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货币超发加重通胀压力

发布时间:2013-3-7 16:19:00 来源:财经文摘 【字体:
  央行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97.42万亿元,同比增长13.8%,按目前M2的增速,春节前后,中国广义货币将突破100万亿元。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2年中国GDP增速降至7.8%,总量51.93万亿元。M2与GDP的比例将高达190%,创下历史新高。
  M2/GDP数据逐年高企,说明资金效率和金融机构的效率较低,而背后是经济结构性失衡。近几年货币供给的高速扩张,掩盖了市场的真实反映,一些专家开始重拾对通胀和泡沫的担忧。“货币严重超发”的质疑之声再次汹涌,成为“中国经济高增长能否持续”之外又一个重大话题。
  货币泛滥
  货币供应量在本质上是货币当局及其金融机构对公众的负债,货币供应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货币需求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活动对货币和相关交易工具的依赖越来越重,货币化进程加速。
  史无前例的货币供给维持了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即如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的直言:“过去30年,我们是以超量的货币供给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002年,中国货币供应量为18.3万亿元,对比现在的近百万亿,十年间增长了5.3倍。数据显示,M2与GDP比值,1996年是个转折点,这一年两者相等,比值为1,此后一路上扬,到2003年达到1.5,2009年M2与GDP的比值进一步上升到1.8。
  一定程度上,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的。当货币供应的适度增长与经济增速相匹配时,它能保证价格和经济体的稳定和温和式上涨。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则提出了稳定货币供给的“简单规则”,即货币供给的增长率必须与实际经济增长率和理想的通货膨胀率之和保持一致。
  那么,中国广义货币与GDP的比值算不算高呢?2010年,美国和日本这两个超级经济体中,货币总量和GDP的比值分别是0.7和1.1。据世界银行收集的数据,在“金砖四国”的另外三个国家中,2011年广义货币对GDP比值分别是:俄罗斯不足0.7,巴西接近0.75,印度略高于0.75。
  渣打银行2012年4月发布报告称,根据计算,在2011年全球新增的广义货币中,仅中国就占了52%。而这不是最近才出现的现象,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全球新增的M2中,人民币贡献了48%。
  这是全球性的经济乱世,欧洲在债务危机中苟延残喘,美国复苏明暗不定,新兴市场暗藏危机,一片“救命”声中,唯一的亮点就是不差钱。美国从QE1走到了QE3,日本新内阁日前又宣布20万亿日元经济刺激计划,中国的货币水龙头也在加剧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失衡。
  通胀阴影
  货币超发必然引发通货膨胀,通胀是货币超发最直观的判断。近十年来通胀率达20.7%,年均通胀率2.07%,远高于美国同期。尤其是2008-2009年,为缓解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推出了大规模的信贷计划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货币超发程度快速提高,M2的增速登峰造极地达到26%,结果就是2010-2011年中国陷入了通货膨胀漩涡。2011年通胀率一度高达5.4%,冲破政府控制目标。由于货币连年超发,越来越多经济学家预测未来中国很可能发生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而且,当过量货币追逐有限资产时,通胀作为一种货币现象,就不再简单地以CPI来表现,而是以深入骨髓的刺痛感让普通人积谷防饥。
  新生货币总是由政府及其关联企业以大力度的投资方式先花出去的,在这场无形的财富腾挪转移中,新增货币总是黏附于某些特殊领域。在中国,近年新增的货币主要流向房地产和资源型产业,大型央企、标杆型的龙头开发商和一切借力杠杆工具的人,先得到了原始的高能货币,他们可以低价拥有资产,货币的乘数效应让游戏不停地接力,后来者不断进场“抬轿子”,前赴后继地拉高他们所购商品的价格。于是就有了近年来房地产、艺术品等其他市场的泡沫化膨胀。
  另一方面,超发货币对中低收入群体极为不利。普通利率扣除通胀的水分,真实利率变成负值,存款人的财富在无形中被消融。由于货币超发,居民财富会由于通货膨胀而遭受严重的价值损失,改革开放之后的34年里人民币贬值了6倍多。通货膨胀犹如变相税收,将国民财富从国民手上转移到政府、国企等资源垄断者手中,恶化收入分配,扩大贫富差距。
  经济学家拉姆赛在1789年就写下这样的名句:从生意场上退下来的老人发现自己的财产如冰雪般消融,寡妇的日子格外难过,夙夜担心先夫留下的财产;依靠祖产过活的姑娘被合法地剥夺了一切,只剩下美丽和贞洁……这就是纸币的罪恶。
  货币泛滥是多种原因形成的,经济快速货币化和金融化是一个重要原因。在从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中,政府通过政策推动甚至主动参与,将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技术、管理等资源和要素不断推向市场,使得各类资源持续货币化,由此带来大量的基础货币投放。
  汇率制度也是解读中国“高货币之谜”的一个关键视角。长期以来,中国都坚守固定汇率制度、实行外汇管制。入世之后,巨额增长的外汇储备已经严重改变了我国货币创造的机制和供给结构。在央行实施的“冲销干预”政策下,我国外汇占款大幅飙升,从2002年末到2011年,外汇占款由2.21万亿元增加到25.52万亿元,增长11.5倍,因此“被动”发行了大量人民币。
  不彻底的金融改革同样加重货币超发问题。为了改革金融系统,央行实际投放了大量的基础货币。如2003年,中央汇金公司向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注资450亿美元,两家银行拿到450亿美元以后转手向国家结汇,资金在国家金融系统简单地走一圈就相当于直接投放了3600亿人民币的基础货币。而为了处理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央行同样间接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数量也在数千亿元级别。
  货币超发只是表象,背后是中国经济结构性失衡和金融体系发展的严重滞后,而更根本的原因则是权力的失衡,如果不通过深化改革,更多让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主体,中国的货币超发仅靠央行控制货币发行和信贷规模很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