队的精神振奋起来,把全行的潜力激发出来,为攻坚克难、奋力前行提供不竭的动力。
    作为一家由农信社蜕变而成的商业银行,60多年走过来,培育出积极、阳光、向上的企业文化,是有难度的。
    这其中,有制度的建设,就是从体制机制上让大家心齐气顺,包括用人、包括薪酬,比如,只要业绩做出来,重庆农商行的员工收益可以是部门管理人员的两倍、三倍。也有精神的力量,特别是管理层。
    “一支一两万人的队伍,触角伸到了8万平方公里每个角落,领导层如果没有一点责任感、使命感,没有一点奉献精神,是很难形成凝聚力的。 ”刘建忠说,对重庆农商行来讲,因为有支农的承诺,无论如何都会咬定“三农”不松口,从这个角度,《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引导”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是很让人高兴的事情,在政府的引导下,必然会出现金融机构踊跃服务“三农”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