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治拥堵不可盲目“限外”

发布时间:2013-1-24 8:13:0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字体:
  广州或将加入限制外牌汽车的队伍中。广州市交委官员表示,广州“限外”政策将仅限于高峰时段在指定的区域和路段实施,正式实施前将组织听证等方式征求公众意见。此前,北京和上海对外地牌照汽车已经实行一定的限制。

  广州或选择“限外”,跟其限牌政策大有关系。去年7月,广州推出小汽车“限量”政策。中国一线大城市中的汽车拥堵,以及由汽车引发的大气污染等问题,越来越困扰着城市治理者。广州的限牌,即是这种困境下的产物。当地相关部门担心,倘若不“限外”,本地车主可能会去外地上牌,使得限牌政策流于虚无。某种意义上,“限外”颇有限牌政策配套措施的意味。为了缓解交通压力,“限外”也容易成为一种政策选择。

  “限外”政策是否有实际效用?这个问题值得商讨。就拿高峰期上海限制外牌汽车上高架道路来说,外牌汽车为沪牌汽车让出了道路,有利于沪牌汽车在高架道路上行驶的畅通。由于高峰时段限高架而不限地面道路,总的车流量并不减少,因此,“限外”难言对整体的拥堵度有缓解作用。当然,上海执行的是拍牌政策,沪牌价格目前已经攀升到75000元左右。从维护沪牌车主的利益出发,上海在高峰时段进行局部“限外”,也不能说毫无道理。

  我们今天在这里想讨论的是,“限外”作为一种政策思维,究竟是否合适。在我们看来,“限外”终究还是一种“堵”的思维。缓解交通问题,宜疏不宜堵。一线城市在高峰时段对外地牌照汽车做一定的限制,或可理解,但决不能盲目“限外”,更反对其他城市跟风,形成“限外”潮。

  上海公安系统一位官员在谈及上海高峰时段限外牌时,曾坦率承认,“这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措施”。言下之意,上海的选择是无奈之举。承认限制外牌不太好,其实是一种理性、正确的态度。

  “限”是一种堵的措施,堵则不利于通。长三角地区也好,珠三角地区也罢,均与全国各地的人、财、物流动频繁。不恰当的限制,会对这种频繁的流动起到阻碍作用。如珠三角地区谋划建构“一小时生活圈”,希冀的是更畅通、更便捷的流动和交融。倘若外地车辆来到珠三角的中心城市广州,遭遇的却是限行,岂不是与便捷流动的梦想相违?

  “限”是一种行政性的手段。很多时候,能够用经济手段进行调节的,当尽量不去用行政手段。“限”这一工具,多少显得有些自我封闭的意味。一线城市从自身情况出发,去限制外牌,那么,从对等的原则出发,外地是不是也要针对这些一线城市的车辆进行限制呢?如果大家都彼此限制,岂不是一种严重的倒退?

  一个城市的拥堵,当然和汽车总量在不断增加有关系。在汽车这一块,又分为两类,一是私家车;二是公车。“限外”,特别是限制需求的举措,直接冲击的是私家车部分。当公车的治理远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过多针对私车出政策,不是一个公平的做法。

  事实上,要保障城市交通的通畅,往深里探究,不可能是个“限”的问题。限制需求,抑或限制外牌,可能会有一些效果,但不会触及缓解交通问题的本质。拥堵的原因涉及许多方面,在车辆增长之外,城市规划的质量、城市公共交通的状况,以及服务和管理水平等,也都是直接相关的约束因素。

  如此,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当从长远着眼,尤其是要从改善公共交通、提升管理和服务等方面下大力气。倘若针对数量日益增长的小汽车出政策,经济手段也比“限”的思维要强。城市治理远离“限制”思维,乃是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