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上海两会热议国计民生

发布时间:2013-2-1 10:54:00 来源:上海金融报 【字体:

  自1月中旬以来,中国各省级地方两会陆续拉开帷幕。作为一年一度国人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两会聚焦了现阶段老百姓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今年上海两会上,金融中心建设、经济结构转型、养老模式创新、环境污染治理等成为代表委员们集中讨论的议题

  金融中心建设需营造诚信环境

  1月26日,政协上海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沪举行,拉开了今年上海两会的序幕,仅隔一天,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也如期举行。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来自上海各行各业的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济济一堂,为今后五年上海的社会、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1月27日上午,在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海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人大代表杨雄作政府工作报告。杨雄表示,过去五年上海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自身发展转型的严峻考验,经济保持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据介绍,五年来,上海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8%、2012年突破2万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从2007年的2103亿元提高到2012年的3744亿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十一五”期间下降20%、近年来再下降10.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额完成削减目标。

  此外,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金融市场交易额达到528万亿元,股票市场、期货市场规模跃居世界前列;航运中心建设取得新突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浦东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三;贸易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关区和本市进出口总额分别达到8013亿美元和4368亿美元,商品销售总额达到5379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8%。

  一直以来,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始终是贯穿本地经济的核心,而其中,金融中心又处于主导地位,在本次两会上,这个概念再次被强化。

  当日下午,在第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浦东新区代表团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市人大代表韩正进一步提出,未来五年,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决定性阶段,而金融中心建设处于核心地位。“譬如航运中心建设,如果只是简单追求码头建设、集装箱运输总量,道路肯定要堵,卡车排放的PM2.5也上去了,真正要做的是提升能级。总部经济发展目前所遇到的瓶颈几乎都在金融领域;航运中心建设、贸易中心建设,突破点也在金融。”韩正说。

  韩正认为,金融中心建设的破题,首先是法治、诚信的环境建设;其次是市场体系健康发展,“现在上海的坛坛罐罐已经不少了,但是规模还不大”;再者是功能性机构的持续集聚;同时要有效防范风险,“金融中心不能是金融风险中心”;最后是形成金融人才高地。

  事实上,以金融中心建设为核心,带动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增强经济中心的集聚辐射功能,已在代表委员中形成了共识。据透露,在目前已经收到的提案和书面意见之中,聚焦金融领域瓶颈的超过10件,审议和讨论中涉及金融中心建设的建议不胜枚举。其中,五个方面的突破最受关注,分别是:以法治和诚信建设为主导,推动金融环境建设;在建设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的基础上,推动金融市场规模保持或进入世界同类市场前列;加大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的引进力度,保持金融机构的持续集聚;控制金融风险;建设金融人才高地。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说:“在金融市场谈诚信,抓住了风险防范的要害。”奚君羊认为,金融活动的本质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金融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债务债权关系。和自然人之间的债务债权关系不同的是,金融市场的债务往往是巨额的、连环的,诚信缺失导致的风险可能被无限放大。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金融学院政法学院院长薄海豹也表示,市场语境下的“诚信”,其实就是契约精神。过去中国流行“圈子经济”、“熟人经济”,谁失信,谁就被整个圈子唾弃。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圈子”对交易者的约束力越发微弱,“何况金融中心中的交易主体来自世界各个角落,‘陌生人’之间开展交易需要更有力的保障,尤其是法律。”

  除此之外,金融“软环境”也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奚君羊表示,目前从上海的各项金融指标看,虽然在国内金融方面都比较领先,但在国际化方面的指标则远远落后于其他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目前只是一个国内的金融中心,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要建成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在金融的国际化程度上大力拓展。”奚君羊说,在这方面,上海既有挑战,也有机遇。如果上海在金融中心建设的过程中不注意突出和强调国际化,最终结果很可能只是一个金融中心,但不是国际金融中心。。

  为此,他建议,全面梳理上海现有的所有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有关的政策、法规、制度、步骤和措施,强调、补充和充实国际化的相关内容。同时,总结和借鉴境内外有关金融国际化,并推进如律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咨询机构、金融数据服务商等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相关机构的国际化,鼓励这些机构加强与境外机构的合作,引进境外高端人才,加快开发国际化的金融交易、金融工具和品种。

  上海市人大代表、黄浦区区长周伟也指出,只有优越的软环境才能吸引金融机构持续集聚,在这方面政府仍需加大力度。在周伟看来,2012年国内证券市场整体低迷,黄浦区的证券业受到重创,业绩下降了30%,但全区金融行业的业绩仍上涨了20%,而这就是新金融行业的拉动力。

  最近几年,黄浦区每年都能吸引五六十家新金融机构以及3000名新金融行业人才落户。周伟表示,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重点布局了“一城一带”,“一带”就是外滩金融聚集带,以融资租赁机构、信托机构、股权投资类机构等为主,“这些新金融机构的集聚不仅带动了全区金融行业的攀升,更对相关产业、行业起到了助推作用,比如,素喜投资于高科技项目的股权投资机构,帮助很多新技术实现了市场化。”

  周伟指出,新金融行业注重政策配套,但更注重能留住人的软环境。目前,对于新金融行业高端人才,黄浦区不但给于奖励,还在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黄浦区酝酿逐步构建资本运作中心、资产管理中心、金融专业服务中心,这些都需要金融机构在外滩持续集聚。”

  同时,金融信息平台的建设也是黄浦区的一大亮点。目前,黄浦区已建立起一批新金融行业交流平台,包括金融家俱乐部、新金融研究所等,还与中国社科院联手打造《金融时代》期刊,定期发布政策及行业资讯。“我们将打造一个新金融行业的完整生态!”周伟透露,目前上海清算所已经正式落户黄浦区,未来它将成为国家融资的重要平台,也是将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打通的重要一环。

  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则表示,上海金融中心建设要发挥中国金融市场优势。“现在的中国金融市场有三大优势,首先,中国的银行是世界上体量最大的银行。其次,中国是融资大国。第三,中国是贸易大国。我认为上海金融中心建设要发挥中国金融市场的优势。但这三大优势上海尚未完全抓住。

  杨成长表示,如今中国金融市场正出现三个新变化,上海应竭力抓住这个变化的机会。首先是融资,目前发展最快的是银行融资,17万亿元的融资有8.2万亿元来自银行,上海要在这上面下点功夫。其次是债券,债券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股票的融资在5000亿元就是瓶颈了,而上海目前在债券方面优势并不明显。第三,当前财富管理、资产管理越来越成为金融机构争夺的要点。这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目前中国最好的公募、私募、PE都不在上海。上海要在这方面多加思考,要根据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优势和特点来确定上海金融中心的核心抓手。

  经济转型应打“攻坚战”

  创新转型是近年来上海经济的“关键词”,作为其中重要的指标,服务业尤其是中小型服务企业的生存、增长情况格外引人关注。在今年上海两会收到的提案中,很多委员聚焦小微企业融资难。然而,有调查显示,目前小微企业向银行贷款融资的提及率只有27%(上海地区抽样调查)。

  有权威数据统计,2012年末,上海市小微企业总量为35.6万户,占总数99.62%,涉及生产制造、国计民生等各行各业。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上海市工商联主席王志雄说,中小微企业解决社会50%以上的就业。然而,小微企业却往往因“融资难”而面临生存困境。

  调查显示,目前沪上小微企业面临“融资难”首先是渠道窄,主要向亲友借款,通过银行贷款方式融资的提及率只有27%;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惜贷”。

  业内人士表示,小微企业因为轻资产,一般无法为银行贷款提供有效担保,亟需的是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类贷款。但是银行对信用贷款有一整套的考核指标,包括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声誉等等,“银行其实很希望帮助小微企业,但有时想在电脑上查点他们的企业信息都查不到。按照银行风险控制规定,很难对这一类企业投放信用贷款”。

  针对这种情况,2012年,上海市工商联开展了“一手牵银行、一手牵企业”行动,形成《建立商会、银行合作机制,推进中小企业融资千亿》方案,与民生银行上海分行联手,推动基层商会与银行共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合作社”,对有需要的小微企业发放上限150万元的信用贷款。民生银行一位直接参与“合作社”运作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合作社”更像一个俱乐部,通过基层商会向银行的举荐,信用、运营良好的优质企业能及时获得贷款,消除了银行的担忧与企业融资的困难。

  据悉,从去年8月到现在,仅长宁区的民生银行支行就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近2亿元。银行工作人员还走进基层商会挂职,深入小微民企了解企业实际运营情况,“基层商会代表和银行工作人员,通过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合作社组成一个服务团队,银行工作人员会借助合作社平台排摸小微企业需求,有时还会为小微企业提供专业的结算产品。有时发现两家商会企业正好处于产业链的上下游,银行工作人员还会帮忙牵牵线,促成它们合作。”

  民生银行上海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王建平表示,因为掌握了企业运营情况,目前民生银行正在针对企业特性研究设计不同的信贷产品,“比如科技型企业,银行会根据科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结合诸如科创基金评判标准等行业性标准,为科技型企业度身定制产品,按照企业资金的周转时段及时跟进贷款。”王建平还建议,在条件成熟的城市(如上海)由政府牵头,搭建针对稍有规模的小微企业的“天使基金”融资渠道平台;发展地域、社区以及特色产品的草根金融服务机构。

  还有的代表建议,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上海应加快沪上外资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截至2012年11月,上海的小额贷款公司获批设立数量已达100家。无论是业务规模还是扩张速度,小额贷款公司称得上是快速发展。但自2008年相关政策出台至今,上海市仅有一家外资小额贷款公司(合资)获批。应鼓励国外有经验、有影响的机构,在上海投资设立小额贷款公司,一方面有助于缓解“三农”、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困难。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小额信贷市场的自由竞争,乃至于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改善目前小额信贷市场中良莠不齐的局面,以分担风险,活跃地方经济。鉴于上海巨大的市场,以及中小微型企业对小额信贷的迫切需求,建议进一步加快上海市外资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进程。

  此外,进一步拉动本地消费,将消费力留在上海也成为不少委员“献计”经济转型的主攻方向。民建市委去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一项问卷显示:本市每年境外消费约500亿元人民币,入境消费每年仅150亿元人民币左右,两者占比约为4∶1。

  这份调查问卷还显示,目前本市消费整体尚处于较低水平。市民消费大部分依然停留在基本保障性的刚性消费层面,其中饮食和住房消费位居前列,有效的中高端消费呈规模化外流。56%的家庭愿意选择进口商品,26%选择合资产品。近年来,有效消费力外流趋势加大。近6成家庭自己打理家务,儿童教育和老人照顾方面,近80%家庭选择由自己或家人承担。家庭服务消费基本自给自足。

  民建市委表示,眼下上海入境消费只占2.3%。按每年平均500万人次入境抵沪计,未来上海具有1500亿元人民币入境消费的巨大空间,要充分利用契机,着力于消费的国际化定位。

  民建市委建议中央授予上海实施入境消费退免税等国际通行做法,先行开展反暴利法的前期调研,同步推进定价约束机制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提升具有资源禀赋、关乎振兴消费的传统优势产业。以此加快制造业同商贸业的互相渗透和融合,以消费需求引领“上海制造”向“上海创造”的升级发展。

  加快推进“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加快,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民办养老院或因费用昂贵曲高和寡,或因条件不佳无人问津。如何让所有的老人都能安享晚年,也成为两会上热议的话题。

  上海作为中国老龄化最高的特大型城市,养老难题的解决已刻不容缓。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透露,今年上海将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等创新试点。对此,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党委书记肖星透露,具体操作中,拟启用单位代扣代缴等方式。这既能为未来养老提供保障,也可提前为个税“减负”。

  “目前,上海本市户籍养老保险的覆盖达到98%,外来从业人员覆盖面达到84%,但社会保险作为一项基本的保险保障制度安排,只能是保基本。”作为保险行业的专家,肖星说,现有养老保险存在着明显的短板。如重疾承受能力较差。在目前限额医保统筹的情况下,对个体来说,如果缺少足够的额外保障,一旦患上重疾,往往会出现因病致贫现象。对绝大多数企业职工来说,特别是中、低收入人群,由于养老金个人账户不足,统筹部分难以迅速提升,老年生活质量难以保证。

  另一现实是,未来的中国社会将面临老龄化危机,上海的老龄化程度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在职人员供养退休人员比例达到3比2。“考虑到目前养老金缺口,老了后还有没有养老金可拿的问题已迫在眉睫。”肖星说。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本市将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等创新试点。所谓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是商业养老保险的一种,指投保人所缴纳的保险费在一定比例内,可以在个人所得税前扣除,将来退休后领取保险金时再补缴个人所得税,这有别于目前个人收入纳税后才缴纳保险金的做法。

  肖星表示,月收入1万元,扣除四金后1900元以及个税起征点3500元后,应纳税额为4600元,缴税标准应参照20%的税率计算,再减去速算扣除数555元,需要缴税365元。如果可以税前列支700元作为保费,月入1万元的应纳税额为3900元,按照10%税率计算,再减去速算扣除数105元,应缴税285元。也就是说,如果购买了个税递延型养老产品,每月可以避税80元,一年则可以避税近千元。以此类推,如果每月购买700元的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收入越高,其避税的金额就越大。

  “事实上,这是国家在政策上给予购买养老保险产品个人的税收优惠。考虑到这期间物价上涨因素,这一产品实际能起到个税‘减负’作用。”肖星说,“即使不考虑这期间物价上涨的因素,这一产品所起到的个税‘减负’作用,还意味着延缓缴税等好处。在国外,这种产品非常通行,可通过降低个人的税务负担,鼓励居民购买养老保险。”

  据了解,目前,相关保险产品的设计、系统设置已经基本完成,一旦试点启动,估计每年保费可达15亿元—20亿元。投保的主要方式拟通过单位代扣代缴等进行。至于最适合试点的,肖星推荐35岁以下人群。

  此外,他还进一步建议,申城可试点医保个人账户购买商业保险。按照基本医疗保险办法中关于门诊大病的规定,职工在门诊进行大病医疗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在职职工将由统筹基金支付85%,其余部分在账户历年结余不足支付的情况下由职工自负,由于统筹基金有最高支付限额(7万元)的限制,因此,虽然统筹比例能达到85%,但是剩余部分对个人来说压力依然很大。

  具体操作中,可根据个人账户历年结余的实际情况划分几个档次,每个不同档次可以用于购买商业健康险的金额不同。医保资金购买商业健康险的险种由政府指定保险公司销量较好的重大疾病类产品,或由对接该政府项目的保险公司开发重疾类新产品。如此一来,既可有效地提高全市的保险保障水平,也可以减轻医保资金统筹的压力,还可以充分的发挥出保险应有的保障功能。

  “十面霾伏”亟待解决

  今年年初,多地出现雾霾天气,城市污染指数直线上升,对此国人自嘲身陷“十面霾伏”。PM2.5则被认为是引发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空气污染防治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1月29日,中国130万平方公里国土笼罩在灰霾下,上海PM2.5含量也从中午起直线快速上升,这一现象立即成为上海两会现场的热点话题。其中,环境质量尤其是空气质量,是上海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徐增增代表坦言,国内其他一些城市的“公交优先”做法走在上海前面,希望上海“步子再大些”,抓紧改造出租车、公交车使用清洁能源;朱洪明代表则提醒说,上海的水污染治理有“四重四轻”:重阻止、轻治理;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手段、轻自然生态方式;重水景打造、轻水质改善……

  “空气质量今年可能大家感受比较深,最近感冒的人特别多。”在徐汇区代表会议上,杨雄专门谈到空气质量问题,“过去优良率90%是以PM10为标准统计的,现在按照PM2.5的新标准,空气质量可能要下降一个等级。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已经搞到第五轮,可能要搞十轮,这是群众特别关心的问题!”

  针对上海遭遇严重空气污染应如何应对的问题,市环保局局长张全在会上表示,目前已经初步安排两个阶段的应急措施:一是在重度污染等级(空气质量指数AQI达201-300)时,对今年启动过两次的重点工业企业应急措施,正在进一步扩大范围,包括工厂、发电厂减排、停止工地基坑开挖、加强全市工地扬尘巡检和洒水频次等;二是严重污染等级(AQI达301以上)时,措施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比如对产生扬尘的工地停工,加强道路冲洗,限行“黄标车”,部分公务车带头停驶等。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副会长周荣则提交了一份《关于地方立法、长三角区域联动常态化缓解雾霾的提案》,建议针对空气污染,上海可以参照英国伦敦模式,尽快制定、出台地方法案,将上海整体应急联动机制纳入其中,必要时可启动预案,停课停工。同时,考虑到空气污染具有区域联动效应,推进原有的长三角联动机制常态化,并成立治理空气污染委员会统筹安排。

  周荣建议,首先,从中长期治理角度看,必须参照“伦敦模式”,在国家立法基础上,结合自身特色,推出具体的地方法案。其次,针对短时期可能出现的空气污染,周荣还建议需要将已有的应急联动机制范围扩大,并常态化。同时,及时告知公众,对影响较大的人群(孩子、老人、户外工作者)予以风险提示。必要时,启动预案,停课停工。重点企业,例如宝钢、石化、燃煤电厂等,必须参与到这一联动机制中去,以帮助在高污染天中改善空气质量。

  周荣建议空气污染还应增强区域联防联控,必须强化统一协调的区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如在长三角区域,成立一个省级部门组成的跨区域空气污染治理委员会,每个地方“拿出一定数量的GDP”专门治理空气污染。周荣还建议有关部门推出“空气体感指数”。原有的“体感指数”参照的是不同温度,人体不同的感受。目前,考虑到空气污染,“空气体感指数”应涵盖不同空气质量指数(AQI)所对应的人体感受,并及时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