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待天量M2勿刻舟求剑
证券时报记者 罗克关
每年年初,市场总会翘首以盼两个数据,一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同比增速会有多高?二是新增贷款的盘子究竟有多大?有了这两个数据保底,做投资的大抵都能吞下定心丸,一年收成的好坏也基本有个预期。
上周国内某财经媒体一篇关于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的报道,再次将市场的不确定心理引爆。该报道称,自从2009年以来中国每年的新增货币量,已占到全球货币供应量的一半,赶英超美不在话下。该报道还将去年12月末中国97.42万亿的M2存量,与2012年51.93万亿的GDP总量相比,得出中国货币与实际产出之间的比例高达188%。换言之,中国经济货币化程度位居全球前列。
乍一看,这个推断似乎有理有据。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其中的逻辑漏洞。首先,货币总量在什么情况下增长快?毫无疑问,只有在银行信贷或者说间接融资规模,占社会融资总量比例较大的情况下,每一个从中央银行释放出来的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进一步放大的可能性才会比较大。
很不幸的是,中国的金融体系中间接融资的占比依然高达八成以上。仅以2009年为例,中国央行连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向银行体系注入资金,所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随之迅速膨胀。而在同期,美联储维持联邦基金利率在历史低位不变,并给出各种优惠的贴现窗口政策,但美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却在收缩消费信贷。一起一伏,两国的M2存量此消彼长是很自然的事情。
这正是为什么近几年来,在全球央行均开闸放水的情况下,中国央行统计的M2余额比其他国家都跑得快的原因。需要指出的是,即便在这种情况下,2011年底和2012年初中国经济依然遭到比较严重的通缩威胁。2012年二季度经济低迷的景象,各位读者应该不会感到陌生。
其次,从严格意义上讲,M2的统计数值是一个存量指标。这个值,只证明在某个时点上,整个经济体中能够用于支付的货币量有多少。我们试想一下,即便我们有97.42万亿的支付能力,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所有的钱都在流动呢?显然不是。
这儿只说最简单的指标。在去年12月末97.42万亿元——M2余额中,有大约5.47万亿是以现金形式存在的M0(流通中现金)。熟悉金融常识的读者都知道,以现金形式存在的货币,是无法参与到货币创造过程中的。而很多国家央行的统计指标M0不予统计,起手就是M1(狭义货币供应量),流通中的现金总量可以少到忽略不计。仅以这个细节而言,要说中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很高,恐怕很难站稳脚跟。显然,上周一度沸沸扬扬的“中国经济货币化程度高居全球前列”论断只是伪命题而已。
既然如此,为什么市场依然不依不饶地用M2来和GDP进行比较呢?记者认为,市场对于M2增速和M2存量的担忧,其实是对经济运行潜藏的通胀不确定性的担忧。而由于银行长期以来均为中国金融体系核心,央行对M2的管控实际上就意味着对信贷增速的管控,进而关乎到实体经济资金面的松紧程度。也就是说,M2只是一个中间变量,由于中国央行长期以来以它作为管控通胀、经济增长等最终变量的阀门,公众此刻却真的将M2看做通货膨胀的代名词。
实际上,自1993年起,以美联储为代表的一些央行就已经抛弃了将M2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做法。原因很简单,M2和最终的通货膨胀以及经济增长等指标之间,究竟是不是存在准确的一一对应关系?学者们长期的研究并没能证明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具有普遍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金融体系中间接融资模式一家独大的局面也在快速变化。各种新涌现的社会融资模式,在不断创造新的货币政策传导路径。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各档次利率的不断完善,也意味着央行未来有可能直接通过金融市场影响社会融资总量——价格工具的重要性可能要超过数量工具。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经济模式的变迁以及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所选择的目标也在不断变化。我们不但需要理解M2不断膨胀的真实原因,也需要明白其与通货膨胀之间真实的传导路径。若非如此,我们的对策就将是刻舟求剑,徒劳无功。
标签:货币供应量银行信贷
上一篇:广东划定十年围填海“红线”
下一篇:四分之三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展期说法被指夸张
·万科1月销售191亿 无B股股东反对转H2013.02.05
·11亿首入南京 方兴“豪赌”最大烂尾地标2013.02.05
·太古地产内地投资物业出租率超八成2013.02.05
·万科召开临时股东大会 B转H方案获高票通过2013.02.04
·国企逐渐垄断房产业 中小民企困难重重2013.02.04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2013.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