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须防走偏
业内人士预计2013年“一号文件”即将发布,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有了新的政策指引。分析人士认为,农业现代化是实现“新四化”的目标之一,现代农业的发展无疑将步入快车道。但当前对于现代农业的误解导致高产低质甚至劣质的现象在某些农业领域出现,如果加快发展的是被误解的现代农业,无疑将偏离农业现代化的正常轨道。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的一个概念,其内涵农业部曾经给出过解释,即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高产必然是放在首位的目标,但如果将其作为唯一目标,企业唯利是图、放弃基本的职业操守,最终即使高产得以实现,也会由于产品质量不过关、食品安全等问题而不能满足老百姓的实际需求,造成结构性过剩。
此外,低劣质产品一经曝光带来的信任危机会拖累整个行业,导致消费需求转向国外和农产品对外依存度进一步提高。某些农业领域已经出现这种苗头,稍远的如三聚氰胺奶粉,近的如白羽鸡。对于农产品质量问题,很多时候的解读是监管力度不够、企业缺乏自律等。但更进一步思考,在通往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可能某种程度上走进了误区。
农业现代化到底该怎么做?一个普遍理解是农业从生产延长到加工、销售等环节,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或者说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工商业资本大举进入农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和生产效率的提升。正面影响有目共睹,但同时工业资本的短视和逐利特性导致农业成为最大的污染源之一、农民成为农产品质量问题的最大受害者、农村的发展活力逐步丧失。农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用工业手段改造农业的同时必然会带入有缺陷的工业基因。可以说,当前农业产业化流行的“公司+农户”模式存在某种缺陷。由于公司与农户之间是买卖关系,并没有真正深入农业农村,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会将成本和风险压给在交易中缺乏话语权的农户。
当然,有的工商业资本在农业领域也做得有声有色,比如全产业链模式,这有利于风险控制,但缺点是农民丧失了主体地位,规模难以做大。农产品的生产过程,需要农民的悉心照料,如果农民只是雇佣工人,其态度必然不同于对待自己的产品,监督其劳动需要付出极高成本。最近两年一些大企业纷纷从租种的农民土地中退出,原因正在于此。
为应对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政策层面正在酝酿提高工商业资本进入农业的门槛。从政策角度看,应当看到农业企业与工业企业存在差异,其行为应受到约束;应培育壮大性质与工业资本截然不同的农业资本,由其来主导农业现代化,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同时,应重塑农业产业化模式,探索出适合推广的农业现代化路径,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建立农户与公司的利益共同体。国外的农产品合作社可资借鉴,老百姓把农产品集中供给合作社,产品销往市场赚得的利润再按照提供产品的多少部分返还给农户。
标签:农业农业现代化
上一篇:谢旭人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
下一篇:651项环资类项目获中央预算资金支持
·黑莓q10黑莓全键盘版Q10智能手机或4月上市 排Z10之后2013.01.31
·重庆涪陵杀人案女子被砍下头颅仍下5楼 凶杀嫌犯有精神2013.01.31
·保时捷男酒驾想逆行逃跑 警察拔枪将其逼平2013.01.31
·动车高价盒饭出厂价20不到卖40元 餐车承包需花钱拉关系2013.01.31
·因没钱交房租 俩小偷到图书馆连偷两部手机被抓2013.01.31
·中国百富榜为啥易成“杀猪榜”?20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