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信息平台《丝路再出发:国家战略落地三问》
摘要:核心信息平台(www.coreinfos.com) 一丈丝绸,掠过7000公里,方能从古中国抵达古罗马。古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贸易与共赢是关键词。
这也同样是“一带一路”的战略精髓。在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全球贸易格局生变的大环境中,通过扩大对中亚、西亚等睦邻友国的“基建输出”等,既能转移中国过剩的产能,也能推动区域内经济一体化,打造新的贸易长廊。不过,这一战略与冷战时期的“马歇尔计划”有着本质区别。
从中央顶层设计到地方具体规划,从400亿美元丝路基金到各企业的踊跃出海,以及普通国人对中国的自信,政府规划、市场力量与民心有机融合,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力保障。
资本市场更已成为“一带一路”战略最坚定的拥趸,自2014年便点燃了做多建筑工程、交通运输、装备制造、原材料、文化旅游等相关领域概念股的激情,券商研究所甚至放出“牛市源起一带一路,未来10年看一带一路”的豪言壮语。
这是一场宏伟的战略,风险与不确定性同样高企,中国的投入与收益将决定下一个10年的发展基调。
感谢兴业证券、中国银河证券、招商证券、华创证券、华泰证券、海通证券、国泰君安证券、申银万国证券、广发证券、中信证券、民生证券等研究所对本专题研究的大力支持。
2015年1月期的《名利场》杂志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eglitz)撰文预言,“中国世纪从2015年开始”。
对于中国的未来,看多与看空的声音一直激烈地存在着,我们屡屡被预言“经济即将崩溃”,却又一次次以事实上的奇迹挑破所有虚妄的担忧。在经济高速运行30余年之后,“中国元年”是否已经到来?
当下看未来,多与空的分化更趋两极:2014年中国GDP增速下滑至1990年以来的低点,但另一边厢,中国GDP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中国成为美国之后又一个“10万亿美元俱乐部”成员,超越美国也已在望;2015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将超越外国对华直接投资(FDI),实现资本净输出。
站在历史的关口,“一带一路”大战略已远远不是2015年中国的政经头条这么简单,其必将成为主导后10年中国经济走势与地缘政治格局的关键力量。在部分观察家眼中,这一战略的重要性甚至有望比肩“改革开放”。
一带一路(One Belt & One Road)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其概念出自顶层设计。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的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时,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首提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1个月后,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首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图1)。
随着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的陆续启动,“一带一路”渐成流行语,但大多数人并未真正领会其战略深意,甚至对其概念还是一知半解。中国为何打出这样一手牌?中国实力与战略目标匹配吗?在21世纪的丝绸之路上,中国会怎么做?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舆论将其解读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这其中是否存有谬误?要想深刻理解新丝路,不妨先回顾古丝绸之路的历史。
古丝路关键词:贸易与共赢
产自中国的丝绸是历史上最负盛名的顶级奢侈品。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人接入丝绸之路的商道,就此陷入对丝绸的狂热追捧。据史料记载,那个迷倒了罗马两任执政官—凯撒大帝和继任的安东尼—的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正是丝绸制品的超级粉丝。在罗马集市上,丝绸曾上扬至12两黄金/磅的天价,造成罗马帝国黄金大量外流。这甚至迫使当时的元老院不得已制定法令,禁止人们穿着丝织品。
这种狂热,大概不仅是因为丝绸轻灵飘逸的非凡质地,更体现了为了得到它所付出的路途与心血。1910年,德国史学家赫尔曼做出了对丝绸之路的基本定义,即它是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丝绸为其中代表性的大宗商品。这一概念因形象贴切而广受认可。丝绸之路起点在中国,时间跨度逾2000多年,按历史划分为先秦、汉唐、宋元、明清4个时期,按线路有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之别。陆上丝路因地貌景观差异区分,又细分为“草原森林丝路”、“高山峡谷丝路”和“沙漠绿洲丝路”。
贸易是贯穿其中的主题词,从起点到终点,丝绸的价格可以翻上千百倍。在一个没有飞机、火车、轮船甚至自行车的年代,只能靠人背马驼实现7000余公里的运输,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在一条经典的路线中,一丈丝绸要从古中国的桑女辗转至古罗马的贵妇手中,需要翻越无数道地理屏障,它将依次越过黄土高原—昆仑山脉、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帕米尔高原—图兰低地—伊朗高原—扎格罗斯山脉—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托罗斯山脉—小亚细亚半岛—黑海海峡—巴尔干半岛—多瑙河中下游平原—阿尔卑斯山脉—波河平原,最终抵达今日意大利所在的亚平宁山脉(半岛)。
关山重重多险阻。史学家一般将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视作丝绸之路的发源点,而张骞率领的100多人使团,最终只有他和一名随从幸存而归。即使这样,丝绸之路依然繁荣发展起来,其不仅是贸易通道,令沿途各国物种互通有无,更连接起了中国、印度与希腊三大文明,成为东西方文明的融合、交流之路。
1998年,中国向联合国申报丝绸之路为世界文化遗产,未果。2004年中国转变思路,联合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共同申报,2014年6月22日举办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丝绸之路跨国项目成功申遗。项目线路跨度近5000公里,涉及中哈吉3国的33处遗迹,其中,中国境内有22处考古遗址。
新丝路为何而来?
古丝绸之路写满传奇与辉煌,与中国灿烂的历史文明相映成辉。因为拥有超级稳定的小农经济结构,中国经济曾经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按照麦迪森所著的《世界经济千年统计》,16-19世纪,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保持在20%-35%之间,长期位居全球第一(表1)。19世纪后的200年里,国力衰弱,战乱连连,中国GDP份额连续下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渐式微。
改革开放政策重新唤醒了中国的经济活力,1978年,中国GDP约1482亿美元,在全球位居第十,人均收入仅为190美元,处于全球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经济第二大国,且中国经济的增量占世界经济增量的30%,相比之下,美国经济增量仅占全球的9%。
当我们逐渐回归往日荣光时,问题同样在集聚。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下滑至个位数,国内大规模的基建投资引致地方政府债务高居不下,环境、资源等要素同样逼近承载力,最近聚焦于雾霾调查的纪录片《穹顶之下》爆红,引起国人对于经济转型更深层的思考;而出口也遭遇疲态—人力成本逐年攀升,而欧美经济下滑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从地缘格局来讲,美国正试图绕开中国,推进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和TTIP(跨大西洋贸易伙伴谈判),重新制定全球新的贸易规则。
面对经济金融新常态,“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试图打造出有别于TPP及TTIP的第三个贸易轴心。“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联亚太经济圈,西抵欧盟经济带,纵贯亚欧大陆,沿线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覆盖人口约46亿,经济总量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29%。沿线国家普遍面临着基础设施等公共品不足,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10-2020年亚太地区有8万亿美元的基础建设的资金需求。而IMF在2014年出版的《世界经济展望》中也着重强调,基础设施需求存有缺口的国家,是时候大力搞建设了。
中国不仅有庞大的外汇储备,且在基建、装备等行业具有产业优势,利用“走出去的基建投资”,帮助沿线国家发展经济,改善区域内经济活性,从而打造一条世界最长、最有潜力的经济走廊(表2)。按照中科院地理所目前的表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初步思路是,在空间走向上以欧亚大陆桥为主的北线、以石油天然气管道为主的中线、以跨国公路为主的南线三条线。
从资本实力上,中国目前持有全球最高的外汇储备,并已陆续启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等项目。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不仅帮助参与“一带一路”的国家建设其基础设施,还将慷慨提供“供应商融资”。
出钱出力建设他国人的家乡,图什么?对于中国自身,同样将从此战略中受益良多。最浅显的一层,是借以消化国内的过剩产能,扩大市场。其次,能够改变过往“向东”(主要针对美国)输出低端制造业产品的贸易格局,转而“向西”、“向南”输出高端装备和过剩产能,实现出口升级,将中国对外开放提升至新高度。
再次,当规划中的道路连通项目完成后,将极大提高中国的能源和粮食安全指数。如由中国援建的巴基斯坦第三大港口瓜达尔港已经基本竣工,2015年4月将投入使用,并已由中国公司取得运营权。一旦从新疆喀什到瓜达尔港的高铁顺利贯通,中东石油运到瓜达尔港(此港口距迪拜直线距离600公里),再由陆路输往中国,中国将可以绕开马六甲海峡和印度半岛,且石油运输路程将缩短85%,从而有效保证能源安全。同样,与中亚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国家的深度合作,也将加强能源上的供给(图2)。
当经贸合作达到一定程度,正如古丝路那样,伴随道路联通的必是文化相通、民心相通,目前中国人出境游重心在欧美及东南亚,以后中西亚等地有望获得更多关注,如土耳其等国旅游资源丰富,却少有国人踏足。贸易合作与旅游畅通将会给中国周边营造更稳定的政治环境。
经略周边的政治基础
推出如此巨大的宏伟蓝图,可想而知,受到邀请的沿线各国态度并不一致,赞成者有之,观望者有之,抱有狐疑甚至敌意者也有之。也因此,没有比丝绸之路更适合的形象代言人了。借用古丝绸之路的符号,不仅是历史路线有重合,更看中其传达出的文化内涵:习近平曾诠释道,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赢取伙伴国家的认可合作,实现共赢,经济贸易上的互惠互利将成为概念落地的关键。这些要素无不与古丝绸之路的精髓相对应。
目前,“一带一路”的具体规划还未出炉,其建设旨在实现五通: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互通、民心相通。大方向则包括“开辟交通和物流大通道、实现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打破地区经济发展瓶颈、推进各国金融产业合作、成立能源俱乐部组织、建立粮食合作机构”等。
从条件上看,我们与周边国家边疆关系相对稳定,陆路中除印度、不丹之外已无国界纠纷;且中国已身处金砖峰会、上合组织等既有的区域合作平台中;在此基础上,中国打出“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既能用活手中的资源,化产能过剩的难题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也能为自己创造一个更为有利的生存环境,从而推动周边诸国打造成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
不少周边国家已表现出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浓厚兴趣。蒙古国为了鼓励中国企业投资建设,最近特地修改《外国投资法》,并对一些项目开出了进口材料免关税的优惠政策。根据中国社科院新近发布的《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2015):一带一路与周边国家》分析,日本学界对“一带一路”极为关注,已着手研究中国国内形势及与周边国家间的复杂关系。印度则对“一带一路”战略谨慎欢迎、密切观察、保持沟通,并推出“印度制造”,抢回话语权。
需要清醒认识的是,尽管需着眼长远,对外投资的政治收益与投资回报间的平衡必不可少。中国试图把中国机会变成世界的机会,但各国自身的利益立场不尽相同,发展层次也各有差异,战乱及天灾人祸都有可能导致烂尾工程的诞生。伴随这一历史机遇的,风险与不确定性亦同样并存(见附文)。
不等同于马歇尔计划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后,很多机构将其同“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尽管两者都有推动区域一体化、促进经济发展的共同目标,有一定可比之处,但必须指出,这两者存有根本性区别。
美国于二战结束后推行的“马歇尔计划”出现在冷战时代,从一开始就带着浓厚的意识形态,其本质是服务于杜鲁门的“遏制计划”。这个被冠以“欧洲复兴计划”的工程,明确将当时的8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外,意在扶持一方,压制另一方。
与之相对的是,“一带一路”战略出现在“one world,one dream”的和平年代,绝大部分国家地区早已接受“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求同存异的发展理念,且“一带一路”倡议明确欢迎任何一个沿途国家参与进来,共同受益,无论其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发展形式上有何差异,中国均一视同仁,不搞排他性框架。
其次,“马歇尔计划”尽管是经济援助计划,却附加了很多政治条件。时任美国总统顾问克利福德就说过,“我们担心的不是市场,而是预防苏联扩大其控制范围”。对参与援助计划的西欧各国,美国也对其经济政策多有干预,如要求受援国平衡预算、稳定汇率、废除价格控制等,从而间接确定了美元的霸权地位。
而“一带一路”继承了古丝绸之路平等互利的基因,抓的是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不附加任何其他条件,沿线各国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参与进来。中国并不谋求单向输出或是强加于人,而是将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各国的利益结合起来,互惠互利,推动欧亚大陆的整体繁荣进步。
从经济受益的角度来看,两者也有不同之处。马歇尔计划的本质是美国出钱给欧洲,让后者购买商品,而这些商品主要进口自美国;“一带一路”则是帮助周边国家发展基础设施,“要致富,先修路”,基础设施落成后留在了当地,最大的受益方是本地经济。
根据华泰证券的测算,这两种方式对输出国、接受援助国家的经济拉动效应并不相同。一带一路战略重在进行基建输出,1单位的基建产出将拉动上游相关产业1.89单位的生产扩张(中国受益),但会给当地生产激发出3.05单位的供给扩张(基础设施所在国);而马歇尔计划中,美国输欧资金总量为130亿美元(赠款90%,贷款10%),其中高达88亿美元流入了货品采购中,这一行业1单位的消费对于美国的经济拉动效应系数为2.57,而对受援助国的推动效应只有0.87(表3)。
2015年2月1日,“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正式亮相,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任组长,下一步,将是中国拿出更明确的规划内容,并与沿线各国平等协商,共同充实完善合作形式,推动“一带一路”从倡议、理念发展为更实在的经济成果。
“一带一路”的三大潜在风险
作为中国首倡并推动的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将成为中国经济再次腾飞的两个翅膀,不仅能助力中国走出去,为世界经济尤其是亚洲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有助于解决中国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等矛盾,为中国经济寻找新的增长动力。不过,由于地缘政治等诸多因素,涉及范围极广的“一带一路”能否成功实现还存在着各种未知数。
重构全球格局?
毋庸置疑,若“一带一路”计划成功实现,将会改写全球经济格局,提升中国境外直接投资,开辟海外市场,扩大产品出口,消化过剩产能,破除贸易壁垒等,最终确立符合中国长远利益的全球贸易和货币体系。
“一带一路”对区域经济以及投资、出口等领域的带动作用,市场普遍给予乐观预期。申银万国证券认为”一带一路”可拉动国内和相关区域经济发展,消化国内过剩产能,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中国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及外交新布局。招商证券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对基建的需求或达到每年1.05万亿美元,而中国对外承包完成额在2013年仅为0.14万亿美元,仅占其中的13%,未来增长空间巨大。此外,国内的交通运输行业、基建、港口等行业都将受益于“一带一路”的大规模投资建设。
对国内而言,“一带一路”将帮助中国改变经济的畸形发展结构,即沿海城市相对发达、内陆尤其是中西部落后的局面。从横向看“一带一路”将贯穿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纵向看将连接国内主要沿海港口城市,省区之间的互联互通、产业承接与转移加强,并且向中亚、东盟延伸,这将改变中国区域发展版图,有利于中国经济加速转型升级。
不过,中国能否重新站上世界之巅必将经受重重考验,该计划的实施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与阻碍,未来充满各种不确定性。
成功的不确定性
“一带一路”涉及范围极广,众多国家的利益牵涉其中,能否成功实现除了中国的主导,更需要参与各国的大力支持。由于沿线国家众多,各国文化背景迥异且发展程度不一,推进起来将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首先是地缘政治等原因将导致项目不能如期进行。“一带一路”要成功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即通过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区域内的互联互通。早已筹备多年的中缅铁路,由于遭到当地民众抗议被迫搁浅。此外,大部分铁路建设目前都处于“意向性”或者“框架性”协议,全长8.1万公里的欧亚铁路网概念提出已近60年,其真正落实的难度可想而知。在2014年11月,墨西哥突然宣布取消中国铁建和中国南车中标的高铁项目,一旦最终撤标,两家公司的损失将超过数千万元。墨西哥高铁的撤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海外工程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可以说,地缘政治等因素是“一带一路”成功实施所面临的最大难关。
其次,尽管目前而言大部分沿线国家都表示支持或将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但参与各方仍有诸多顾虑。中国是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一带一路”沿线涉及6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中国的大部分周边国家。然而,中国的这些周边国家多采取的是“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双重战略。对这些参与国来说,“一带一路”大规模的投资建设有利于自身的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又存在对中国经济依赖程度过高的顾虑,更不必说部分周边国家与中国还存在领土纠纷。如近年来在南海问题跟中国有领土纠纷的菲律宾,曾被认为无缘中国规划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过被中国政府否认。菲律宾一方面希望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便车,另一方面在1990年赶走美国驻军后近年又积极邀请美军入驻其国内,希望以此来与中国抗衡。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之一,与中国近邻的日本和韩国都没参与到“一带一路”,日本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而韩国则是迫于美国的压力无法加入。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的复兴梦,在美国眼中则被视作颠覆其在全球的霸主地位。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其根本目的在于遏制中国的崛起,一方面美国需要中国拉动其国内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不愿意看到中国发展到成为威胁它全球霸主地位的竞争对手。在美国看来,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对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造成冲击,损害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利益。为了维护美国自身经济利益和在亚太地区的主导权,其势必对“一带一路”采取各种干扰措施。
再次,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的投资环境整体上不如中国和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国无论是投资于基础设施还是第二产业,其投资回报率都不容过于乐观,其中一部分可能成为坏账。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88131.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标签:
上一篇:核心信息平台《创业板先别抢 二线蓝筹白马股获青睐》
下一篇:核心信息平台《“三农”新“七寸”:普惠金融指向农村金改》
·核心信息平台《“三农”新“七寸”:普惠金融指向农村金2015.03.27
·核心信息平台《丝路再出发:国家战略落地三问》2015.03.27
·核心信息平台《创业板先别抢 二线蓝筹白马股获青睐》2015.03.27
·核心信息平台《博鳌把脉亚洲新未来:寄望“一带一路”》2015.03.27
·核心信息平台《国内汽柴油价格再迎下调》2015.03.27
·核心信息平台《李克强点题央企重组施工图:南北车“领命2015.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