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如何不浪费这场危机

发布时间:2013-1-24 14:30:00 来源:当代金融家 【字体:
  长期结构调整将是一场世界竞赛。2013年,中国经济的短期的稳定增长,应当让位于中长期的结构调整和体制的改革。

  2012年岁末年初,金融危机危机已过5年,全球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新变化。

  长期结构调整将是一场世界竞赛,如果不能有效利用这场危机加快加大调整,将势必在各国新一轮竞赛中被淘汰出局。

  全球经济举步维艰

  现在,全球经济形势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

  第一,在IMF最新公布的经济预测报告中,将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降至3.3%,是2009年以来最低增速。

  第二,目前国际各机构最新公布的全球、欧美、中国的先行指标PMI(采购经理指数)大多在50%以下,这说明全球及主要国家经济尚处于收缩状况。

  第三,当前美、日、欧经济整体都不差钱,但问题是钱进入不了各自实体经济部门。比如,美国大公司目前整体上已渡过危机难关,手中持有的现金额已显著超过危机前的2007年,但是,这些大企业不愿扩大投资和扩张,这显示出大企业对欧美及全球经济的未来前景预期持悲观态度。

  第四,美、日、欧的政府财政(和银行)都缺钱,财政危机、财政悬崖、财政紧缩问题,直接制约了它们重振经济增长的调控能力。

  第五,大家都不想浪费这场危机,都希望通过这场危机推动本国中长期的结构调整。如美国要重振高端制造业,欧洲要深化财政和货币一体化改革,日本要展开第二次“明治维新”,“金砖国家”也在推动结构调整。

  美、日、欧经济仍在“缺需求、缺信心、缺办法”的泥潭中挣扎,由于这些国家的短期经济复苏主要靠量化宽松和扩大出口,由此必然拖累中国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在这一特殊的经济阶段,有三个问题尤需要引起关注:一是美国经济和产业空心化的教训;二是欧美再工业化趋势;三是美国从推动全球化转向区域化策略。

  中国经济出现新形势

  究竟如何认识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是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大问题。

  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破八”,这一增速究竟是一个过低的数值,还是一个正常的数值?国内外存在广泛争论。一种极端的观点认为,“破八”是中国经济“硬着陆”的象征,但更多人认为,“破八”是中国“软着陆”的开始。

  在我看来,中国GDP的潜在增长水平将下调已经成为普遍共识,下调后的可持续增长水平估计在7%~8%,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保持在7.5%左右算是一个正常的经济增长率。

  此外,我们还要看到中国经济的其他增长态势:

  一是在全球经济和外贸减速、中国经济和引资减速的综合作用下,2013年中国外贸增长减速将成为定局,预期增速将从过去的20%以上下降到个位数。对此,外贸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下降的宏观影响,引人关注。中国“大进大出”的外贸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高估外贸和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是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减速已基本成为定局。即使各地采取更激进的招商引资策略,启动更大规模的投资项目,更努力地追求GDP优先目标,也只会延缓减速进程,同时会更趋近于增长极限。

  三是中国重化行业、建筑和房地产行业以及与之相关的装备制造业也将进入一个长期调整的时期。在美国金融和房地产泡沫与中国高增长时期叠加所形成的巨大产能,将进入一个需要脱胎换骨转型的痛苦期。

  四是中国已经进入要素价格全面上涨的时期,其中,既包括劳动力、土地、能源资源成本持续上升,又包括人民币汇率、利率和消费者价格指数,还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环境成本。这些成本上升主要是刚性的、长期持续的、结构性因素驱动的,并对供给端转型和升级带来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

  这些均表明,中国经济的转型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我们同时能够观察到2012年中国经济发生的结构性变化:

  如下就业结构变化:虽然2012年经济减速,但新增就业形势显著好于过去的两个五年计划。今年前9个月,中国GDP增速下降到7.7,而城镇新增就业的人数是1024万,远超过GDP增速高达11.2%的“十一五”时期所创造的就业水平,更高于15%。在实体经济比较困难的地方如浙江省,其失业率达14年以来最低。GDP减速而就业形势却比较好,究其原因,是制造业的就业在下降,而服务业的就业、新兴产业的就业、中西部地区的就业在显著上升。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动力和就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收入变化:虽然2012年GDP减速,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明显高于GDP的增速。民生在2012年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和改善,表明收入形势包括城乡收入的差距,以及民生状况,开始出现调整迹象。

  工业变化:从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情况看,重化工业和汽车增速低,外资增速低(只有6%,而股份制企业的增速却高达11.8),东部地区增速低(呈现西部比中部高、中部比东部高的基本态势),而另外一些指标却显示出好转的结构性变化。这表明工业结构目前也正在发生新变化。

  痛苦转型:2012年,在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第一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500强最多的国家。但是,中国的500强企业主要是传统行业(即目前各行业的领军企业),下一步如何做大、做强、做优面临着挑战。此外,中小企业目前也面临着缺定单、缺工人、缺技术的转型之痛。

  中国经济下一步,应将短期的稳定增长,让位于中长期的结构调整和体制的改革。

  探索支撑未来30年的新模式

  前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由于前30年的模式很难支撑我们走向未来的30年,也就是帮助我们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前30年的模式可能要“归零”。 以2012年为转折点,新一轮改革开放前景是:

  以2012年为转折点,推动体制机制与国际高标准市场经济规则接轨的新一轮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

  中国要进一步明确界定政府的作用,即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行业协会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边界,政府职能应一步一步回归到公共服务上来。

  同时,要探讨包容性发展模式,而不是排他性发展模式。要改变1998年以来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结构和再分配结构持续恶化的情况。

  此外,要从“摸着石头过河”走向法制和基于规则形式,包括建立破除垄断、规范市场、制约权力、机会公平为中心的新制度体系。

  以2012年为转折点,推动不平衡发展战略向平衡、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

  随着“十二五”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整个中国市场区的中心将一步步转移到中部地区,而东部沿海地区则一步步向经济国际化战略方面转变,即实现人才的国际化、产业的国际化、市场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和城市的国际化。

  世界银行报告曾提出三个观点:地方不在大,实现空间集聚和产业集群就行;人才的特性是集聚,要营造留住人的环境和平台;通信和运输科技革命带来的变化是本地化和网络化,即形成“1小时经济圈”、“3小时经济带”。

  以2012年为转折点,重视需求端结构调整,加快城镇化发展,促进消费升级。

  从2012年开始,城镇化发展将会带来新的需求结构的变化。一是东部地区的发展形成三个世界级的城市带,将打造新的需求结构、新的中产阶级和消费升级的动力。二是1.7亿农民工的适应化进程将显著加速,这将为中国下一步发展形成消费推动的动力。三是每年毕业的700万大学生将在城镇化过程中转变成研发工程师和服务专才。

  以2012年为转折点,加快实施供给管理政策,促进产业转型。

  技术创新(或称创新驱动)将成为中国下一步供给端转型升级的重点。目前,有三个难点要有所突破:一、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弱;二、创新环境对企业的支撑能力弱;三、招商引资的直接技术外引效果弱。这些问题都将在新时期找到破解的办法,技术创新会带来一个新的局面。

  以2012年为转折点,加快推进“走出去”,争取用30年打造中国的全球生产体系 。

  加快推动过度依赖出口和招商引资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向扩大内需战略与经济国际化战略互动的方向转变。早在2011年,“十二五”规划就提出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目前,中国对外开放已经进入出口和进口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新阶段。2012年为转折点,我们要争取用30年的时间来打造全球投资、全球生产、全球销售、全球服务的新的中国全球生产体系。

  2013年,应是中国经济的一个转型年,这个转型年应像中国前30年改革开放的1978年,要探索能够支撑未来30年发展的新模式。这是一个机遇,更是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