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携手应对环境和食品危机

发布时间:2013-3-8 10:57: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字体:
代表建议,把设立环境公益诉讼法庭的机制扩大到其他城市,公益诉讼同样应运用到关系公众福利的执法上;农业部相关部门应增加有关农药减量目标和工作的透明度,扩大信息公开渠道。

本报记者 刘慧

    中国的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问题正在引起全世界范围的关注。今年两会上,也成为诸多人大代表关心的议题。
    吕忠梅代表称,我国现行制定于1989年的《环境保护法》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承担不起对环境保护的责任。钟南山代表说:“如果吃饭、喝水、呼吸都成问题,GDP列世界第一又有何意义?”
    全球共同应对环境危机已成世人共识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获悉,英国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生态与水文研究中心、苏格兰詹姆斯·赫顿学院、中国科学院以及中国农业大学,将合作研究被污染环境的修复及恢复、水资源和食品安全及流域管理、恢复土壤健康等。
    学界已经开始行动。近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香港特区人大代表希望从立法开始,健全环保及食品安全执法机制。
    去年10月,港区的全国人大代表前往云南,参观了昆明中级法院环境保护审判庭。这里是全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三个试点法院之一,其余两个在贵阳和无锡。
    来自香港的人大代表刘佩琼建议,把环境公益诉讼法庭的机制扩大到其他城市,并把公益诉讼同样应用到关系公众福利的执法上,凡有界外效果的都不能依靠私人执法,如在公共场所吸烟、工厂污染河流和地下水、食品不安全或污染等。
    “如果有公益诉讼机制,就可以减少民间因受损失和不满而产生的抗争行动,保持社会和谐。更重要的是,有了公益诉讼,政府部门才能有效执法。”刘佩琼对记者说。
    人大代表蔡素玉建议严防农药污染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农药使用国,2010年使用量达175.8万吨。然而,农药的实际利用率仅在30%左右,未被农作物吸收的农药以及化肥导致至少1300万—1600万公顷耕地受到严重污染,约占中国耕地总面积的10%-13%。
    蔡素玉代表告诉记者:“盲目加大农药用量,不仅会加重环境污染,引起耕地质量退化,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还会导致农作物农药残留过量,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对公众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中国农业部2010年提出大力推进统防统治,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力争到 “十二五”末,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0%。但到了2012年的工作会议,农药减量20%的目标实现时间却变成了2020年。
    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和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保障长期的食品安全与粮食安全,蔡素玉建议,首先,农业部应落实其提出的农药减量目标,政府各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应明确职责,协调配合实施。
    其次,现有生态农业技术集成和综合应用可以使大面积水稻生产的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政府应对生态农业技术和模式研究予以专项支持,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生态农业的研究和推广。特别是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地方增加绿色防控种植面积,增强农民使用生态农业方法的积极性,实现规模化的农药减量。
    同时,增加有关农药减量目标和工作的透明度,扩大信息公开渠道,方便社会各界对国家政策的认知、理解、支持、推广,增强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