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曹妃甸“进京卖水”之难

发布时间:2014-5-7 5:27:0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浏览: 【字体:

  部分海水淡化项目频遭外资退出 成本等因素导致海水淡化推销难

  “河北省政府已经同意开展曹妃甸海水淡化项目前期工作。”《第一财经日报》记者6日从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宣传部副部长郝晓维处获悉。

  该项目设计能力为日产300万吨,一期100万吨。如果项目建成,将为北京提供1/3的市民用水。

  尽管拿到“进京”的“路条”,但本报记者了解到,主要参与方或已撤出该项目。实际上不仅是曹妃甸,国内目前已有多个海水淡化项目都面临着同样境遇。

  地表水、地下水全面告急之下,海水淡化被认为是解决水资源匮乏难题的一根“救命稻草”,但面对成本、管理、消纳等诸多难题,海水淡化之路走得并不顺畅。

  曹妃甸“卖水难”

  曹妃甸的海水淡化项目从2006年就被列入国家示范工程并启动。但从最早立项时的“5+5”万吨生产规模到此次拿到进京“路条”,海水淡化在曹妃甸走得并不顺利。

  曹妃甸海水淡化项目分为几期。2006年作为国家示范工程启动立项时,其设计生产规模为10万吨/日,是当时独立商业运行最大规模的项目;一期生产5万吨。

  这一项目曾聚集了“实力较强”的参与者。早先成立的项目公司中,曹妃甸当地的融资平台曹妃甸发展投资集团(下称“曹发展”)占股50%,北控阿科凌海水淡化有限公司(下称“北控阿科凌”)另占50%。

  北控阿科凌是由挪威阿科凌控股有限公司(下称“阿科凌”)和北控水务集团(下称“北控水务”)出资在香港注册成立,其中北控水务和阿科凌各占股50%。

  “北控水务作为国有企业,在北京市政府中有诸多话语权,阿科凌在本国的经验也比较成熟,还有上海济邦参与投融资,应该说都是实力比较强的参与者。”江苏省(宜兴)环保产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琨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最近从一名接近该项目的人士处了解到,在近半年的时间内,主要外资参与方阿科凌早已退出了曹妃甸项目。北控水务也留了一部分股权,大部分被曹发展回购了。

  对此,《第一财经日报》向阿科凌中国区CEO白瑜确认,白瑜表示阿科凌在曹妃甸有海水淡化项目,但暂时不方便回答这一问题。“我明天再回答你。”他说。

  但北控水务一名高层对此向本报记者表示,该信息并不准确。

  对于外资方撤出的原因,前述接近项目的人士认为,是因为外资方“当初过分相信政府的履约能力”。

  记者了解到,原先政府方面打算从项目公司买水后再卖给当地的工业企业。

  但上述人士告诉记者,“卖不掉,政府就不付费,这个项目因此运行得很艰难,银行也在催款。”

  记者了解到,目前曹妃甸原计划5万吨/日的产能中,只有20%的产能在转。平时的产出在2万吨左右“就已经不错了”。在曹妃甸,和海淡项目仅一街之隔的华润电力几乎成了海水淡化项目唯一的大客户。

  各地普遍受挫

  实际上,不仅曹妃甸工业区,产出的水卖不掉已经成了海水淡化项目的“通病”。

  本报记者了解到,此前外资企业在华的十几个海水淡化项目都在往外撤出的过程中。

  例如西班牙Befesa就退出了青岛10万吨的海水淡化项目,转手卖给当地市政部门。

  “外资企业前几年在国内热情过分高涨,实际上海水淡化BOT风险还是蛮大的。”刘琨告诉记者,问题在于很难确定承接水的自来水厂,很多地方自来水厂是被迫的,本身意愿不强。

  而除了外资企业以外,一些上市公司也遭遇了一些挫折。

  此前, 由于“海水淡化设备制造项目”的市场需求未达预期,双良节能(600481.SH)决定终止原募集资金投资这一项目。

  双良节能投资者关系部门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这不代表他们就此终止在海水淡化领域的发展,但目前客户意愿不强烈是最大的问题。

  该人士告诉记者,尽管国内政策不少,但实际推动却很慢。

  “我们市场跑下来,销售人员觉得甲方意愿不是那么强烈,一些项目在报批的时候是包含海水淡化的,但到了落实建设阶段又向后延迟。”该人士表示。

  他认为,目前阻碍其在国内拿到订单的仍是成本问题。

  作为设备供应商,双良节能主要采用热法工艺,主要问题在于蒸汽成本。“这里的蒸汽是电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次能源,是一种废热,但是可以用在海水淡化生产过程中。但是第三方做的话,电厂不会白白给你用,肯定要收你钱。“他告诉记者,如果这部分蒸汽可以不计入成本,一般海水淡化生产成本在6~7元/吨,因此如何和电厂谈就决定了成本。

  目前,城市自来水厂是政府补贴性的指导价,海水淡化是按照生产成本计算出的市场价。撇除四五元的居民用水,目前京津冀地区的工业用水在7元/吨左右,和海水淡化8元以上的价格相比,至少目前后者并不诱人。

  实际上,即使是电厂自己投资海水淡化装置,可以将这部分余热“左手倒右手”,但仍然面临消纳问题。

  天津国投北疆电厂“发电-海水淡化-浓海水制盐-土地节约整理-废物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项目模式被很多人视作较为清晰可持续的模式,其海水淡化项目一期设计日生产能力是20万吨,二期30万吨海淡装置也随着电力项目扩建得到发改委批复而在计划中。

  不过,北疆海淡项目的实际运行状况仍然受到现实的挑战。这一项目的主要持股方国投电力(600886.SH)投资者关系负责人于夕朦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目前海水淡化项目投产10万吨,每天送出三四万吨,主要到汉沽地区。

  “主要是消纳解决得不是很好,也有一部分水价的原因。现在管网这块没有人推动,很难输送出去,供给外面的很少。希望政府能有更好的安排,包括管网措施,能让我们另外10万吨投产。” 于夕朦说。

  淡化的海水普遍呈酸性,自来水管长期输水后会被腐蚀,如果把地下供水管网全部改成塑料管,巨大的管网建设将进一步推高淡化海水的成本价格。

  “一来成本是一方面,现在生产成本在5~7元,但没有算上运输成本。二来管网不是传统管材能实现的,200多公里的管网需要部门协调,也需要承接方、市政部门允许。”刘琨认为,此外还有南水北调的替代性问题。

  记者了解到,对于曹妃甸海水淡化项目而言,要途径200多公里到达北京,除了5元的海水淡化生产成本以外,还要加上管网投资、输配成本,其最终价格在十几元甚至20元左右。“也许等北京水价提升到相同水平后会有可能性。”上述接近该项目人士指出。

  水资源管理难题

  “曹妃甸进京在可行性上没有问题,但需要不同的部门之间达成共识。” 中国脱盐协会秘书长郭有智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管网、调水、水务、工业、地方政府之间要达成平衡。”他说。

  一名海水淡化行业人士告诉记者,成本问题应当由政府解决。“自来水是公益项目,调水由国家投资,但海水淡化是企业经营计算成本的,如果纳入公益项目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该人士指出。

  郭有智认为,水价不是唯一的问题,关键是要解决体制问题,做好水资源规划,协调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与其他水利项目之间的关系。“再不能出现'海水淡化项目马上要动工了,而水利工程的水也引过来了'的尴尬局面。” 郭有智说。

  而这也给曹妃甸进京带来了更大不确定性。

  记者从上述接近曹妃甸海水淡化项目的人士处了解到,尽管拿到了河北省发改委的路条,但北京市并未有新动作,供水入京的批准尚未下发。

  中国的水资源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如淡水属于水利部,海水属于海洋局,产业规划属于发改委,管道建设属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

  中国水务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珂表示,目前水网不像国家电网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水网是被行政区划分割的,甚至一个城市存在多个管理部门。这就要求海水淡化项目的建设要考虑与现有供水系统有效融合的问题,也就是用户如何才能用上淡化水的问题,这是海水淡化能否真正进入产业化阶段的一个重要条件。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64083.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