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底线调控和2014年的经济增长

发布时间:2014-3-13 10:20: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浏览: 【字体:

  ——访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会长韩康教授

  如何看待7.5%的增长目标

  中国经济时报:您对2014年实现7.5%的增长目标如何看待?

  韩康:现在中国经济宏观面虽然总体稳定,但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这种情况下提出7.5%的增长调控目标,怀疑的声音自然难免。

  我认为,今年实现经济增长7.5%,应该问题不大。第一,目前增长水平趋缓,很明显有底线调控的重要因素,若在从前遇到增长下行波动,中央通常会考虑增加总量刺激,例如扩大项目投入和货币投放,现在不这样干了,而是静观待变、坚持底线;第二,我国经济下行的主要矛盾,是国际贸易疲软影响出口增长极不稳定,在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大环境逐步好转的情况下,出口增长也会有新的起色;第三,积极财政政策的大方针不变,赤字额度不变,各地政府投资上规模的势头不减,中央政府的投资调控指标虽有小幅下调,但总量规模增长不会有大的降幅。

  再讲一条,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和看空观点颇有影响的情况下,决策机构把增长目标定在7.5%,对稳定社会市场预期很有好处,是有智慧的做法。当然,这并不是说今年完成7.5%的增长目标没有困难,但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可以看到底线调控的特点

  中国经济时报:今年货币政策提出要保持松紧适度,这个怎么理解?

  韩康:2013年以来,政府货币当局的政策实施突出显示了底线调控的特点。去年6月国内曾经发生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突然大幅上升,头寸极度紧张,过去这种情况发生时,央行常常会用增加货币供给疏解困境,但这次在作出货币总量充裕、结构矛盾的结论后,没有采取老办法,而是通过调整金融结构解决问题,实践证明比较成功,这种调控思路和做法会延续下去。

  在稳健货币政策大方针不变的情况下,以我判断,只要在底线运行区间,今年的货币政策仍然是偏紧的,不能指望政府为了保增长而让政策转向,但同时也肯定会有结构性放松的政策操作,即向政府重点支持行业适当放松,例如中央已经列出六大投资重点领域,都是需要有投融资保障的,同时,如果宏观经济触破底线,特别是增长触破底线,货币政策也不可能一稳到底,当然要作出相应调整。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看待今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安排?赤字扩大的原因是什么?

  韩康:首先讲,2014年的中央赤字安排,实际上没有太大变化,占GDP比例都是2.1%,新一年经济总量的盘子大了,自然财政赤字的总量也会增加。

  2014年中央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但内容已经同过去有很大的区别。积极财政政策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提出的,那时的主要操作是中央财政拿出4万亿进行大规模投入。应该客观辩证地分析,这个4万亿投资的积极财政政策,对抑制增长急速下滑,确实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功不可没,但同时,由于立项过快、评估过粗、投入过急,很多项目匆忙上马,运行效率很差,还有就是把大量资金投入本来就产能过剩的行业,导致结构矛盾更加严重,需要总结经验。

  2014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有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处理好,就是在积极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搞好化解债务风险和推进财税改革。

  化解债务风险和财税改革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课题

  中国经济时报:能否讲讲地方债务风险问题是怎么来的?

  韩康: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但也并非不能讲清楚。从政策操作层面看,上世纪90年代中期搞分税制改革,很有成效,解决了当时中央财权与事权不相匹配和税制不规范的问题,满足了发展要求,但随着经济加快发展,特别是地方政府参与发展活动和提供公共产品的规模越来越大,事权大大扩张,原先的财权和投融资手段就越来越不够用了,于是,地方政府就另辟蹊径,一个是通过土地财政扩大政府财源,另一个就是建立政府债务平台,通过各种合规与不合规甚至不合法的途径聚集财力,这样长期持续搞下去,债务规模越来越大。

  中国经济时报:中央政府怎么化解这个风险呢?

  韩康:从政府工作的角度看,化解地方政府财政风险,主要从改革财税体制入手,努力做好以下四件事:

  第一,厘清债务帐单,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资产债务清单。

  第二,建立预警机制,即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第三,规范举债融资,中央已经确定,赋予地方依法适度举债融资权限,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第四,改进预算管理,主要是逐步把地方政府性债务收支,纳入全预算管理,不能把融资平台作为预算外的“治外法权”。

  我个人认为,国内只有建立起地方财政破产机制,才能最终有效遏制和化解债务风险。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60347.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